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佛教艺术刍议

2017-05-30林丽珍

大东方 2017年7期
关键词:泉州

林丽珍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后,吸收、融合中国传统的艺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

佛教的建筑、雕塑、绘画和佛教经典在汉代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继承汉代艺术的传统,同时吸收印度佛教的风格。唐朝,佛教艺术把宗教和现实相结合,将它融入中国的传统艺术,产生辉煌灿烂的佛教艺术。唐以后,佛教艺术由盛专衰。①

佛教艺术包括佛教建筑、雕塑、绘画、音乐、戏曲、舞蹈、语言、文学、楹联等。

一、佛教建筑

佛教寺院是供奉佛、菩萨的地方,也是僧侣居住、生活和修持的地方,是佛教活动中心。中国早期佛教建筑以佛塔为中心,至隋唐以后形成为佛殿为中心。佛教建筑包括佛殿、佛塔和经幢。

(一)佛殿

佛教殿堂的配置,一般把主要建筑安放在南北中轴线上,附属设施安放在东西两翼。中轴线建筑主要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两翼有伽蓝殿、祖师殿、观音殿、药师殿等及僧众生活区,但因地制宜,不尽相同。现以泉州四大丛林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少林寺为例。

开元寺

开元寺中轴线建筑依次为:紫云屏,在西街南侧,是堵照墙,明万历四年(1576年)建。“紫云屏”三字系明朝书法家陈于王书。

山门殿为开元寺正门,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硬山,内供奉密集金刚和梵王。密集金刚为护法天神,密宗本尊名。梵王婆罗门教、印度教创造之神,佛教诞生后,被吸收为护法神,为释迦摩尼右胁侍、持白佛。

拜亭在天王殿后,为卷棚歇山式四角形。古代泉州地方官员朝贺帝王圣诞和国家大典的地方。

大雄宝殿与拜亭之间的庭院称拜庭,古代各级官吏列队朝圣祈拜的地方,正中置神帛炉。系青石雕,上刻莲花。两侧有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柳三娘造宝筐印经塔等塔和经幢。

拜亭东西两侧为长廊。

大殿前为月台,束腰部分嵌着72方辉绿岩浮雕狮身人面像,系从倾圯的印度教寺院移来。

大雄宝殿面宽、进深均为九间的重檐歇山顶,又称百柱殿。因安奉佛像,采用偷糟减柱的方法,实际上只有86根柱子。后廊两根十六角形辉绿岩石柱,亦系从印度教废寺中移来,雕刻24幅印度教故事。大殿供奉五尊佛,中为唐玄宗御赐佛像,其他四尊佛为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弥陀佛和阿难迦叶菩萨卫神。五尊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观音、势至、关羽、神将、梵王、帝释等。五尊佛的前两排石柱和桁梁的接合处有24尊迦陵频伽(妙音鸟),傍有双翼,手持琵琶、洞箫、唢呐、笙、竽、弦琴、拍板等乐器,有的捧文翰宝卷和供品,姿态各异,形像秀丽。

大殿后亭,五尊佛的北面正中供密宗六观音之首的圣观音,头戴化佛冠,神态恬静慈祥,圣观音左为善财,右龙女。背光雕三条飞腾的龙,圣观音两翼供奉十八罗汉。

戒坛在大殿之后,面宽三间,进深四间加回廊的四八角赞尖顶建筑,是佛教受戒的地方。北宋天禧三年(1019年)年建,现存为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内部藻井采用无梁结构,如意斗拱奇巧,如蜘蛛结网。戒坛上的柱斗拱和四面铺作桁梁之上有24尊木雕飞天乐伎,吹奏不同乐器。

戒坛中部為坛台,坛分5级,最高一层供卢舍那佛,下边按照层级环立金刚春、金刚索、金刚爱、金刚语四菩萨。还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千手观音、寒山、拾得、神将、力士等27尊神像。环绕坛座的束腰部分有“护三皈”、“护五戒”神王牌位64个。

藏经阁前身为法堂。几经兴废,到1929年改为重檐四角攒尖两层楼阁式水泥建筑,收藏佛经3700多卷。

中轴线东翼有檀越祠,为硬山式砖石瓦頂建筑,原为元至元年间(1264—1294年)建的伽兰祠,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建檀越祠,奉祀献地建开元寺的黄守恭。

准提禅林,俗称小开元,供奉准提佛。天台宗把准提观音尊崇为准提佛。清康熙元年(1662年)释维深在泉州提倡天台案,仿照开元寺建准提禅林。现存的大殿、戒坛仍保留清朝建筑的原状。

西翼五观堂在藏经阁西侧后。

功德堂,供奉开元寺创建人匡护大师和印度僧人袒膊和尚及历代祖师。

水陆寺,原为奉祀阿弥陀佛的极乐院,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改为水陆寺。殿中主祀释迦牟尼及胁侍迦叶、阿难,前面供三世佛,两旁有护法神将。

桑莲古迹,在大殿旁西廊北端,传为唐黄守恭当年桑园的桑树,距今1300多年,枝叶依然茂盛。

东西塔,在拜庭东西两侧,相距约200米,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名仁寿塔,为开元寺的重要文物。

承天寺

承天寺中轴建筑山门、天王殿、弥勒殿、钟鼓楼、放生池、法堂、文殊殿等。

山门,坐东朝西,三开间两进深,单檐歇山顶建筑,山门即原来的月台,门上悬横“月台”匾额,仿明永宁卫张寿所书重刻,笔法遒劲。步入山门为一条长约百米花岗岩铺的甬道,右侧有7座南宋僧祖派施造的石塔。

天王殿,甬道尽头,坐北朝南,三开间三进深,单檐歇山顶,殿中是“敕封月台承天禅寺”匾,左右奉泥塑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天王殿照墙嵌1991年重刻明张瑞图“泉南佛国”石刻。殿后有石路,两旁分立两对宋明石经幢、石塔。

弥勒殿,三开间三进深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式砖木石混合结构。殿内供奉弥勒佛,背面为护法神韦驮,左右分立哼哈二将。殿前两侧为重檐四角攒尖顶的钟鼓楼。

大雄宝殿,五开间七进深重檐歇山顶。檐下坐姿悬挂云果法师所书“闽南甲刹”匾。殿内奉三世尊佛,中释迦牟尼,左弥勒,右药师。释迦牟尼两旁侍立迦叶,阿难。背龛塑观音、普贤、文殊,两侧立护法神韦陀、关羽。殿的左右回廊塑十八罗汉相向而坐,还有地藏王、菩萨、义存和尚。大雄宝殿前石庭筑放生池,池畔有护栏。大雄宝殿东侧有留从效南园故址,后舍为南禅寺,现凿有水池,池上建亭。池南面建碑廊,嵌宋王十朋撰、明张瑞图书承天寺《十奇诗》石刻等13方。

法堂,在大雄宝殿后,五开间五进深重檐歇山顶,传为康熙三十年(1691年)施琅将军建,供奉从该处挖掘出土的阿弥陀佛像,现在建筑1986年重建。

文殊殿,三开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殿内供奉文殊菩萨。

鹦山暮云,在文殊殿后小山岗山顶有一天然花岗岩石,状若鹦鹉,故名。

自弥勒殿起至法堂,殿堂两侧建长廊围护,形成中轴线建筑群。

东翼

圆常院,三开间二进深歇山顶。始建于宋代,1999年重建。第一殿,三开间二进深,第二殿中厅供释迦及普贤、文殊菩萨,中有拜亭相连,东西各有厢房,后楼作楼阁式。

广钦图书馆,为纪念广钦法师对泉台佛教的贡献,1992年广钦法师在台弟子传梅、传斌捐建,两层楼阁式重檐歇山顶。二楼门斗上悬挂赵朴初题写的“广钦佛教图书馆”横匾。该馆藏有《大藏经》9套5万多卷及其他书籍一万多册,报纸期刊200余种,为全国首家佛寺设立并对外开放的佛教图书馆。

僧舍二。一为水泥仿古两层楼房;一为两层石头建筑楼房。

客堂,五开间一进深硬山式仿古建筑。

五观堂,三开间二进深硬山式砖木建筑。

龙王祠,三开间三进深硬山式砖木建筑,供奉伽蓝,外为院落,中有龙王井。

大悲殿,八角攒尖顶三重檐歇山顶。南面供奉铜铸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北面供奉铜铸十一面四十八手观音,东西两侧供奉如意观音、凈水观音。

会泉、宏船纪念馆,七开间六进深八角攒尖顶四重歇山式三层楼阁建筑。一层为“宏船和尚纪念馆”,堂内供奉宏船和尚坐像,陈列宏船和尚年谱,传略等资料。二层为“会泉塔院”,中奉印月公佛像,壁间嵌“会泉法师事略碑”。

法堂,面宽五间硬山式建筑。堂内悬挂朱熹书“一尘不到”等匾。正面佛龛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势至菩萨西方三圣,北面供地藏菩萨,为本寺僧众僧定修持之所。

涅盘堂,单室砖木结构,为即将圆寂僧人养息之所。

祖堂,五开间三进深硬山式砖木结构。堂中悬挂历代祖师法像和牌位。

讲经堂,在鹦山东侧前,为四层建筑,二、三层为僧舍,底层为厨房。

慈心堂,在讲经堂东侧,面宽进深各三间,单层钢筋水泥结构。堂内前部为会客厅,后部为方丈卧室。

西翼

月台别院,在山门内甬道北侧,亦称“弘一法师赠书处”,一进院落,三开间硬山式砖木结构,1930年、1938年,弘一法师曾住月台别院演讲和写字结缘。

光孝寺,在大雄宝殿西侧,承天寺别院之一。后屡有兴废,2009年方丈向愿法师重建。二进深五开间歇山顶抬梁穿斗式砖木结构。

开闽三王祠,始建于五代末,因泉州刺史王延彬献地千倾给承天寺,僧人建祠奉祀。主祠二进三开间悬山顶穿斗式砖木结构。厅堂中龛奉王潮、三审邽、王审知塑像。

崇福寺

山门,坐东朝西。

牌坊,建于崇福寺外六七十米处的通衢大街中,石构四柱三间歇山顶。坊上匾额上“崇福禅寺”。

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为崇福寺的中轴线建筑群。

天王殿,面闊五间重檐歇山顶,上有匾额“兜率天宫”,殿内供奉弥勒佛和四大天王,殿后有护法韦陀。

钟鼓楼,在天王殿后庭左右侧。钟楼善庆楼,鼓楼福承阁,为三层歇山顶。钟楼内悬挂一口明洪武二年(1369年)所造的铜钟。

大雄宝殿,五开间六进深,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木结构,部分保留宋代形制。殿前有4根明代八角形石雕龙柱。殿内供奉释迦、药师和弥陀,中心间上方悬挂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书的匾额“法界藏身”。

观音殿,供奉千手千眼观音,两旁分列十八罗汉。

东翼

应庚塔,在大雄宝殿北面,宋熙宁元年(1068年)建。

法堂,在大雄宝殿东,五开间双层楼阁式建筑。

功德堂,在观音殿东。

西翼

客堂,在大雄宝殿西,五开间双层楼阁式建筑,内厅中挂近代重兴崇福寺的妙月和尚像,两旁为太虚和尚撰书的对联“双拳铁罗汉,十庙老农禅”。

祖师堂,在观音庙西,供奉少林寺僧仰华大师的莲位。

少林寺

泉州少林寺1992年奠基复建,现已初具规模,主要建筑(包括拟建建筑)主要有:

中轴线山门,天王殿,殿内供奉弥勒、韦陀和四大天王。天王殿两侧为钟鼓楼。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合成三世佛,两侧分列十八罗汉,后殿供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观音阁,供奉荷瓶观音,系采用非洲菠萝格红木雕成,乃全国最大红木雕。观音脚踏荷花,手持净瓶。“荷”“瓶”与“和平”谐音,因此又称“和平观音”。观音阁西侧为方丈楼。观音阁后面为文殊阁,普贤阁、藏经楼。

东翼,延寿堂,春萌山房、五观堂、僧寮、报恩堂、放生池、弘法楼、罗汉堂、石牌坊,正面前额刻“少林胜迹”,正门镌联:“沧海遗珠域东现旧灯史,青山挂剑天下争传南少林”副门镌联:“道起南天嵩岳兴禅承教运,心传少室温陵衍武辅宗风”。石坊上嵌着浮雕“智空入闽”、“十三棍僧救唐王”、“千僧抗元”、“少林反清复明”、“火烧少林寺”、“泉南处处少林风”等石刻。

西侧山门外为演武堂、传习楼、药师殿、地藏殿、上客堂、灵宝殿、执事楼、万佛塔、达摩楼、禅堂等。

(二)佛塔

塔起源于印度,原指坟,梵文为Stupa,音译为窣堵波或浮图,用以藏舍利、经卷、宝物等。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层数一般为单数,单数为阳数,含有吉祥的意思。用木、石、砖等材料建成。塔的造型是参照印度佛塔的造型,结合中国的亭台楼阁传统建筑形式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阁楼式、密檐式、瓶形式(喇嘛塔),金刚宝座式等。

佛塔的结构有地宫,用砖石砌成不同的地穴,主要用来埋藏佛舍利、佛经、珍宝及其他器物。

塔基,在地宫之上,是塔的基础。

塔身,塔的主体,有实心和中空两种。

塔刹是塔的最高部分,有尖形、圆形、有的为砖石砌的,有的金属制作的。

塔竿,直立到顶串连诸物的一根直竿,代表佛寺幡竿立于塔顶刹座之上。

相轮,刹上的圆盘状物,由刹杆串联。

圆光,刹上竖立的圆盘或叶状物,代表放自佛,菩萨的圆轮光明。

仰月,刹上的新月形物,代表密宗“金刚界”的月轮。

宝盖,象征佛座上的七座华盖。

宝瓶即军持,佛教徒用以灌顶、浴佛等。

宝珠即摩尼宝珠,据说佛涅槃后留下碎身舍利,后变为摩尼宝珠,能产生一切宝贝、衣食、用品。

中国早期的塔建于佛寺之中,为佛寺的主要建筑,如北魏熙平元年(556年)胡灵太后建的永宁寺和永宁寺木塔。唐代出现殿塔并齐,宋代以后,佛殿成为寺院的主体建筑,塔为附属建筑,出现塔脱离佛寺而独处的格局。

泉州现存古塔48座:宋朝17座、元朝15座、明朝10座、清朝6座。按其建筑材料分类:石构44座、石混1座、砖构2座、砖石混1座。建塔的动机和塔的功能主要有:附属寺院建筑塔、航标塔、纪念塔、风水塔、镇风、镇妖塔等。

寺院附属塔

东西塔。镇国塔,俗称东塔;仁寿塔,俗称西塔,位于泉州开元寺两侧。东塔,唐咸通元年(860年)僧文偁募建,为五层木塔,北宋天禧间(1017-1021年)改建为十三层木塔,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被火焚烧。淳熙十三年(1186年)僧了性重建,宝庆三年(1227年)再遭火灾,僧守淳改为七层砖塔。嘉熙二年(1238年)僧本洪易砖为石,经僧法权、天锡继造,至淳祐十年(1250年)告成,历时十年。西塔,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王审知梦一僧人劝其造塔,从福州泛海运来木材造七层木塔,名无量寿塔,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赐名仁寿塔。南宋绍兴二十五年火灾,淳熙十三年僧了性重修,宝庆三年又遭火灾,僧守淳改为砖塔,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僧自证易砖为石。

东西塔为五层八角仿宋楼阁式建筑,东塔高48.2米,西塔高45.06米。塔由须弥座、塔身、塔盖和塔刹构成。

须弥座为石构八角,东塔座高1米,周长60米,对角18米,上枭下枭雕刻一排平行联贯式莲花叶纹饰,圭角和底边刻卷草花叶纹,束腰嵌40方辉绿岩浮雕佛本生,佛本行故事的佛传图。座的东西南北四边正中各有五级踏道,以便上下。西塔座高1.2米,周长60.80米,对角22米,上下枭刻莲花叶瓣,束腰嵌48方辉绿岩佛雕的凤鸟狮龙花卉图案,座东西南北四边正中设七级踏道。两塔须弥座转角上置8尊负塔侏儒。

塔身由120块花岗巖构成,立柱、栌头、跳头、楣坊、栏额、飞昂、雀辇等枋木构件1984件。塔身分为外壁、外走廊、内回廊、塔心柱。塔内为石砌八角形塔心柱,外为回廊。塔心以横梁、斗拱与塔的外墙相连。每层外壁正面设4门4龛逐层互换,外檐有护栏。东塔外壁依照佛教修行的五种境界浮雕:第一层人天乘,刻天王神将、金刚力士;第二层声闻乘,刻罗汉;第三层缘觉乘,刻高僧;第四层菩萨乘,刻诸菩萨;第五层佛乘,刻释迦牟尼等佛。西塔规制和东塔同,雕刻工艺较简朴。它每一层交错刻菩萨、高僧、罗汉、帝王、太子、命官、居士、护法金刚神将和佛教故事人物等。

塔刹由刹座、复盆、火珠、仰莲钵盂、宝盖、相轮、圆光、銮金铜葫芦串联起来,自刹顶至上层翘角系大铁链八条。

应庚塔,在崇福寺大雄宝殿东侧,八角七层实心花岗岩楼阁式建筑,高11.2米,宋初建,每三层设有佛龛,底层雕海棠纹、云纹,塔身雕直棂窗,略有倾斜,传说能“应利欹斜”,斜向某方,主兆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故称“应庚”。

航标塔

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发达,为了交通的安全,在沿海和沿江交通要道修造石塔,起到航标的作用,如万寿塔、六胜塔、圭峰塔、溜石塔等,

萬寿塔,又名关锁塔,俗称姑嫂塔,位于石狮市宝盖山顶,南宋绍兴间(1131-1162年)僧介殊建。石构空心,八角枋木楼阁式,外五层内四层,通高22.86米。塔无须弥座,建环廊环之,廊墙外挑檐拱一道,上盖扇形石板为盖,八角雕螺尾翘脊,上雕坐佛8尊。塔门前方建仿木石构单檐歇山顶门亭一座。每层设拱门,墙腹中有旋梯可绕上。底层廊壁作佛龛7个,各置坐佛1尊。二层门额有“万寿宝塔”题刻。三层内壁作佛龛,置立佛3尊,塔门上刻“奄、哑、吽”三字,门亭内有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修塔碑记1方。

六胜塔,俗称石湖塔,在石狮市蚶江镇石湖村金钗山上。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僧祖慧、宗什建。宋末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元至元二年(1336年)里人凌恢甫重建,塔为石构八角五层空心仿宋楼阁式,通高36.06米。每层设四门、四龛,龛外两旁雕金刚,立佛16尊。须弥座的转角雕力士承祀,塔心八角形,中空,可垂直上下。各层转角处的石柱上置圆形仰莲式栌斗浮雕雀替,八角作吻首翘脊;各雕坐佛1尊。

纪念塔

佛岩塔,在南安丰州九日山西峰无等岩,现存塔刹、塔身与底座不同,似为后人改筑。该塔为纪念唐无等禅师而建。宋吴拭题佛岩塔诗云:

洒落岩题宴寂高,旋展香火挂青袍。

霜头不惧九侯剑,雪臂应悬二祖刀。

月照瓦棺服虎兕,风吹石室啸猿猴。

檐前旧雨天花处,循想眉间两白毫。

塔兜石塔,位于德化县南埕乡塔兜村。塔石砌实心,二层六角形,顶有葫芦,通高2.5米。传为宋代当地胡姓纪念塔。

风水塔

无尾塔,在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石构实心三层,残高8.6米,与遥遥相对的印石被视为福全额风水“一剑一印”。

镇风塔、镇妖塔

星塔,位于晋江市安海镇星塔村南,建于明代,砖构实心四方五层楼阁式砖塔,通高16.6米。层层缩小,置瓦出檐,四面作假门。三层西面有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郑芝鹏书“重建星塔小记”碑。四层嵌“星塔之塔”石刻,塔刹为葫芦形。据《安海志》载:崇祯二年,太师郑香君筑圃于其处,衣服常蛀烂。识者谓之巽芳稍旷,因造砖以镇之。

仙境塔,在泉港区南埔仙境村,一式三座,建于宋,石构三层,通高4.5米。第一、二层方形,第三层随圆形,东西开一拱门,内置一石貌貔貅,俗称虎爷,以镇来自岩山的水蛇。

为求子孙平安造塔

瑞光塔,又名文明塔,俗称西塔,在晋江市安海镇安平桥入口处,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曾生、李五娘祈求子孙安宁建。塔为六角五层空心砖构楼阁式建筑。高22.55米。塔基由圭脚至地袱为石构,六角浮雕力士承托。塔基以上为砖构塔身,不作须弥座,层層留拱门。塔内筑六角塔心柱,上竖大木以托塔盖,每层以青砖叠涩出墙,上置瓦为盖。塔心柱与塔壁之间有台阶可环绕而上。整座塔身用石灰粉刷,故称白塔。塔刹葫芦中安放铜观音、金达摩、琥珀戒子,镀金瑞像等14件镇塔宝物。明清时期,安海中科举者均在塔上点灯,以象征瑞光耀彩,文明启运,故称文明塔。

以塔为寺名

五塔岩,位于南安市官桥镇竹口村。五塔岩有寺名灵水岩,又称龙泉寺,因寺建五座塔而称五塔岩。塔建于宋,共5座,形制相同,每塔相距2米,塔高6米。塔为堵婆式石构,塔座四方形,塔身三层;一层为六角形;上刻文字;二层鼓形;三层鼓形;浮雕佛像。塔刹为葫芦状。

沙滩中发现的塔

浮山塔,在惠安县张坂镇浮山岛荷石村,1985年在沙滩中发现5座石塔,2座建于元大德七年(1301年),石构圆形,高3米,须弥座呈六角形,塔身辉绿岩,雕仰莲托覆莲座,分层叠以瓜棱形和鼓形构成,上置单檐八角攒尖顶及相轮塔刹。3座建于大德八年,石构方形,残高2.17米,塔身作须弥座形,仅余二层。五塔均雕刻佛像花纹等。

(三)经幢

经幢,梵文Dnvaia,音译驮缚若的音译。在佛像前立竿为柱,顶安宝珠,上面用丝帛装饰表示佛统率众生制服魔众之意,亦称“金幢”、“宝幢”。密宗将其变为石柱形,立于殿外,上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也有刻佛名或六字真言。它的形状是:底部有须弥座形,每面刻经文,,立于莲花台上。幢身分节,各节之间安放华盖。上面有盖,盖上有宝珠。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一部密教经典。相传唐高宗仪风元年(676年)西域高僧陀波利在五台山遇见一位老人。老人问:“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辈亦多犯戒律。唯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除罪业,未知法师颇将此经来不?”佛陀波利回答说未带此经,老人嘱其回西国取《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至永淳三年(683年)回至西京,奉诏翻译此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最早译本为仪风四年杜行凯译,而以永淳二年佛陀波利译本最为流行,其他译本还有景龙四年(710年)义净译本,不空译《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等。

佛教信仰者认为,“禳罪集福,净一切恶道,莫急于《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若有人闻一经于耳,先世所造一切地狱恶业,皆悉消灭。”广树经幢成为一时风尚,统治阶级竭力提倡该经,唐大历十一年(776年)代宗敕令“天下僧尼诵佛顶尊胜陀罗尼,限一月日诵令精熟。仍限每日诵二十遍。每年正月一日,遣贺正使其诵遍数进来。”②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基本内容是:三十三天(?利天)中有一位善住天子,得知自己将于七日后命终。命终后受七返畜生身,受地狱苦,因此大惊怖。善住速疾往天帝释所。天帝释为他想办法,到誓多林给孤独园去向释迦牟尼求救。佛告天帝释,只要念诵《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即可解脱一切厄运。天帝释听授该陀罗尼经之后,回天宫向善住传授,使善住解脱。

佛顶尊胜,是密宗“五佛顶”之一,指的是密宗的释迦牟尼佛像上现出一尊“轮王”像。其形象是:释迦牟尼本尊结跏趺坐,现说法相顶上显现另一“轮王”状之佛:白色,头戴五佛宝冠,手执金刚钩。项光和身光都是圆光,合成一个车轮状大圆光,晖曜赫奕,号称“除障佛顶轮王”。此像在五佛顶中最为崇高,故又称“尊胜佛顶”。他一出现,就能除一切烦恼业障。陀罗尼,是梵文dnayaai的音譯,意为咒语。真言。密宗以之为根本经咒之一,特刻石住幢之上,以示尊显。③

除了密宗之外,佛教的其他宗派和佛教信徒出于不同目的也建造经幢;

1.见佛闻法,神生净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收藏的《信如造尊胜陀罗尼幢》云:“敬造尊胜陀罗尼幢,伏愿一切功德,见佛闻法,神生净土。”建造经幢与造像一样,其目的都是向往佛教的最高境界,神生西方净土。

2.建幢纪德

龙门石窟开元十三年(725年)《大唐中岳东闲居寺故大德珪和尚纪德幢》,幢末刻《尊胜陀罗尼经》,云:“祗奉敬于河南万安山北香城招提之所,立龛图真,以构灵庙,建幢纪德。”此处是为元珪和尚建纪德幢。

3.立幢追福

《尊胜陀罗尼》利于幽冥。宋李裁守严州时,每夕焚《尊胜陀罗尼》以施鬼神。

在坟地立幢,利济幽冥。龙门石窟《唐东都圣善寺志行僧怀则于龙门废天竺寺东原创修茔一所,敬造尊胜陀罗尼幢塔并记》云:“有则上人先修茔内,立尊胜幢,开镌陀罗尼,利济幽冥,益沾法界。”龙门石窟《东京大圣善寺苾刍造幢记》云:“东京大圣善寺苾刍,虑心奉为亡考故孝廉贾府君,亡妣姚夫人追福,敬造此幢。乃为赞曰:爰有僧宝,深入佛智。追孝前代,树幢兹地。度苦良缘,修心正义。龙山之足,福子无既。”

泉州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泉州开元寺、承天寺、晋江池店、新店、陈埭龙湖、石狮蚶江、南安丰州、惠安埔塘等地有唐宋时期经幢。(见附表)

该幢1935年发现于泉州西方外,1953年移到开元寺水陆寺保存,后移至开元寺大雄宝殿前东侧。经幢八面,花岗岩石,高1.8米,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捐资造幢者达270多人,有名可考者88人,其中女性16人,僧侣2人,而且有许多地方官吏,包括朝散大夫,使持节,泉州诸军事守泉州刺史上柱国薛凝,都押牙将仕郎太常寺奉利郎骁骑都尉谢愻,押牙吴口、陈元度,押牙兼虞侯林弘、□□,团练管斡许庄,长口县令丘口。他们捐钱2000文、1500文、500文、300文、200文、50文不等。地方官吏参与建幢等佛事活动,推动泉州佛教的发展。

南唐保大四年(946年)经幢

1982年8月,台风将开元寺庭榕树刮倒,树干击倒柳三娘塔,在清理石塔台基时出土该幢和银质鎏金观音像等。该幢现藏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该幢系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柳三娘造塔时放置于塔基的。该幢的创建,据幢铭云:

倾者相国下邳公牧是郡之日,以开元寺殿前,旧有其幢,而左无对峙,遂发诚愿,始议经营。请僧于浙水募缘,召匠于太湖采石,徙移五载,竟未成功。及太尉琅琊公副群情殷□,□惠化于廉袴歌谣□,访萧寺遗阙之端,谓前政之何为,构斯幢而不就。于是遣舟航远泛,置琬琰俄臻,选敏手以雕镌,择良辰而建置。

前期筹建者为泉州刺史余廷英。幢铭“相国下邳公”与永隆四年(942年)造福州崇妙保圣坚牢塔第七层,余达英题名结衡“西面经略使,特进检校太尉兼侍中上柱国下邳郡开国公食邑一千五百石”同。历五载而未成,接任的泉州刺史王继勋建成。

该幢建造者中有“军事左押衙充海路指挥使兼御史大夫陈匡俊”,“州长史专客务兼御史大夫温仁俨”,“榷利院使刘拯”等。海路都指挥为维护航道安全的军事指挥官,榷利院为主管对外贸易的机构。该幢的发现,为研究五代海外贸易史提供重要资料,亦可补五代职官之缺。

该幢题名中有:管内僧正临坛匡教大师赐紫道昭,监寺讲经论大德赐紫惟岳,寺主大德惟守,都维那僧从善,上座传经持念□□□□,管内威仪临坛大德神毅,讲赞法慧大德赐紫文展,粥院□□大德真斌,勾当取幢传经大德神悟,持念大德景□。从题论中可见,当时的寺院由僧正、都监、监寺、寺主、都维那、上座等进行管理。寺院中有长讲经论大德、讲经论大德、讲赞法慧大德、取幢传经大德、传经持念大德等。

丰州桃源宫经幢

该幢宋天圣三年(1025年),南安葛门陈二十二娘为追荐其夫建。石构八角七层,高7米,基座为八角形须弥座,转角处各雕一侏儒,束腰每面各雕一飞天。第一层幢身雕双龙戏珠。二、三层浮雕佛像,第四层为经幢的主要部分,每面竖刻《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上端横刻“奉为今上皇帝资崇佛幢一座。”第四层顶至六层作挑檐翅角,间以仰莲,每面翅角装有铁环,为串联铁索之用。第七层幢身与檐均有方形,出檐雕飞天,幢刹呈葫芦状。

泉州佛顶尊胜陀罗尼凭幢的译本:唐大中八年(854年)经幢为佛陀波利译本;承天寺淳化二年(991年)和大中祥符六年(1008年)经幢为不空译本;还有《加句灵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等译本。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一般建在佛教寺院,如招庆院幢,为刘熙与弟阐舍地建,安于宝殿之前。寿宁寺幢,建于大殿之西。水陆寺幢,弟子陈僧舍所居之地为基址。南唐保四年幢,原置于开元寺大殿左。南安丰州桃源宫幢,安于桃源宫。桃源宫供奉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供奉徐茂公、魏征,右侧供奉程咬金、秦叔宝。

泉州刊刻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石材多采用江浙的太湖石。大中四年幢“诸僧于浙水募缘石匠,于太湖石采石。”招庆禅院幢“涉万里之沧泛波,买他山之翠琰,琢觚楞之奇状,刊秘密之梵文。”

泉州经幢撰文者有僧人,如招庆禅院幢为僧元格,水陆寺幢为僧宗美。书幢者,大中八年为乡贡进士欧阳偃沙门文中共书,欧阳偃书经文,沙门文中书序。陈棨仁以为“一石而两人合书,亦为创见。”水陆寺幢为林巽书,南唐保大四年幢为郑元素出。

建幢工匠,或“臻选敏手以雕镌,”或“召郢匠累贞珉。”都料匠(工匠)有陈将、陈削、苏稹口、唐琛、元从、林仁睿等。

经幢镌字人有卢准、林验等。

二、 雕塑

佛教雕塑指寺院和石窟中的造像,以及石雕、木雕、瓷塑、泥塑、铜铸等不同形式的尊像,是佛教艺术的重要内容。

中国佛教雕塑艺术,大体上经历了吸取印度佛教雕塑艺術,引入中国传统雕刻艺术相融合,再到中国化的过程。它在内容和技巧风格对中国传统雕塑产生影响。在内容上由以表现人和动物为主题,变为着重表现佛、菩萨的宗教内容为主题;在技巧上由简明朴直发展则精巧圆熟;在风格上由雄伟、挺秀转为庄严、富丽。推动了中国雕塑艺术的发展。④

(一)石窟造像与石雕

无等岩造像

无等岩,在九日山西峰秦君亭下岩前,岩下凹成一个天然岩洞,为唐无等禅师居住处。现存石门斗一方,上凿莲花瓣及门轮孔二。

无等洞内有一尊石雕坐像,为纪念无等禅师而雕。像趺坐在岩石上,双手迭放膝间。头部已无存,残高0.6米,形制古朴,似宋刻。

九日山阿弥陀佛像

阿弥陀佛像为一块天然巨石雕成,像通高7.5米。阿弥陀佛结趺坐于莲座上,头作螺旋形,袒胸,身着袈裟,衣褶深密,双手放膝上,面部严重风化,眼、鼻、双耳已剥落。造像记云:

太师陈令公,

大宋乙丑年

镌造石阿弥陀佛。

住持沙门贤播记。

寺僧首惟峭。

造像记中“太师陈令公”为陈洪进(914—985年),仙游人,幼读书,习兵法。入伍后作战勇敢,于闽景帝永隆三年(914年)累升兵马副使。天德二年(944年)随留从效杀泉州刺史黄绍颇,升为马步行军都校。闽国灭,留从效归附南唐。次年,升陈洪进为统军使,与副使张洪思同领兵权。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留從效殁,其子留绍镒为留后,陈洪进诬留绍镒将吴兵反叛,执绍镒送南唐,推张洪思为留后,自为副使。宋兵南下,他遣使奉表纳款归宋。

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改清源军为平海军,授陈洪进为平海军节度使、泉漳等州观察使、检校太傅。

造像记中乾德乙丑为乾德三年,时陈洪进为检校太傅,故称陈令公。

阿弥陀佛,梵文AMITABHA的音译。净土宗主要信奉阿弥陀佛,称他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受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

陈洪进造阿弥陀佛像应系为修功德而造。

南安开化洞阿弥陀佛造像

位于南安市柳城街道祥塘村,开化洞内,阿弥陀佛像通高5米,立于莲花座上,头结高肉髻,面部丰满圆润,双目微闭,双耳垂肩,右手下垂作与愿印,左手当胸,胸部饰“卍”字,造型优美,线条流畅。

《南安县志》载:

鹅眼山,在县西四十里,属三十都。山麓有巨石错立如累卵。宋庆元初,道人陈大受刳石为洞,名开化洞。平坦靓深,夏凉冬温。前架一室,凿石为佛,长可一丈。大受善琵琶,工草书,郡邑缙绅诸公多与之游者。

开化洞阿弥陀佛造像为南宋庆元初(1195-1200年)陈大受凿石为佛。“文草”期间,佛像头部被炸断裂,1987年重新修复。

妙峰造像

位于南安市仓苍镇蔡西村北1.5公里处。1966年“文草”时被炸毁,身首异处,残存头部高1.5米,身高7.4米。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山》载:

妙峰山,在县西北五十里,属二十七都。峰势奇特,石峨若削。宋淳熙间,清溪民子文凿巨石为弥陀像,高可数丈,亦名石佛岩。⑤

妙峰山造像,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安溪人子文造阿弥陀佛像。

小身洞造像

小身洞又称瑞迹岩,位于南安市官桥镇成竹村云溪自然村。瑞迹岩殿后摩崖雕阿弥陀佛像一尊。佛像立于莲花座上,座高0.4米,宽1.4米,佛像高约4.5米,佛身光作舟形。上有石槽三道,系架木构建筑保护佛像。佛像“文革”中被毁,现仅存莲花座与下裙,高约1米。

瑞迹岩天然洞中雕立于莲花座阿弥陀佛像。座高0.38米,宽0.8米,佛像高2.4米。双耳垂肩,双眼下垂,左手作无畏印,右手作与愿印。裙褶细密,线条流畅。

清水岩造像

位于南安市石井镇杨子山清水岩寺内大殿,明朝雕3尊佛像,中为释迦牟尼,右药师佛,右阿弥陀佛像。像高约1.65米,袒胸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文革”时被炸毁,现已修复。

五塔岩造像

位于南安市官桥镇竹口村龙水山五塔岩寺内,为宋释迦牟尼像浮雕,神态庄严。

龙尾山造像

位于惠安县洛阳镇群山石船西龙尾山南麓,像高1.65米,宽27米,坐姿,头裹巾,穿禅衣,左手执麈尾搭于膝上,右手垂于右股间,容貌端严,衣褶朴素自然,系宋代泗洲佛雕像。

岩峰寺造像

在惠安县黄塘镇后郭村岩山岩峰寺内。宋代在岩峰寺前后殿雕弥勒和观世音菩萨像。

弥勒像高1.75米,跣足立于莲花座上,头为螺旋髻,面部丰满。身披袈裟,左手横胸托念珠,右手下垂,五指并拢向外,神态庄严,像两旁刻《观无量寿经》和《大悲菩萨发愿偈》经句。

观世音菩萨像高1.85米,跣足立于卷云纹上,披冠垂肩,左手搭在右手腕上垂于胸下,神态自若,两旁刻《观世音菩萨二殊》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经。

永春魁星岩造像

在永春县城西南奎峰山上魁星岩大殿后岩壁,宋代凿龛雕刻释迦牟尼、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称“华严三圣。”释迦牟尼像高3.3米,身光为火焰纹,高4米。释迦牟尼头作螺旋髻,身披袈裟,袒胸裸右臂,下着长裙,跣足踏双莲,莲座下有卷云。文殊菩萨头戴僧帽,普贤菩萨戴平右帽,内着长裙,袒胸佩璎珞,外着宽袖袍衣,赤足立于蓮座上。据乾隆《永春县志》载:“岩壁琢石佛三十余身,”现仅存三尊。释迦牟尼右臂,普贤菩萨左腕折失,据云清末太平天国起义时,闽浙总督左宗堂派兵备道朱明亮带兵入永春围剿,寻不到起义军,以为是石像作怪,就砍断佛手,盗走释迦牟尼额间的夜明珠。

德化九仙山弥勒造像

在德化九仙山弥勒洞内,唐开元四年(716年)沙县僧人邹无比镌,为天然巨石雕成,高2.7米,结跏趺坐,双手置于膝上,袒胸覆腹,神态慈祥,笑容可掬,可谓“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德化九仙山观音造像

在德化九仙山西侧补陀岩洞前露天处。观音像通高1.65米,头戴宝冠,右脚平放在左脚膝上,左脚垂直,双手下垂置于膝上。该像头部与身分为两段雕刻后衔接而成,面部已风化。

安溪金沙岩造像

在安溪县龙门镇美内村双髻山。金沙岩肇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建刹时碧泉流出金沙,故名。金沙岩为天然岩洞,中屹立一岩石,石壁上浮雕一尊坐态祖师像,光头,着袈裟,双手藏于袖间,脸呈微笑,线条流畅。

达摩造像

1988年出土于安溪县城大东街武庙遗址。像为花岗岩,坐姿,高0.87米,宽0.59米,厚0.30米,光头,凹眼,高鼻,丰腹,身穿袈裟,左手握珠,举至胸前,右手抚膝,其形象为胡人形象。

达摩,菩提达摩之略称,南天竺僧人。南朝宋末航海到广州,又往北魏,在洛阳,嵩山等地游历并传禅学。梁大通元年(527年)入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被称为西天(印度)禅宗第二十八祖和东土禅宗初祖。

“心”字石刻

紫帽山有“心”字石刻100字,处说为仙人所刻,如找到百字就能成仙。其他地方还有泉州开元寺西塔畔,民国二十年代,泉州开元寺慈儿院翻土种菜,发现三块白花岗岩“心”字石刻,写法为“心”、“心”、“心”。叶青眼先生把它嵌在石壁上,文革后只剩下一块“心”字,嵌在西塔附近围栏中。⑥晋江安海南天寺也有“心”字石刻。

紫帽山“心”字石刻,金粟洞住持释心定找到74块,2003年4月6日,杨清江先生等找到14块,举其要者:心,提起万缘生,放下全无事;心,三莫如星现,一钩似月斜,披毛从此出,作佛也由它;心,三界惟心妙理,万物非此非彼,无一物是我心,无一物是我己;紫阳真人作。”南天寺,放下全无事,提起万般生。时大名弘治六年癸丑安僧行百有余众过一夏。”

“心”有不同写法,研究者作出不同解释。“心”,心字中间无一点,表示虚心,空心。“心”,心字中间一点很高,表示提心。“心”,心字中间一点移下面,表示放心。“心”,心字三点集中在上面,表示多心。⑦ “心”,心字三点,二点挪在一旁,表示偏心。“心”心字一点在斜钩左边,其他亮点在斜钩下方两侧,表示勾心斗角。“心”,心字二点连载一起,表示心連心。⑧

佛教认为心是一切精神的总称,如“三界惟心”、“一心三观”。

“三界惟心”,谓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切皆由心造,心为万物之本。《华严经、十地品》“三界所有,惟是一心。”《成唯识论》卷7,“由何教理,唯识义成……如契经说,三界唯心”。文益作偈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声耳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匪缘,岂观如幻?大地山河,谁坚谁变?” ⑨

“一心三观”,中国佛教天台宗基本教义之一,谓一心中观缘起法空、假、中三谛。观假即观空:中;观空即观假,中;观中即观假,空。

佛教认为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大品般若经》云:“即念佛心,名无所念;离心无别有佛,离佛无别有心。念佛即是念心,求心即是求佛”。佛教也认为即心是佛,“为当求佛,为复问道,若求作佛,即心是佛,若欲问道,无心是道”为意即佛不在人心之外,就在自己心中,人人皆可成佛。⑩

紫帽山心字石刻大多应系佛教石刻。紫阳真人题记心字石刻应系道教石刻。紫阳真人,宋道士张伯端,字平叔,浙江天台人。少业进士,通三教宗籍,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生死之术。熙宁八年(1075年)作《悟真篇》,宣扬内丹修炼和道教、禅宗、儒教“三教一理”思想。道教奉为南宗或紫阳派的祖师,称“紫阳真人”。

儒释道三教都讲修心。宋代著名道士观复子云:“三教皆是心地发现:儒曰存心,仙曰修心,佛曰明心。”《太上老君内观经》云:道“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北宋第30代正一天师张继先《心说》云:“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此所谓我之本心,而空劫以前本来之自己……强名为道。”道教认为“心源”即是道⑾

紫帽山为儒释道三教活动的场所,所以会有道教“心”字石刻。

释迦瑞像

在清源山天柱峰北侧,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依摩崖雕凿而成,石室内题记云:“大宋元祐二年岁次丁卯,众造释迦瑞像,于其年十一月二十七日竣工。甲戌,廖仲、吴奕、赵政施主。”释迦牟尼站立莲花座上,高4.4米,宽1.5米,头作螺发,面部丰满,耳垂及肩,左手下垂施与愿印,右手施无畏印,身披袈裟,胸前有“卍”字佛号,衣褶深重,线条流畅,明成化十九年,原有木石结构殿宇,几经兴废,改建为仿木结构四角攒尖石室。

阿弥陀造像

位于清源山擎珠峰下,宋代依摩崖壁雕一尊阿弥陀佛像,南宋邱葵诗云:“弥陀岩下苍榕树。”元至元二十四年(1364年)“易殿以石,建石塔,改堂宇,再精琢佛像,涂金。”可见元代是对阿弥陀佛像“精琢涂金”,建石室保护。

阿弥陀佛赤足立于莲花座上,通高5米,宽2米,头作螺旋髻,身着宽袍,内着僧袛支,前胸袒露,束带结于胸前,双肩搭袈裟,长裙下垂,衣褶细密流畅。右手下垂,掌心向外,左手掌心向上平放胸前,造型端庄慈祥。明天启二年(1622年)、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嘉庆八年(1803年)、咸丰四年(1854年)均“重妆金身,再雕宝像。”1992年重修涂金。石室西侧崖壁有一方元朝修岩记事题记。

碧霄岩三世佛造像

位于清源山下碧霄岩,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灵武唐吾长(西夏人)广威将军阿沙雕三尊并排坐于覆莲座上的三世尊佛。中为现在佛释迦牟尼,高2.5米,宽1.6米,手作降魔印,左为过去佛燃灯佛,左手托钵,右为未来佛弥勒佛,手作禅定印。佛像肉髻顶有髻珠,看袒右肩袈裟,这是我国现存最优最早、最存最好,位于最东南的藏传三世佛世像。⑿

碧霄岩左至正二十七年主岩僧志聪造像记云:

透碧霄为北山第一胜?,至元壬辰间灵武唐吾氏广威将军阿沙公来监泉郡,登兹岩而奇之,刻石为三世佛像,饰以金碧,构殿崇奉,以为焚修祝圣之所。仍捐俸买田五十余亩入大开元万寿禅寺,以供佛赡僧为悠久,?其报国爱民之诚可见已。厥后岁远时艰,弗克葺治,至正丁未秋,江西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般若帖穆尔公分治东广道,出泉南,追忆先伯监郡公遗迹,慨然興修,再新堂构。山川增辉,岩壑改观,林木若有德色,而况于人乎?暇日获陪公游,因摩崖以记。郡守新安郑潜拜手书。同游行中书省理问官忽纳台唐吾氏,广东道宣慰使司同知副都元帅阿儿温沙哈儿鲁氏,泉州路达鲁花赤元德拿瓮刺氏,讲宫资寿教寺讲主智润及广威公外孙、同安县达鲁花赤寿山与焉。主岩僧志聪。

时至正二十七年十月丙午日题。

从造像论可知,三世佛为阿沙所造,“饰以金碧,构殿崇奉,以为焚修祝圣之所”。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般若帖穆尔“再新堂构”。后代有修建殿堂、佛像,1992年重修,剥去三世佛像身上灰泥,重现石刻原貌。

赐恩岩观音造像

位于清源山左峰,因唐代进士许稷受皇帝恩赐而得名,山上有许氏宗祠。宗祠左有赐恩巖寺,殿内奉祀观音石刻造像,通高3.7米,宽2.5米,系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4年)依天然巨岩雕凿而成。《闽书》载:“宋元佑间,民有夜见光相者,相与琢像崖端。绍兴中,现梦于蔡氏,愈其痼疾。蔡氏新而金碧之。”观音趺坐莲花宝座,面额丰润,慈眼低垂,端庄大方,衣褶线条刚健。殿内石柱刻明李贽撰写的楹联“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者。”

西资岩石佛

位于晋江市金井镇卓望山上,相传造于隋唐间。石壁镌清乾隆四十四年(1765年)《重修西资岩纪德碑》云:“石佛寺相传创始在隋唐间,而石壁所镌者曰有宋绍兴戊辰年,王圆、蔡婆养合出七十千文助架宝殿”。

造像依崖雕像五尊,中为阿弥陀佛,高4.5米,左右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各高4米,两护法神高2.85米。

阿弥陀佛头作螺髻,面部丰满,佛背光为圆形雕饰云彩纹,身着袈裟,露右胸,左手平胸,托举一朵莲花,右手前垂,作接引状。

观世音菩萨高肉髻,椭圆脸,容貌端庄慈祥,耳垂有花饰,右手下垂提宝瓶,左手抵胸作弹指状。胸前饰璎珞宝珠,衣缀花纹,雕刻精美。

大势至菩萨,左手指下垂,右手作说法印。

护法神,披甲顶盔,孔武有力。

三像皆立于仰莲座上,莲座下都有莲枝纹和水波纹。

南天寺石佛

位于晋江市东石镇许西坑村西的袋峰上。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福建水师提督吴英撰的《重兴南天禅寺碑》云:“宋嘉定丙子,一奄净师过此,夜见峭壁灿光三道。是山萃众岳之灵,遂募镌弥陀、观音、势至三尊,建造殿宇,因就石佛为号。”石佛为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僧守净募镌。

主尊阿弥陀佛,结跏趺坐于三层仰遵座上,莲座下部刻莲枝纹和水波纹。佛像通高7米,头为高肉髻,正中刻髻珠。面相丰满,双耳垂肩,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右肩搭敷袈裟一角。胸前刻“卍”字法轮。

左尊观音菩萨,头戴花冠,右手持净瓶,左手上弯手掌向外。右尊大势至菩萨,头戴出缘云片花冠,左手持经卷,右手上弯手掌向外。二菩萨通高6.5米。

三尊造像相隔1米。阿彌陀佛两侧浮雕一对蟠龙石柱,龙首在上,龙尾在下,一伸向东侧,一伸向西侧。龙首雕出斗拱,承托檐盖,构成佛龛状。

南天寺造像气魄雄伟,神态威严慈祥,形象逼真。

铁灶山摩崖造像

位于晋江市紫帽镇铁灶山,山上三块独立的花岗岩巨石佛龛中分别雕刻三尊像。阿弥陀佛高2.1米,头作螺髻,身披袈裟,赤足立于莲台上,左手当胸,右手作与愿印。另二尊为观世音菩萨和普贤菩萨。周围石上有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黄志章题《旃檀瑞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三观圆修,万行庄严》《佛教四宏愿》《大方广华严经》句等石刻。

福全造像

位于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佛像高0.95米,宽0.70米,头为螺髻,身披佛衣,胸前有“卍”字,结跏趺坐于莲台上,造型古朴。

開元寺唐代如来佛像

泉州佛教博物馆收藏。佛像为辉绿岩,高0.73米,肩宽0.31米,座宽0.41米。佛像慈目低垂,双耳垂肩,有胡须,手指已损坏,结跏趺坐于复瓣仰莲座上。

开元寺唐代阿弥陀佛像

泉州佛教博物馆收藏。佛像为辉绿岩,高0.77米,肩宽0.34米。佛像慈目低垂,长耳及肩,面庞慈祥,有胡须,右手缺失,左手手指已损坏,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座上。

开元寺观音像

泉州佛教博物馆收藏。辉绿岩,高0.68米,座宽0.33米。观音作男相,有胡须。脸颊丰满,长耳及肩,有耳饰。头戴宝冠,冠上有化佛。观音的正面和背面,雕有成串花朵,璎珞和结带。

开元寺五代观音像

泉州市佛教博物馆收藏。1964年10月,在泉州市法石赤山水库发现,雕像被凿为五段,上半身尚完好,背面有“开平三年十月十三日”铭文。像高1.70米,肩宽0.5米。赤脚站于莲台上,容貌端庄慈祥,双手叠于胸前。头部及腰部残留灰泥,为后人用灰泥加以重塑。

(二)木雕

佛教题材的木雕像主要有释迦牟尼、如来佛、药师佛、弥勒佛、泗洲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迦叶、达摩、清水祖师、伏虎罗汉、降狮罗汉等。

安海龙山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千手千眼观世音,据菩提流支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陀罗尼身经》云:“面有三眼,臀有千手,于千手掌各有一眼。首戴宝冠,冠有化佛。其正大手有十八臂,先以二手当心合掌,一手把宝轮,一手把开敷莲花,一手把羂索,一手把杨枝,一手把数珠,一手把澡罐,一手施出甘露,一手施出种种宝雨,施之无畏,又以二手当脐右押左仰掌,其余九百八十二手,各执种种器仗等印。”

安海龙山寺千手千眼观世音,通高4.2米,宽2.5米,身高2.95米。头戴花冠,中由化佛,周围又雕诸多戴花冠的小佛,层层相叠作帽状。身披莲服,立于莲台上。面相庄严慈祥,额中有一眼竖于两眉之间。主手合十,两侧向上或向前旁生1008支手,每掌中均雕一眼,千眼排列宛如团扇,或空手,或拿经卷、钟、鼓、珠宝、花果、乐器等法器,是泉州民间木雕观音的佳作。

泉州知名的雕佛铺有:西来意、西明国、西藏国、西方国、西天国、芦山国等,所雕佛像行销闽南各地、台湾和东南亚。著明的雕刻家王弼、许陃、马堂棣、洪却、黄友泽、姚松林、詹鸣皋、蔡尚、鲍虞、景光、九定、鲁振辉、静远等。

西藏国创立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第一代詹鸣皋,字鹤,他家先辈有的是工匠,从事雕刻佛像。至他时,技艺已失传,他立志拜师学习雕刻佛像。17-18岁满师后,在泉州城内南街头施将军坊处(现奎章巷口)开西藏国妆佛店。1951年迁至南岳宫对面。第二代詹振辉、第三代詹方环、詹宁宁,第四代詹顺章、詹虹年。詹振辉的作品主要有:江苏如皋定慧寺大雄宝殿的毗卢舍那大佛像等;杭州灵隐寺的释迦牟尼佛;宁波天童寺、育王寺的弥勒佛,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普陀山普济禅寺天王殿的四大金刚、大圆通殿的观世音;泉州承天寺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等。⒀

安海芦山国,清雍正元年(1723年)创办,邱教贤因科举不第,弃儒学雕,初授业于泉州西街文锦铺,又参考明代雕刻家王文忠《文雕谈薮》技法,创造出新的技法,把不同人物的脸型归纳为36种类型。其传人以依次邱教贤、邱志长、邱朝凤、邱家和、邱振亭、邱怡万、邱清池等。邱清池所雕各种佛像,技艺精湛,有“金粉玉色”之誉。⒁

王弼,小名盛世,工诗文,书画尤善。塑土写真及诸仙佛像,独造其微。⒂

在泉州雕刻题记中也有僧侣刻工。九日山余襄题记为住山仁端刻,清源山瑞像岩题刻有主持僧圆晖镌等。

(三)瓷塑

瓷器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通过陆海丝绸之路运输到世界各地,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瓷器的发明改善、丰富、美化人民的生活,也丰富了人民的精神生活。瓷器与宗教关系密切,烧制了许多宗教题材的神像,在装饰图案中也采用宗教内容。

德化瓷器中佛教题材以人物居多,有如来、弥勒、达摩、观音、文殊、普贤、罗汉等。观音雕像有坐式与立式两大类。坐式多表现庄严肃穆稳重;立式多表现潇洒超凡脱俗之态。坐式观音有坐莲、坐岩、坐地、坐几、坐蒲团、坐狮、坐麒麟、蹲坐持卷、坐岩抑子、坐岩童子拜观音等。立式有立岩、立石、立云、立鱼、立鳌、立龙等。还有渡海、观潮、送子、提篮、施露、璎珞、戴冠、善才观音、十八手观音、千手观音等70多种。

德化青花瓷器装饰图案有佛教的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肠,也有以佛教的梵文作装饰图案。⒃

德化碗坪仑和屈斗宫窑出土的宋元粉盒有以“卍”、“般”为装饰。

“卍”是释迦牟尼身上“三十二相”中的一相,《大方广佛华严经·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云:“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告诸菩萨言,佛子,今当为汝演说,如来所有相海。佛子,如来顶上有三十二宝庄严大人相。……众宝摩尼‘卍字相轮,以为莊严,放诸光明,普照世界,于中曾现一切佛身,周流十方,开悟众生。”又云:“如来胸臆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云,摩尼宝华以为庄严,放一切宝色,种种光焰轮,充满法界,普令清净,复出妙音,宣扬法海。”“卍”字象征吉祥,象征释迦牟尼,等于佛教的简化标志。

“般”字是般若波罗密的省写,佛教名词。梵文Prajnaparamita的音译,意译“智度”、“明度”等,谓通过智慧达到涅槃之彼岸。《大智度论》卷一百:“般若波罗密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判若波罗密。”

用佛教术语作为瓷器装饰,这是元代德化窑产品的一个特色。

德化瓷塑名家有明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陈伟;清何朝春、邓想、许容;清末民初游长子、苏如善、苏学金、许友义、许友观、许友甄三兄弟等。他们的作品大多是宗教类题材。

渡海观音

渡海观音,明何朝宗塑,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通高46厘米,头顶盘成髻,中间贯一如意,顶披软巾。面庞呈椭圆形,慈祥俊美,神态自若,额缀一珠,胸前饰串珠,衣褶作打结状。双手藏于袖内,作左拱状,赤足立于莲花上,右足没于波涛滚滚海浪中。背后有篆文“何朝宗印”方形印章。

何朝宗,又名何来,德化县后所村人,曾一度寓居泉州。早年他跟随父辈为宫庙制作各种神仙佛像,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渐成自己的艺术风格。明代嘉靖、万历之际,其瓷塑艺术达到巅峰,渡海观音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他塑的观音“除非观音离南海,何来丈士现真身”,故有何来观音之称。

仙游县龙纪寺瓷塑五百罗汉像

五百罗汉,常随释迦听法传道的五百比丘。另外一说指参加第一次结集或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十诵律》云:“尔的世尊,与五百罗汉,入首波城。”《法华经》卷4《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云:“尔时千二百阿罗汉心自在者作是念,我等欢喜得未曾有,若世尊各见授记如余大弟子者,不亦快乎,佛知此等心之所念,告摩诃迦叶,是千二百阿罗汉,我今当现前次第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萨记,于此众中,我大弟子僑陈如北丘。”

在中国,供奉罗汉之风大盛,各地名山大刹多建有五百罗汉堂,现存者有北京碧云寺、新都宝光寺、上海龙华寺、苏州西园寺、汉阳归元寺、昆明笻竹寺、仙游龙纪寺等。

五百罗汉依据南宋高道素所录江阴军《乾院五百罗汉名号碑》(见《金石续编》卷71)。但实际上这是宋人附会的作品,碑已无存,碑文收在《嘉兴续藏》卷43函中,为近代五百罗汉塑像的依据。

仙游县龙纪寺瓷塑五百罗汉,1930年德化艺人许友义创作。

许友义,名进勇,号云麟,德化县浔中丁溪村人。生长在雕塑世家,15岁从父兄学习雕塑,勤奋好学,尽得家传技艺。又师从雕塑大师苏学金,经他刻苦钻研,熔泥塑,木雕、瓷塑技法于一炉,创造出活动瓷键,捏塑珠患等新技法,称为德化瓷塑艺术的新流派。

民国十九年(1903年),许友义为仙游龙纪寺烧制瓷塑五百罗汉。罗汉形态各异,妙趣横生,有坐姿,也有立姿;有静态,也有动态;有弯腰驼背者,有敞胸露肚者;有拄杖持珠者,有举手吆喝者;有骑仙禽灵兽者,有弓身读卷轴者等,它继承和发扬德化瓷塑“传神写意”的优良传统技艺,表现罗汉不同性格特征,达到形神兼备的神韵。

三、 绘画

佛教绘画缘于护卫寺院,宣传佛教教义,供奉佛,菩萨的动机。绘画的主题有佛像、菩萨像、明王像(佛、菩萨忿恕像)、罗汉像,呵护佛教的天龙八部像和高僧像。图有佛传图、本生图、经变图水陆图、轮回图、地狱相等。

寺院绘画是释迦牟尼的旨意,天竺早期的佛寺就有绘画寺壁的传统。《释氏要览》引《毗荼耶》云:

给孤长者造寺后作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即白佛。佛言:“随意”。未知画何物。佛言:于门两颊,应画执杖药叉;次傍一画,画大神变;次一面,画五趣生死轮;檐下画本生事;佛殿两颊,画持鬘药叉;讲堂画说者;食堂画持饼药叉;库门画持宝药叉;水堂画龙王持瓶;浴室、火堂画天使者;经法堂画菩萨并地狱相;瞻病堂画佛躬看病比丘相;大小行处画死尸相;僧堂画白骨相。

中国寺院绘画起源于印度,与中国以先贤形象为典范,“图之屋壁”垂训将来相结合。关于“图之屋壁”,唐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序》云:“及吴魏晋宋,世多奇人,皆心目相授,斯道始兴。其于忠臣孝子,贤愚美恶,莫不图之屋壁,以训将来。或想功烈于千秋,聆英威于百代,乃心存懿迹,默匠壹形。其余风化幽微,感而遂至,飞淤腾窜,验之目前,皆可图画。”

泉州寺院的佛教绘画有僧人、文人画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水陆画、民俗画等。

(一)水陆画

水陆法会是佛教法会的一种,它将超度亡灵,孝养父母,凈土往生和现世利合而为一。主要内容是诵经设斋,礼佛拜忏,追荐亡灵,供品以饮食为主。

泉州水陆会,宋代以南安九日山延福寺通远王祠水陆会为最盛。每年商贾于南海暨夷蕃者,到九日山通远祠祈风,祈求船舶顺风平安。有时求农之水旱,人之疾病,舉行盛大的祈谢盛会。“车马之迹盈其庭,水陆之物充其俎,戕物命不知其几百焉,”“已而散胙饮福,觞豆朵进,喧哗狼藉。”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慧邃禅师住持延福寺,“设坛场为大施会,受成,以五戒如其法之仪。自是凡祈谢于此者,其牲饔牢饩,解槁之费写为水陆会。”“救物命不知几千万。不作罪业作福业,神不享福报而享净报,其利益不既大吴乎!”⒄

慧邃禅师在通远王祠之左建水陆堂,“为屋若干,楹环其外,中设十六位。堂宇靓严,绘事焕列,又劝而事集,不智而功成。”“绘事焕列”即在法堂挂“水陆画”。⒅

(二)僧人绘画

在中国艺术史上,僧人善绘画者很多,其中有善繪佛、菩萨、罗汉等像。

五代泉州开元寺僧从允善画佛像,临死时“取笔写伽陀像而殁。”“伽陀”,梵语,意为颂。《法华玄赞》云:“梵云伽陀,此翻为颂。颂者美也,歌也,讹略云偈。”伽陀像即像颂。

明释正森善画梅,大鹏正鲲善画竹。明末清初,开元寺僧木庵擅诗、书、画。善画松竹梅。“布袋、兰、水仙。”日本万福寺藏木庵画的《兰竹图》,题诗云:

兰有幽人致,竹彰君子风。清高尘不染,为友乐无穷。

木庵书画遗墨成为日本“黄檗文化”的珍品。

永春普济寺有壁画多幅,均出自明代高僧文峰之手。

(三)文人佛画

泉州文人擅佛画者很多,如明代张瑞图。崇祯六年(1633年),张瑞图与泉州画家王建章合作画《十八罗汉图》。张瑞图为避“逆案”,匿诏安沈灿家画“十八罗汉图”册。

明王弼,工诗文,书画尤善,塑土,写真及诸仙佛像,独造其微。

王兴善画浮屠(佛)像及大士。

德化龙峰岩,保存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3幅韦陀,坚牢等像。同治癸酉年(1873年)艺人许其扬绘制的释迦、文殊、普贤和十八罗汉像6幅。德化康山岩正殿,四壁尚存清代民间艺人许崇的绘制的壁画18幅。

(四)寺院的民俗画

寺院绘画的题材除与佛教有关的内容外,也画一些吉祥物,如龙、凤、龙、虎等民俗题材。

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慈恩院墙画有9幅清代彩色壁画。每面墙3幅,中间为主图,长1.7米,宽1.5米,两旁的小幅图,长1.4米,宽0.9米。左墙主图反映社会欣欣向荣;右墙主画反映民俗节日喜庆。小幅图题榜“观远叟晚达仙女”、“龙飞凤舞”、“和合如意”、“祈求吉庆”和龙虎图等。落款,岁在己亥孟春清竹莗。

《永春县志·方技》:刘图,字清德,永春留湾(今留安村)人,所绘人物栩栩如生。画中“清竹”可能是清德。⒆

四、 音乐戏曲及舞蹈

佛教音乐伴随佛教从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佛曲和中国的语言及音乐传统不相适应,为解决这个矛盾,就采用民间乐曲或宫廷乐曲改编传入的佛曲,南音中就有与佛教有关的曲牌。

(一)南音

南音吸收佛曲丰富自己,参与佛教有关的纪念活动。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观音菩萨生辰日、成道日、涅槃日,南音都要参加庙会活动。在佛堂前,先演奏《南海赞》,再接唱佛家咒语:“南无水月轮菩萨摩诃萨,南无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南无救苦难菩萨摩诃萨。”然后起奏《梅花操》首节,以《四时景》中的“冬景”尾端结束。⒇

南音曲目《赞南海观世音》是对大慈大悲观世音的赞美。套名《南海赞》,曲名《南海普陀寺》《南无水月轮》,滚门曲牌《兜勒声》,根据《法华经》等佛教经典及民间传说敷演而成。《兜勒声》的唱词:

南海普陀一座,巍巍百宝百宝高峰。足踏莲花碧波中,(南无)碧波中,水晶宫,水晶宫内端严坐,(南无)端严坐定坐定金容。金容体挂玉玲珑,(南无)玉玲珑,珠翠珑。紫金妙相难描画,(南无)难描难画,难画无穷,无穷无尽度众生,(南无)度众生,出樊笼。观音大士大慈悲,(南无)观世音,度众生。观音大士大慈悲,(南无)观世音,度众生。南无水月轮菩萨摩诃萨,南无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南音曲牌《兜勒声》与东汉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摩诃兜勒》关系密切。《摩诃兜勒》是流行于古印度和吐火罗的一种与佛教有关的宗教乐曲。南音中的与《兜勒声》的唱词,曲调风格、情趣、演唱场合、演唱处理等,都与佛教经典、佛经唱念、观音行事日期有关。

《目莲救母》,是根据《佛说盂兰盆经》,敷演而成德故事。青提在丈夫死后焚经毁佛,滥杀生灵,被打入地狱。其子目连笃孝,诚感西天如来。得到如来帮助后,目连从地狱救出母亲。

南音《目连救母》与宋杂剧《目连救母》,元杂剧《行孝道目连救母》等有关。

《唐三藏西天取经》,故事源于元朝吴昌龄作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南音有《蒙我佛》《叫师父》两首散曲。

(二)打城戏

打城戏,因泉州地区每年七月做普度时,请道士、和尚念经礼忏,以超度亡魂。一种由和尚表演地藏王菩萨打开鬼门关,放出阴间冤鬼的故事,俗称“打地下城”;一种由道士表演芭蕉大王巡视枉死城,释放出屈死鬼魂的故事,俗称“打天堂城”,故名打城戏,又名法事戏、和尚戏、道士戏。(21)发端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流行于闽南及金门等地,它是融合佛道两教之法事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宗教戏剧。(22)

泉州开元寿自唐宋以来,每年中元节筑坛设醀,超度亡魂,寺僧表演一些短小的佛经故事等,以招观者。清咸丰十年(1860年),晋江县兴源里创建打城戏,俗称师公戏。光绪十七年(1891年),泉州开元寺和尚超尘、圆明延请打城戏艺人,组织大开元寺戏班。

打城戏的表演以罗汉科舞为主,兼有提线木偶的一些表演特色。音乐主要为道情和佛曲,如《南海赞》《普庵咒》《大真言》《鬼掺沙》《反海》《大迓鼓》等,吸引提线木偶的傀儡调,具有独特的韵味。

(三)傀儡戏

傀儡戏,古称是丝傀儡,今称提线木偶戏,源于秦汉,晋唐时随中原士族南迁传入闽,唐末五代已在泉州流行,经宋、元、明、清、民国至今,从未间断。

泉州傀儡戏与宗教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中元节之盂兰盆会演傀儡目连戏。《永春县志》载:

七月七夕乞巧。是月也,奇观多作盂兰盆会以荐亡,广施楮钱,谓之普度。

召七子班或木头戏演《目连救母》及《玄奘取经》故事以娱神。十五为中元节,民家祭其先祖多用此日。(23)

中元节盂兰盆会请木头戏即傀儡戏演《目连救母》等剧。民国《厦门招南》云:

又有泉州傀儡一种(四美班,亦泉州人所营业,因常住厦门,故别此为泉州傀儡),技手及场面人数,均此四美班加倍,木头人多至百余个,擅《目连救母》《西游记》等剧,故又称目连傀儡。全部戏恒演至匝目,缩简者亦须七天。七天戏金二三百,并须供给膳宿,唱白与掌上班同,尤善诙谐,俗不伤雅。此种戏专供丧家及超度鬼魂之用。(24)

泉州傀儡目连戏在二月十九日观音诞生日,六月十九日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日观音出家日,佛寺举行水陆醮时进行演出。演出的戏目除《目连救母》外,还有《李世民游地府》《玄奘取经》等与佛教相关的故事剧。

(四)舞蹈

与佛教有关的舞蹈《尼姑下山》,流行于南安官轿。在官轿附近的寺庙和庵中,曾使说过追求爱情的故事,后和尚尼姑一起還俗,尼姑虽爱过和尚,却不敢冲破佛门束缚,二人只好各奔东西。舞蹈表现了一对相爱的尼姑和尚欲冲佛门又缺乏信息的矛盾心理的过程。舞蹈以塌腰、撅臀、双手合十等风趣幽默动作,扯脚、撇脚等风格独特的舞步,表现了二人相恋又不敢恋的复杂神情。(25)

五、 楹联

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朶奇葩,是一种融文学、书法和语言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深受广大人民所喜爱。

楹联滥觞于桃符,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上题“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被认为是最早的楹联。

泉州佛教兴盛发达,素有“泉南佛国”之誉,寺院林立。寺院中有许多楹联,反映寺院史迹;宣传佛教教义;歌颂祖国锦绣河山;赞美历史人物风范;反映历史故事、佛门故事等。

(一)寺院史迹

晋江龙山寺对联:

东汉初兴光佛刹,

南朝重建迓神庥。

龙山寺,相传东汉时僧人一粒沙雕一尊千手千眼覌音菩萨,隋皇泰间(618~619年)建寺奉祀,南朝重建,其后历代均有修葺。

崇福寺对联:

未有此府,先有此寺,寺与府相为终始,而殿建覌音,合郡邑士民无遄不济;

既有此寺,即有此府,府与寺共垂悠久,而刹名崇福,极岗陵山阜以莫不增。

崇福寺,故在城外,宋节度使陈洪进有女为尼,以松湾地建寺,拓罗城包之,名千佛庵,元祐六年(1091年)改名崇福。对联云“未有此府,先有此寺”。泉州建置沿革,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置泉州,州治在今泉州市区。历史上泉州曾设武荣州、清源郡、泉州、清源军、泉州路总督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设泉州府,故云“未有此府,先有此寺”。

南安雪峰寺对联:

李唐诞圣,赵宋开岩,名山史迹千年古;

梵刹恢宏,农禅克绍,盛世风光万象新。

禅宗名僧义存,南安雪峰寺所在地杨梅人,诞生于唐朝。宋代和尚为纪念义存而在其父母坟地附近建雪峰寺。寺宇恢宏,发扬佛教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

(二)宣传佛教众生平等、行善积德、慈悲的思想。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人人皆可成佛。

南安罗东镇大和佛堂弘一法师对联:

能于众生施无畏,

普使世间得大明。

晋江灵源寺弘一法师对联:

皆得妙法究凭竟清净,

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鲤城区宿燕寺张文莲对联:

永使苍生离苦海,

常教赤子有慈航,

佛教以慈善为怀,救苦救难,扶危济困,以利养众生行事,提倡布施。

开元寺对联:

愿力洪深随方救苦,

悲心广大历劫度生。

南安水头镇朴里村一亨寺对联:

救苦渡生皆普照,

扶危济困尽悲悲。

晋江东石龙江寺瑞今撰对联:

大慈大悲随类现身,普渡众生登彼岸;

救苦救难应机说法,倒驾宝筏入娑婆。

泉州开元寺对联:

名区不减曹溪,兰若洞开乞地;

佛国独推晋水,桑园首倡好施。

泉州开元寺在西街原为黄守恭桑园,施舍僧人建寺。

承天寺对联:

唐侯博施田千顷,

宋守增题寺十奇。

五代王审邽、王延彬父子献田地千倾给承天寺。故曰唐侯博施田千顷。宋泉州太守王十朋把承天寺的景物概括为十奇并撰《题承天寺十奇诗》十首以志之。明天启六年(1626年)书法家张瑞国书并刻于4块石碑上。

佛教宣扬因果報应,认为行善积德,可使人超脱轮回,往生极乐世界。行恶积恶者,軽者贵贱移位,重者损阴寿命,下地狱受苦。

永春普济寺萧奕硕撰对联:

劝君亏心莫作,

愿汝行善自安。

又林汝静撰对联:

贪恶作恶,意识嗔贪是地狱;

想善行善,身心安泰邵天堂。

南安英都宝湖岩寺对联:

积德招百福,

扬善扫千灾。

永春普济寺清林以仁撰对联:

劝世人当作多多善事,

斯佛祖俯垂惓惓慈悲。

(三)歌颂祖国锦绣河山

寺院多建在风景优美的地方,许多楹联抒发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丰泽区海印寺对联

江中舟楫频来往,

海上云山半有無。

海印寺在东海法石宝觉山上,依山而建俯视晋江中舟楫往来的海天景色。

南安雪峰寺对联:

曲径、缓步、灵泉、洗心,到此地妄缘顿息;

石台、雨花、崇阁、映月,登斯堂真觉现前。

雪峰寺在群山环抱之中,有“四景八趣”等胜景,是饮誉海内外的旅游名胜。

晋江灵源寺有一副郑成功撰书,后被毁。清代庄俊元重书对联:

洞口春深烟雨,

海门夜半渔灯。

写出了暮春烟雨的景色和夜半时分海上渔火闪烁的奇观。

(四)历史故事、佛门故事

惠安圆智庵北宋宰相韩琦撰联云:

圆顶由来空色相,

智珠看处放光明。

北宋韩国华任泉州太守时,与婢女连理生下韩琦,因忍受不了主母虐待出家为尼。她原名智珠,出家后法名圆顶。韩琦发愤攻读,髙中状元后与母亲相认,母亲不愿还俗而创建圆智庵以居并撰此联。

泉港区涂岭虎岩寺传南史隐撰对联:

忠惠当年此读书,驾碧海之青龙,文章经济;

养公昔日留诸偈,伏苍岩之白虎,佛法禅心。

北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僧道养在山中隐居,他精禅史,能伏虎,每每早出暮归,虎伏山下等待,故名虎岩寺。宋泉州郡守蔡襄,仙游人,曾在此山中读书,且在山门书刻“伏虎胜景”四字。

崇福寺梁披云先生题联:

虎山听梵,法雨重沾,灵机入证;

鹿苑闻经,天花乱坠,顽石点头。

下联鹿苑闻经,鹿苑,属中印度波罗奈国,传为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初说法的地方。天花乱坠,梁髙僧讲经于天龙寺中,天雨宝花,缤纷而下。顽石点头,梁竺道生讲经于虎丘寺,人无信者。乃聚石为徒,坐而说法,石皆点头。

(五)赞美历史人物风范

泉州崇福寺赞美妙月和尚对联:

老农禅,兴崇福,结众缘,德布人间留古迹;

铁罗汉,擅歧黄,传后学,名垂海外震宗风。

赞美妙月和尚以农禅自给,苦练成铁沙手。亲赴菲律宾募捐,修复崇福寺,他擅医术,施医赠药,有拯救扶危的精神。

清源山弥陀岩弘一法师墓塔,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联:

千古江山留胜迹,

一林风月伴髙僧。

表述对一代宗师弘一法师的崇敬。

泉州承天寺吕文俊撰联:

宏开佛法印月以来,鼎新普觉两方丈;

船系禅心施侯而后,重复承天一大师。

表彰宏船法师重复承天寺的功绩。

南安石井杨子山大慈林陈珍珍题联:

性相无我,一苇凌波,传灯异域,泽被炎州,为慕乘公古志而来,看招提璀璨,好向慈林参偈俉;

愿心岂有涯,千江印月,垂教乡园,恩同山岳,欣揽地钟扬子之胜,正法运重兴,还从清水悟圆音。

1950年,菲律宾华藏寺性愿法师捐资兴建大慈林。1962年在菲律宾圆寂,大慈林寺后建有舍利塔,纪念他的功绩。

丰泽区福清寺佰圆撰对联:

常怀度世当乘愿,

凯赋莲塘上品春

联以纪念泉州僧人新加坡佛教会原会长常凯法师。

鲤城区宿燕寺吴捷秋撰联:

广承衣钵,施医济药丕祖庭于宿燕;

仁布海天,卓钖波菲建梵宇以飞鸿。

赞颂菲律宾广仁尼师募资扩建宿燕寺,又于寺中设文莲赠药处,施医济药的善举。

(六)其他

晋江池店朶莲寺对联:

阅世休歉眼孔飞,

灾人须放肚皮宽,

永春湖洋镇蓬莱村清泉岩对联:

大肚能容天下事,

慈眉笑开古今愁。

劝人为人处世要大度,笑口常开,副有哲理。

茶叶与佛教关系密切,僧人种茶、焙茶、饮茶,對茶叶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许多寺院楹联记载了这一事实。

安溪阁苑岩对联:

白茶特产推无价,

石笋孤峰别有天。

安溪清水岩石中才撰对联:

岩碧水清景秀,

地灵人杰茶香。

南安丰州莲花峰石亭寺对联:

紫雾开莲影,

白云绕茶香。

又康熙时南安县丞陈家英撰书对联:

茶绿峰青,开放几经今古;

亭髙莲傲,醉醒一样乾坤。

六、 其他

(一)钟

钟是佛教法器,佛教徒作法事,击之召集僧众。《百丈清规.法器章》云:“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覚昏衢疏冥昧”。

按照佛教规制,寺院里左钟楼,右鼓楼,所谓“晨钟暮鼓”,即早晨先击钟,以鼓应之;晚上先击鼓,以钟应之。

泉州寺院中有许多著名的钟。

晋江安海龙山寺“天竺钟梵”。

龙山寺前庭院左边钟楼顶端,横架一根檀香木,是华侨从菲律宾运来的,直径口有13厘米,却能悬挂一个一千斤重的古钟,古钟造型古朴。钟楼门口旁有一对石柱横放一块白石,上刻“天竺钟梵”。“天竺钟梵”是安海八景之一。

明黄伯善《天竺梵钟》诗:

天竺迢迢佛祖来,何年卓锡龙山隈。

空留千眼观尘界,谁抚孤松向劫灰。

信有维摩参法喜,更无支遁觅宗雷。

折花载酒寻春到,麦陇风和鸠唤媒。

崇福晨钟

崇福寺钟楼内悬铜钟一口,高2米,直径1.2米,重800公斤,钟身铸《心经》并有“明洪武二十年七月吉日绍兴府平阳县黄宗起,陈显六造”的铭文。钟声宏亮,可传至洛阳桥。“崇福晨钟”为泉州八景之一。清光绪间泉州进士林骚《冬日崇福寺观大钟》诗云:

崇福寺钟大莫纪,视诸蓝刹樽罍耳。

朝夕一百又八敲,唤起顽疾北浇水。

钟始有明万历年,架以深上楼上悬。

星霜兵燹寺興废,历劫不劫钟铿然。

酒热天寒菊花晚,东望城隅村落宛。

松湾径僻少行人,联袂高歌恣往返。

禅门幽寂阇黎迎,问鼎湮没草已平。

中有一僧卧一杵,天地无声叩有声。

阴阳为炭洪炉铸,铜驼仙真朝露。

我生遇佛不求佛,此钟琅琅智慧具。

晋江陈埭海光堂铜钟

海光堂,俗称观音庵,始建于元末,现存为清代建筑。堂中有一口清代铜钟,底径0.8米。顶有铜铸青龙钮,外铸十八罗汉环绕全钟,钟面为八卦及其他装饰图案。铭文:

海光堂佛祖

風调雨顺,国泰民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性心知。

道光岁次丙午孟夏蒲月建造,泉郡南观外二十七者雁江境众弟子喜捐敬奉

同治岁次庚午年桂月吉日众洋药帮丁姓弟子重建铸,今将各名字开列于左:

浙江甬江顺得官厂铸造

鸦片最早作为药品输入福建,数量很少。鸦片战争前,西方殖民主义者以走私方式大量偷运鸦片,换取白银。鸦片战争后,外国鸦片贩子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鸦片大量输入福建,利用宗族势力进行鸦片走私贸易,“以泉州言之,衙口施姓,深沪陈姓,陈埭丁姓,素皆鸦片为生业。夷船一到彼,则盈千累万,交水师哨船代为交易。其运送各处销售,或由惠安洛阳、陈三坝、长口河市等处,送至仙游地面发卖;或由南安埔头、小罗溪等处,送至永春、尤溪交界地面,再用大船,载至延、建地方销卖。建溪船户,多系南安人,搬运既便、行贩尤多。风闻泉州烟土每块值银五六圆,建宁则每块值银十六七圆,小民贪利,暋不畏死,获得愈多,趋之愈众。”(26)陈埭海光堂铜钟是陈埭丁姓宗族从事鸦片贸易的历史见证。钟上铭文记载丁姓从事鸦片贸易的商家有合源号、墘源号、合茂号、应兴号等24家。

鸦片的输入严重摧残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危机。

百源庵铜钟

百源庵即铜佛寺,明末杨元锡建,乾隆十七年(1752年)施国宝等重修。原有一铜钟,相传僧众募铸时,有节妇以铜钱一文施舍,铸成后其钱不熔,粘在钟口,沿边伸下视之,历历分明,钟未知在何处?曾逎题诗云:

体重千钧叩即鸣,百源庵里和经声。

青纯炉火铜无臭,白映冰壶玉倍清。

蛟篆螭文留迹象,金绳宝筏感真诚。

微痕妙有禅机在,雚茀千秋史待徵。(27)

布金院铜钟

布金院铜钟铸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通高1.8米,口径1.3米。钟钮作双螭相背拱伏各伸一脚抢珠于背上。钟身分三部分:中部有梵文及佛名号各七字;下部作五方框,以二框阳刻《摩诃般若婆罗密多心经》;又二框阳刻释大圭撰的铭文。另一面阳刻偈语四句。

永春介福双髻庵铁钟,宋淳熟十一年(1184年)十一月铸。

永春吴殊福安亭铁钟,元至正二年(1342年)铸。

永春留安塔基出土铜钟,明代铸,刻梵文19字和铭文29字。

德化光照堂古钟,铸有铭文“光照堂谨化十方资款铸钟一口,入于本堂,永充供奉,入缘男女乞求平安。淳熙十年正月住堂德任谨题

德化上地古钟,铭文:“历历三十八年十二月,缘首林十一缘新道钟一完,祈保全乡长命富贵者。” (28)

(二)铜磬

1964年6月在泉州开元寺开元儿童教养院出土,通高0.305米,口径0.175米,重4.7公斤。钟顶铸有双螭龙,龙首朝下,龙尾向上结为钟按扣。镌刻阴文:“时唐中和三年十二月八日,弟子王竟造铜磬一口,永光供养,同募缘僧鸣璀。

(三)朝天炉

朝天炉,原立于承天寺天王殿前,1990年代移至弥勒殿前。炉为辉绿岩,通高177厘米,须弥座雕八卦纹,炉身通体雕莲瓣纹,炉盖置狮纽,炉上铭文云:

泉城孙府前保信士蒲力目,偕室李二娘仔,与十方檀信,同发诚心,共成佛果。喜舍朝天炉入于灵应禅寺,永充供养,祈求现世康安,预布来生福果者。时大元至正丁未年四月吉日。化主实祐、住山实和敬题。

朝天炉系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蒲力目与李二娘仔为“祈求现世康安,预布来生福果者”而捐于灵应禅寺。

蒲力目应系蕃客或土生蕃客,或许是居住在泉州的阿拉伯海商蒲寿庚家族,应信奉伊斯兰教。他娶信奉佛教的李二娘仔为妻,夫妻捐朝天炉于灵应禅寺。

泉州附近灵应禅寺有二,一在南安,一在惠安。

南安灵应寺;在六都仁宅乡(今洪梅镇)。唐李真人化佛地,泰定二年(1325年)始建寺,名紫帽岩,或云始建于五代后唐,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年)文愈大师挂锡,坐化于吊藤上,乡人建道场奉为“灵应祖师”,祀文愈大师,称灵应岩。(李辉良:《南安寺观》)

惠安灵应寺,在洛阳镇。宋开禧间(1205-1207年)僧道询建,各白沙贞阳庵,不文改名头陀寺,复改灵应寺。元《一百大寺经记》泉州路有白沙灵应寺。白沙灵应寺在元代地位相当重要。

蒲力目捐朝天炉入于灵应寺系惠安白沙灵应寺。至于朝天炉如何流入承天寺颇难稽考。

泉州是世界宗教博物馆,各种宗教和平相处。蒲力目与妻李二娘仔捐朝天炉入于灵应寺,就是伊斯兰教与佛教并不互相排斥的生动例证。

(四)開元寺铁香炉

开元寺大雄宝殿铁香炉,兽首三足,冲耳高耸,明崇祯十年(1637年)郑芝龙重修开元寺大殿,“殿柱悉易以石”,并铸造五口铁香炉敬奉,现仅存一口。其铭文曰:

钦差潮漳都督,见题

加前军都督府

右都督使郑芝龙

捐俸铸造供器

壹副五件重叁千

余觔,在于

开元寺永远奉祀

督造官蔡奎,施福

崇祯十年吉旦立。

参考文献:

【1】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45—346页。

【2】王惠民:《敦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考略》,《敦煌研究》1991年第3期。

【3】白话文:《汉化佛教与寺院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39页。

【4】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3—356页。

【5】民国《南安县志》卷2,《舆地志·山》。

【6】陈泗东:《紫帽山南麓访右十记》,《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第420—422页。

【7】陈泗东:《紫帽山南麓访古十记》,《幸园笔耕录》鹭江出版社2003年第420—422页。

【8】宗译:《神奇“百心”蕴玄机》,蔡联译主编:《紫帽凌霄》。

【9】惠洪:《禅林僧宝传·文益传》。

【10】釋静筠:《祖堂集》卷3《本净传》。

【11】卿希泰:《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12】温玉成:《中国石窟与文化艺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版。

【13】曾经民:《泉州神像雕刻世家——西山国》,《泉州道教文化》1996年第10期。

【14】李天锡:《晋江宗教文化概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4—115页。

【15】道光《晋江县志》卷58《方技传》。

【16】孙艺灵:《浅谈宗教与德化瓷器》,《德化陶瓷研究论文集》2002年第53页。

【17】李陃:《水路堂记》,《丰州集稿》卷9。

【18】李陃:《水路堂记》,《丰州集稿》卷9。

【19】《永春县桃城镇留安村慈恩源清代壁画》,《泉州晚报》2002年5月20日。

【20】王耀华、刘春曙:《福建南音初探》,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1】陈雷等:《福建地方戏剧》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页。

【22】泉州市文化局等编《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23】《永春县志》卷28《社仪民俗》。

【24】转引自叶明生《福建傀儡戏史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年版茅745-746页。

【25】何绵山:《闽文化述论》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7页。

【26】道光朝《筹办事务始末》第一册第253页。

【27】曾逎:《桐阴旧迹诗纪》,《泉州文史》第6、7期(1982年6月。

【28】《泉州市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01页。

(作者单位:泉州学研究所)

猜你喜欢

泉州
泉州
泉州之旅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夜游泉州西湖
泉州九仙山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泉州打造孕产全周期健康保障服务
吴其萃作品选
精心准备 做好泉州石化大检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