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大山人的笔墨意趣

2017-05-30王玉双

大东方 2017年7期
关键词:黄公望河山八大山人

王玉双

八大山人一生坎坷,作为明朝宗室后人,八大山人一出生,就注定了他伴随着国家兴衰而起伏的命运。国破家亡兵荒马乱中,他侥幸保命,却无力护国,对统治者十分憎恶,却又无力抗争,滿腔热泪无处洒,只能利用诗文书画隐晦的表达自己的反清意识和悲愤孤苦的心境。就如他写过一首题为《陶瓮》的诗曰:“小陶语大陶,各自一宗祖,烂醉及中原,中原在何许?”反清之意溢于言表。正因如此,他对祖国的旧河山才有别样的感情与理解,发于心,行于笔,表于画,由此才感动人。

从中国画史上看,绘画除了要具备丰富的表现技法,还要具备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八大山人正是由于多年的绘画笔墨积累以及对前人的临摹,使他拥有丰富的表现技法,同时他的遗民思想和禅林生活又使他对世界有了不同的感悟。

一、遗民情怀

古往今来画家们常借山水画寄托对祖国的情怀,或表达对祖国热爱,尽显祖国山水江河之宏伟辽阔;或表达对故国旧土的眷恋悲伤之情。前者大多描绘重峦峻岭,高大巍峨,而后者多描绘满目苍凉,凄寒萧索的景象。八大显然是属于后者,故国不复,人事已非,眼前的一草一木都牵动着他的爱国之心。国破家亡之痛无法宣泄,他只能通过画画来寄情河山。就如他在《题山水图册》所说:“郭家皴法云头小,麻皮树上多,想见时人解图画,一峰还写宋山河”。 大宋河山虽然被金人掠夺,元代黄公望(一峰)却一而再地描绘大宋旧山河,他的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就是个例子。想想时人看我的画时,能否了解我与黄公望(一峰)作画时的心情是一样的呢?由于他独特的身世与遭遇,使得他对祖国河山有着无法泯灭的情感,因此他的山水画中一草一木皆有情。

二、用笔用墨

用笔是中国画的灵魂,笔是形之本。谢赫六法中以“骨法用笔”为先。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对每一个画家来说,笔墨是他赖以表达自己感受的语言。石涛说“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如天之造成,地之造成,此其所以受也。” 它源自本心,想成形迹,是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产物。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的笔墨,就是他淡泊,洞察事理心境的写照。黄宾虹凝重、润厚的笔墨,是出于对生机勃勃大自然的体会,也是他热情豁达心境的表现。八大以书法入画,笔力千钧,变化神奇,故有“金刚杵”之誉。。他注重师从古人之意而又囿于古法,广学博取,自成一家。他曾师从董其昌,如他的《临董其昌仿古册》,几乎乱真,但又不失自己的笔意。八大学董其昌并不是为了追随他的摹古作风,而是通过董其昌的临本,得见五代山水画家董源、巨然,宋代的米芾、郭熙,元代的赵孟頫、黄公望、倪瓒等山水名家的风貌,以开阔眼界。笔墨功夫也因此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渗透其遗民情怀,形成自己独特的山水画风格。

八大画画章法不拘一格,他的作品大多用“平远法”,却有所突破。他常将前面的树木画的较大,又将远处的山安排的恰到好处。虚实之间,相生相发,达到了疏密得当的效果。在构图上,他常常采用把前景偏于左下角或右下角,中间或破,与上面的山峦相连,形成一条S形曲线,给人一种生命力的升腾感。受董其昌的影响,八大的用笔有的滋润雅秀,有的则雄浑苍健。

三、书法入画

八大山水画艺术的成熟也离不开他的书法修养。他的书法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多用秃笔,笔画饱满,圆厚流畅,不故作提案顿挫,线条粗犷质朴,简单自然,结字变形夸张。每一笔的形状虽然含蓄,但细细品味,却十分细腻有味。例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八大成熟时期的山水画作品,最早的就是他的《书法山水册》。这时期八大已经广泛吸收了汉魏晋唐宋书法之大成,变方折隶法为圆转的篆书,形成笔重意远、浑厚含蓄的风格。有了书法的坚实功底,书画同源的绘画也相得益彰。他将篆书的中锋有笔用于行楷草书,发现了一条符合晋人笔法又适用于行草的笔路。。这虽然是书法的探索,但他没有而局限于书法。而是把其对书法的参悟运用在绘画上。书法的成就使八大作山水画游刃有余,笔下有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書法上的“八大体”,也不会有独特风格的八大画。八大以书法入画,并不是简单的书画拼加,也不是把绘画变成抽象的符号,而是将书法语言融入绘画的过程中情感的表达与笔墨的表现中。如他的《秋林亭子图》,写秋树茅亭、地老天荒之景,笼罩着一派荒凉寂静、无可奈何的气氛,蕴含了一种哭笑不得的枯索情味。画家以泪和墨,挥以秃笔,使画面明洁、单纯,虚淡中意味深长,给观者提供了丰富的联想境界。特别是以浓的淡的、横的竖的和点线画面构成的画面的节奏感,竟有些印象派和点彩派的视觉效果。

四、禅宗思想

八大早期的山水画中都是残山剩水,光秃秃的山头上几棵小树,寥寥数笔,构图笔墨平淡,用笔板涩冷峻,表现了一种天宽地阔的孤独冷寂之感。这正是他出世与还俗的矛盾,犹疑又无奈的心理反映。阴郁愤懑的气势在八大晚年的作品中已比较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宁静淡泊的景致。笔墨轻淡,无论山石皴擦还是树木勾染,都以淡墨为主调,略加重墨提染。墨色偏于干枯,笔致灵秀虚和,又见骨力。如八大为退翁先生所作的《山水》页,画面空灵,渴笔淡墨寥寥数笔,就将山峦挺拔之势皴出,加以淡墨分出阴阳向背,再用浓墨、焦墨加皴提神,与枯笔焦墨的虬松相呼应,节奏和气势如一气呵成。意境阔远,沉静荒凉,使人有寒风扫面又含春雨润泽之感。

八大晚年的山水画有人称为“泪眼中的旧江山”,一片萧索荒凉。实为他与自然合一,达到一种无念、无为的禅境。这种山水意象正是他晚年从悲愤郁结中解脱出来,摒除一切杂念,心灵与自然合一创造的一种心象。他已将生平的怨愤、孤寂化为对自然万物的恻隐与同情。这是禅修给他带来的通悟,而不是对一草一木的简单绘写。

八大山人山水画物象富哲思、意深远。有人认为八大山人的画面表现的是其意抑郁,其实是不通其道所致,如有人不了解八大山人的艰难苦恨、不幸遭遇,当他读八大山人的山水画时,必不觉其情感厚重。艺术欣赏的直观性,最是重要,正如诗无达诂,人各有体会,许多人认为八大作品中的白眼鱼鸟、即为“抗清意识”,有些作品可以这样解释,但任何事都不能一概而论,任何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天性都是无法泯灭的,当然,还有个人修养、人生经历等一系列的因素影响着艺术家的作品风格。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黄公望河山八大山人
黄公望的人生
河山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八大山人作品欣赏
回望传承——八大山人纪念馆建馆60周年故宫典藏特展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情系河山
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富春山居』经典名作
笔写千重岭 挥毫绘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