APP下载

旅游驱动型乡村现代化发展途径探讨

2017-05-30黄春

大东方 2017年7期
关键词:途径

黄春

摘 要:本文分析了旅游型乡村现代化发展的背景,提出了旅游驱动型乡村现代化发展途径。

关键词:旅游型 乡村现代化發展 途径

中国工业化进程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快速扩张的动力已趋弱,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一种必然结果,同时又是推动工业化进城的一个重大战略措施。工业发展需要良好的交通、能源、通讯、金融、科教以及生活服务设施,而这些只能由功能完善的城市来提供。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集聚及其带来的居民生产及生活方式、思维和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文化素质全面转换和提升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服务业,如物流交通、现代贸易、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教育、文化产业、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对居民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全面渗透和行为方式转化来实现的。因此,必须大力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把服务业发展是推动城市化最重要的动力。通过服务业的大发展,实现城市产业实力、城市环境及城市形态和内涵的大提速。中国需要多途径城市化,旅游型城市化便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城市发展的一种自觉途径。旅游业可以扩大人们的需求,扩大内需,启动需求。

乡村发展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型城市化的驱动,促使乡村发展走现代化发展模式。使城乡发展城乡两种生活方式并举、城乡同时现代化的乡村发展模式,就是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一、旅游驱动型乡村现代化发展提出背景

最早提出旅游城市化的是澳大利亚学者Patrick Mullins,他于1991年提出“旅游城市化”(tourism urbanization),认为旅游城市化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市观的一种城市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

对于旅游型城市化国内学者也有不同的界定。北京大学“多途径城市化”研究小组通过研究,认为旅游驱动型城市化主要是通过吸引旅游客流以及刺激现代服务业、交通、商业、房地产、休闲娱乐、餐饮以及其它配套相关产业,为目的地城市提供更多就业机会,而使人流、资源、资本向城市集中,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旅游驱动型城市化的主要特征包括:(1)具有一定区域范围影响力的旅游吸引物,包括自然文化遗产资源以及人工吸引物等;(2)旅游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3)旅游及相关产业提供就业机会而吸纳了大量劳动力;(4)形成以旅游资源或旅游区为核心的城市空间发展增长趋势;(5)旅游服务体系完备,整体服务水平较高。

旅游驱动型乡村现代化是指以旅游功能作为城镇功能的重要部分,通过旅游业直接或者间接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从而改变城镇人口的就业结构,实现农民从农业转移向第三产业,城镇人口逐渐增多,城镇规模不断增大,城镇功能得以提升,从而实现城镇化的过程。旅游是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有助城镇现代化的实现,旅游业与城镇化呈互推发展之势,城镇化过程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也显著提升了城镇的综合实力。

二、旅游對乡村现代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预计到2050年之前,中国的城市化率要提高到70%以上,因此,未来10-15年中国仍将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过去一个阶段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由于历史、体制等多种原因,中国的城镇化出现了众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说到底,城市化的关键要素是人而非城,城市化的结构是产业结构而非物质结构,而城市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而非改变生活场所。旅游型城镇化是未来乡村城镇化发展的一条新路,是城乡两种生活方式并举、城乡同时现代化的城镇化,旅游型城镇化与其他城镇化类型兼容性强,可优势互补。

1.旅游业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其联动效应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旅游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分支,一个高关联度的朝阳产业,它具有的综合性、产业关联性强等特点,这使旅游产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业发展的同时能很好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和融合。产业之间相互渗透并融合会形成新的产业业态,而这些新业态的出现成为拉动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2.旅游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流动,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村民的从业结构由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转为现代的农商结合模式。农民收入增加,村民生活方式得到改变,提高了生活水平。

3.旅游有助于改善城镇基础服务设施

旅游业是涵盖食、住、行、游、娱、购等各方面的综合产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会带动区域的基础服务设施和交通设施的建设与发展。而且,随着旅游的深入发展,会推动区域休闲度假设施和服务设施等相关产业产品的换代升级。

4.旅游有助提高村民的精神文化修养和价值观,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

旅游业扩大了区域对外开放,通过增强区域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人员的流通,加速当地居民的观念更新和文化素质提升,在就业的同时感受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更快地接触和接受现代文明,在物质和精神上均实现现代化,从而真正意义上地实现城镇化过程中“人”的城镇化。

5.旅游发展有助改善和保持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旅游在开发中注重对当地历史文化和特色建筑的保护,也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旅游消费符合新时代的消费观,在推动城镇发展的同时,能合理调整城镇空间布局、改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城镇的精神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居城镇目标。

三、旅游驱动型乡村现代化发展的若干途径

乡村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乡村现代化发展。本文根据城镇化驱动力的产生根源,探讨了以下四种旅游型城镇化的途径。

(一)城郊辐射型旅游城镇化途径

1. 城郊辐射型旅游城镇化概述

城市化的不断深入,饱受“城市病”困扰的都市人群,都非常渴望亲近大自然,对绿色、休闲、健康有着强烈的诉求,他们需要用慢节奏的生活来缓解紧张的工作生活压力。

位于大中城市城乡交错地带的村镇,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受城市经济及基础设施等辐射影响,这些地区通常交通便利,可达性较强,同时又具有优美田园景观,这类村镇通常会成为旅游地产的青睐对象,以服务本地居民为城镇发展目标,为市民提供各种郊野休闲娱乐活动,以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农业观光休闲为主题,逐渐发展成旅游休闲小镇或者农业休闲观光为主的生态休闲小镇,从而实现旅游型城镇化。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的城郊尤为多见。

2. 城郊辐射型旅游城镇化实施途径

城郊辐射型旅游城镇化实施途径可概括为:

(1)农民或劳动力会逐渐向城镇转移,农民不再是单纯的从事农业,除了传统的农业,会更多地集中于提供餐饮接待等服务;

(2)村镇生产生活资料逐渐转向为旅游服务,村民的住宅从传统的居住功能转为旅游接待,农田则由传统的种植功能转为观光采摘等旅游休闲功能;

(3)村镇产业逐渐转向餐饮接待、观光休闲等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

(4)村镇住宅不仅仅服务于本地农民,城市居民会考虑购买第二住宅用以周末休闲度假,同时城镇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会吸引周边农民或其他投资者来此购房,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同时城镇人口结构发生变化,由单纯的农业人口,逐渐转为农业人口和城市居民的组合。

(二)景区依托型旅游城镇化途径

1. 景区依托型旅游城镇化概述

一些远离城市的著名自然风景景区,由于环境容量及自然条件的限制,通常不具备接待大规模游客的条件。这些旅游目的地的周边的小镇或村子,虽然不在景区范围内,但自然景色也不错,加上地理位置上的优势,分担了景区的旅游接待工作,最终成为景区的旅游集散地,形成人口聚居地,从而实现旅游型城镇化。比如九寨沟景区、黄山景区周边区域的城镇化。

2. 景区依托型旅游城镇化实施途径

景区依托型旅游城镇化实施途径可概括为:

(1)在景区开发前,该区域只是普通乡村地区,随着景区的开发与发展,游客量的增多,逐渐了分担了旅游景区的旅游接待,村民及劳动力逐渐集中,中心区域会逐渐发展成具有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功能的集市,从而也加速了区域的现代化过程。

(2) 区域人口结构由本地村民转为村民和游客及投资客等构成,其随着游客量地增多,城镇人口规模也將增大。

(3)农民从村民转为服务接待人员,在旺季为旅游从业者,在淡季可能还会从事部分农活,但以从事旅游服务业为主。随着与外界交流的增多,游客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得以丰富,促进了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

(4)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城镇产业会从简单的旅游接待逐渐转向及旅游接待、娱乐休闲、度假等于一体的综合产业结构。

(三)资源富集型旅游城镇化途径

1. 资源富集型旅游城镇化概述

自身拥有特色旅游资源的城镇,即便是缺乏地理位置和交通上的优势,但城镇本身就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通过特色的旅游资源,打造核心旅游吸引物,发展旅游经济,从而实现旅游型城镇化的途径。以拥有独特历史文化、建筑特色、民俗文化等的历史古村落较为常见。

2. 资源富集型旅游城镇化实施途径

资源富集型旅游城镇化实施途径可概括为:

(1)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等限制,村镇的开发往往落后于城市、县城可达性更强的地域。当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人们才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这类资源富集型的偏远村镇。

(2)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本地居民也从普通农民转为旅游业的积极参与者,参与旅游服务接待,商业零售,旅游向导等,思想受到外界文化信息的冲击,精神文化不断得以丰富,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3)通过旅游发展,整合城镇自然文化资源,树立地方品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四)文化创意型旅游城镇化途径

1. 文化创意型旅游城镇化概述

在本身旅游资源禀赋较好,但还不足以成为独立旅游目的地,或者资源禀赋不高的普通区域,通过结合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或者特色主题进行文化创意,以创造力为核心,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成为创意休闲小镇或者具有创意主题的特色社区,从而实现旅游型城镇化道路。

2. 文化创意型旅游城镇化实施途径

文化创意型旅游城镇化实施途径可概括为:

(1)围绕某一特定的主题进行文化创意,吸引相关的创作家、企业等入驻或者对该区进行主题创意开发,发展创意产业,形成产业聚集,入驻的企业或个人逐渐成为产业区的居民的一部分。原有的村民被重新安置,或者加以引导,加入创意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2)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区域的各项功能设施和基础设施均得以完善,对旅游者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而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丰富了区域的产业结构。

(3)文化创意型驱动下的城镇化区域外来的常驻人口素质较高,本地村民在旅游开展过程中也丰富了精神文化内涵,更易实现人的城镇化。

(4)以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将是该区的主导产业。

参考文献:

[1] 付晓峰.旅游型城市化,城市发展的一条新路——吴必虎教授专访.济南日报,2011年9月1日

[2] 北京大学“多途径城市化”研究小组.多途径城市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 陳鹏.贫困地区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探索[J].城市化杂志

[5] 陆林,葛敬炳. 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2006,25(4)

[6] 徐光平. “十二五”时期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东岳论丛,2011,32(8)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年城市蓝皮书》.

[9] 草根海洋.观光休闲农业的标杆:成都新农村建设“五朵金花”.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6393b0100qi1n.html

[11] 周莉.试论旅游业发展对农村城镇化的驱动[J].职业圈,2007,(3)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途径
求解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多种途径理解集合语言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成功的途径
医保基金“可持续”的三条途径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分级诊疗有三个可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