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浪漫主义的对比

2017-05-30李敏鑫

大东方 2017年7期
关键词:克罗徐渭德拉

摘要: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和风格,在欧洲成为主要的思想流派,德拉克罗瓦是这种流派的主要代表。浪漫主义在中国历来就有,但中国的浪漫主义大多限于文学中,在美术方面直到明末,画家徐渭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强烈的个人情感,使绘画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主体意识。

一、时代背景的比较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后,建立了以汉族地主阶级为中心的封建帝国统治。他总结了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生产发展的治国策略,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绘画方面,明太祖仿前朝成例,招揽各地著名画家,为宫廷服务。尽管如此,为巩固封建统治,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仍十分严酷。当时知识分子的思想皆被束缚在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之中,这严重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明中期之后,明朝开始走下坡路,宦官邪派相互勾结,弄权朝廷。到明武宗后,邪派形成阉党,控制朝堂之外,排斥正义之士。徐渭正是生活在那个时代,他虽为一介儒生,但治国报效国家的思想,使得徐渭不能容忍奸臣祸国,他积极投身抗倭战争,参与安边大计,然而他却应朋党之争深受其害,于是他将目光由外在的现实世界转向了内在世界,在内在世界中追求真我。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震撼了整个欧洲,封建统治被推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然而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阁宾政权很快被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热月党人推翻。1799年,拿破仑政变建立帝国,对内实行专制,对外连年发动战争,在对封建复辟势力进行斗争的同时,也进行独裁和侵略,欧洲人民怨声载道。1815年,法国波旁王朝复辟。1830年,7月,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统治。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欧洲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之中。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启蒙运动中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并没有被实现,反而欧洲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战争规模也进一步扩张,阶级斗争也越渐激烈。人民对现实感到不满,为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方式,于是浪漫主义思潮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

二、作品风格的比较

徐渭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他通过水墨画强烈地自我表白,他摆脱了一些规矩的束缚,表达出自我真实的情感。他用笔不拘绳墨,用笔恣肆狂放,泼墨酣畅淋漓。从他那随意挥写的写意画中,抨击一味师古者为“鸟学人言”。“山深熟石榴,向日便开口。深山少人收,颗颗明珠走。”这是徐渭在他的代表作《榴实图》中的题画五绝。《榴实图》画了一棵倒垂的石榴,硕果成熟,向日开口而裂,饱满的榴子,滋润透明,富有质感。苍劲有力的笔,却处处有情韵,笔笔见精神。画面上留有大块空白,使全局气势磅礴,境界开阔,给观者以无穷的回味。他缘物寄情,以深山石榴自喻,沉痛地抒發了他那胸怀“明珠”而无人赏识,被社会弃置的凄惨心情。

古人绘画十分重视笔墨,徐渭从运笔的轻重徐疾,蘸墨的干、湿、浓、淡里,表现内心的苦闷和欢愉,内心的情绪是由这些笔墨技法透露出来的。

德拉克罗瓦作为优秀的浪漫主义代表,从他的传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常用死亡、屠杀等题材来表达激情。他的绘画一反主流绘画的古典风格,摆脱稳定、精致的构图模式,画面动感十足,使用的色彩也格外生猛和绚丽,给人血脉喷张的视觉感受。因此,只要他拿起手中的画笔,他的浪漫主义激情就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发出巨大的叫啸,他画画就像狮子吞食猎物一样,一气呵成,所以人们把他叫做“浪漫主义的狮子”。与无色彩,只用水墨来表达情感的中国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德拉克罗瓦的作品在色彩上受鲁本斯和伦勃朗绘画中奔放色彩的影响。例如在《自由领导人民》中,色彩绚丽,色调强烈丰富。在整个画面的颜色中,右上方的明亮与左下方的灰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每一个局部明暗的交替强化了反差,在构图的最上面蓝和红这两种鲜艳的颜色占据大片的空间。在画面下方三分之一是一个死者的世界,蜿蜒曲折。一具具尸体堆在一起,在上方是活着的人盘旋明亮矗立在空中,他们准备要跨过死者的世界,受伤者就处在这生与死的世界之间。德拉克洛瓦在作品中运用了“金字塔”的构图。这种充满动感的“金字塔”构图形式,这在整体上突出了主体和升华了法西斯人民英勇的行为,显示出一种巨大感人的艺术力量。

三、相同的浪漫主义核心:绘画中的诗意

德拉克罗瓦在油画中追求事物本身的真实感,这与徐渭的大写意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的作品中都包含着深刻的诗意。德拉克罗瓦的诗意体现在以下两点:1、首先他在绘画的過程中,不受外形的约束,重视想象的作用。2、德拉克罗瓦在晚年的日记中写到“真乃是最稀罕最美丽的一项特质”。这里“真”的含义有真实表达作者内心情感,也有作品要有诗意,表达激情的作用。

而徐渭的画个性鲜明,狂放泼辣,他对现实的绝望使得书画成为他发泄苦闷的一个主要途径。他对笔墨的运用自由不羁、狂傲不逊,他开创的水墨大写意可以充分表达情感,宣扬激情,他就中国画从形象中解放出来,成为精神化的载体。

总之,德拉克罗瓦和徐渭在主观精神上冥冥相同,用大刀阔斧的笔触,用同样的激情,代表不同国度的浪漫主义先锋。

参考文献:

【1】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

【2】钟敬文.徐渭集.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83

【3】德拉克罗瓦.德拉克罗瓦日记.昆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李敏鑫(1992-),女,汉,山西太原,艺术硕士,聊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国画.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克罗徐渭德拉
珠唾集
迟到大王
向真而死——论《菲德拉的爱》的消费符码与悲剧情感
它就是海德拉
风莺图诗
『四声猿』唤文长痛——徐渭的一生
Q3 德拉希:艺术狂热还是投资客?
梧桐树的回忆
克罗历险记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内容分析及其对老年合唱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