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意性”在传统工笔人物中的表现

2017-05-30马雯菲

大东方 2017年7期

马雯菲

摘要:“写意”最早出现在汤垕的《画鉴》中,用来强调用书法用笔的方式来直抒胸臆。人物题材的绘画较为全面充分地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的生活状态,画家们将自己的感情充分地融于作品之中。

关键词:写意性,意象造型,留白1 写意说的理论渊源

一、写意性

(1)写意性的概念,写意这个理论产生于唐宋时期,在元朝成熟。在当时,“写”和“意”并没有在一起论述,“写”更多的表示在书法中的行笔,讲究的是方式,而“意”则是指画家们的内心感受和追求的兴趣方向,表现的是画面中的内容[1]。“写意”最早在汤垕的著作《画鉴》中用来强调用书法用笔的方式来直抒胸臆。

写意性看似是抽象的,但却又真实存在于事物的本质当中,融合了画家感悟现实生活而产生的主观情绪,又将其带入到了绘画这种表现自我的艺术活动当中。中国工笔画家将人物最主要的特征进行了夸张来重点突出,这种方式与西方绘画有很大的区别,中国画更加注重描绘的是绘画对象所处的整体状态,因此中国画中都暗含写意性的意蕴。

(2)写意说的根源,“写意”说的提出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在我国古代宗法制的社会结构持续了很长时间,因此形成了以农为本的生产方式、文化类型和社会心理,人们的思想无法获得真正的自由,一直延续着原始社会的艺术,从而逐渐形成了一种形简而意丰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正是中国绘画艺术在自然状态下的成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不曾中断的血脉传承,因此“写意”思维在艺术创作与审美欣赏中逐渐根深蒂固,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传统中国画的艺术表现中,讲究以形写神,而这个形,大多指的是意象造型,借助形体来表现人物的神韵,意在求“神”。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人物画是以“意象造型”作为造型观念和表现手段的,意象造型是写意性在国画中的一方面体现。

二、意象造型观

(1)什么是意象造型观

意象是画者根据他眼中看到的事物与自己的主观感受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形象,可以理解为处于似与不似的一个形象。工笔人物画中的形并不是如实的临摹,其中还掺杂着画家的主观情感,是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的统一体。

学界认为最早提出“意象”这一个概念的是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家刘勰,他从文学的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个概念,认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是寄托于“象”的[2]。因此在绘画艺术中,要求画家拥有充分的想象,对眼睛所看到的客观存在的物象结合自身的主观感受进行有机结合,在脑中产生新的形象。刘勰认为,只有结合现实事物形象和画家丰富的感情表达需要,才能创造出生动的艺术形象。此后,诗、书、画、文、理论普遍使用“意象”之说,提出了各种相关理论,比如画论提出的立法论、逼真论、气韵说、立意论等学说,书论提出的“意在笔先”说、书意说、书画同源论等理论,诗论和文论提出的境界说、神韵说、心物交融说等这些颇有美学深度的论说,相互影响,彼此渗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意象"美学理论。

(2)意象造型的特点

刘伟林就意象造型的特性指出:“它是意中之象、表意之象、创意之象[3]。”是画家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将印象深刻的所见之人或所见之物经过自己的主观感受,在头脑中经过一系列认知理解之后产生的新的人物形象。具体有如下特性:l,“意在言外”,即具體的语言所难以表述的道理或事实,语言往往在意象面前会变得苍白无力。2,超越形象,追求“象外之象”、“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等象征之象,不再局限于一个真实具体的形象,而更多的是所描绘物象所处的状态。3,具有含蓄的,可延伸的思维内涵,把主体的情感和心意引向无限极,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意象造型的特点概括为:意象造型是画者的主观选择,是情感与美感的统一。

三、线条的写意性

工笔人物中的线条中国传统人物画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以线造型。像我们在描绘一个人物的脸的时候,用一条曲线来表示,但是人脸的轮廓并不是那一条简单的线组成的,这条线其实是我们人为地勾勒出来的。而西方一般是用光影效果来表达。谢赫的“六法论”中的第二条“骨法用笔”就是说的以线造型。

相较于我们现在的写意画,工笔画只是采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写意性。在酣畅淋漓的水墨画中,我们很轻易的能够读懂其中的写意性。工笔画中的线总是给人以平整细腻的感觉,但是工笔画中的线虽然整齐并不代表着僵硬呆板,更多的是感觉到行云流水的感觉。

四、构图中的写意性

留白中国画在构图中最突出是的平面空间的构成,在中国画中“留白”作为非常独特的一种手法,更具有本民族浪漫主义的色彩。它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作为画面形象的延伸,给观者提供了想象空间,追求画外之意,弦外之音的无限境界。在传统国画中,基本上没有满构图,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留白,它要给观者想象的空间。中国画中更强调的是整个画面中的意境,通过合理恰当的留白,可以使画面的整体意境更上一层楼。有时候背景空白是为了更加突出人物的主要形象。畫者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主观取舍,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画很多是不画背景的,大面积的留白会带给观者更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空白还有虚指作用。通过周围其他事物的对比,它可以作为天空白云,江河,甚至是一块凹凸的巨石等存在。一幅画面上的不同位置的“白”处,与不同的“实景”相结合,也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如山腰或接近山顶位置的留白之处,似远空又似云雾,又如岩壁之下的留白,似皑皑白雪又似悠悠碧水。但这种为众人所共识的美感并不是画者随心所欲漏笔,而是精心设计的产物。中国画平面空间往往用“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的原理,在实处着力,虚处着眼,使画面虚实相生,相得益彰[5]。清戴熙《习苦斋画絮》中有“画景在有笔墨处,而画之美妙却在无笔墨处”的论述。

参考文献

[1]丁建顺.古典绘画的人文意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3013

[2]李菲.论工笔人物画的“意象”表现[D].浙江:浙江理工大学,2010

[3]于栋华.工笔人物画写意性初探[J].艺术大观,2012(10)

[4]陈龙海.中国线性艺术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赖辉.工笔人物画的写意性[D].河南:河南大学,2008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