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语境下的石油新闻深度报道视角

2017-05-30薛梅

大东方 2017年7期
关键词:石油深度效果

薛梅

当下媒介生态环境变革,给传统新闻报道带来巨大冲击。尤其是全媒体发展态势下,在信息无限扩张和注意力分散有限的矛盾下,快读、悦读、浅读已成为一种强大的阅读惯性,呈现出快速消费新闻作品的特征。在这种环境下做好石油新闻深度报道,亟需我们理性分析深度报道的生存环境、时代价值,并探索出一条提升石油深度报道质量的路径。

一、石油新闻深度报道的“三点一线”

一直以来,谈及深度报道,很多记者都有畏难情绪,认为深度报道高不可攀,属专家类记者涉足领域。也有一些人认为,深度报道就是长篇大论,服从政治需求,甚至是群体利益。

这些都有一定道理,但却是片面化地解读了深度报道。做好深度报道首先就是厘清概念。笔者认为,深度报道就是准确把握住了所报道领域(时代)的痛点、痒点、兴奋点,成功获取了有限注意力,并产生社会影响的报道。它的产生不是无病呻吟式的,也不是为应景和纯粹宣传导向而诞生,而是“借题发挥”,意有所指,志在成事。

1、真正了解核心读者的困惑,报道要打中痛点

对于石油新闻报道来说,所谓痛点,就是石油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急需警惕的现象、制约生产力的障碍、效益提升的短板等等。石油深度报道就是通过对痛点的关注、庖丁解牛式的解剖,一步步追踪到行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来影响决策、影响行业发展。比如《技术,如何走出推广的围城?》就是尝试揭开技术推广难的痛点;比如报社设计的提质增效系列特刊《勘探开发,如何演奏一盘棋下的二重奏》、《如何驱动规模增储的发展引擎》等,个个都是瞄准生产经营中的矛盾。这组报道之所以受到各领域专业人士的认可,就是因为真正击中了行业发展的痛点,抛出了有价值有意义的话题。

2、真正掌握行业发展的问题,报道要打中痒点

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又是覆盖领域广、涉及专业多的行业,石油领域也有无数不确定性。比如企业待解决的问题、更合理的发展路径是什么、新的发展空间和利润点在哪里的问题。到底哪些是一个行业、一个板块、一个企业最需要拨开的迷雾,哪一条又是最优的发展航道,这些就是企业发展的痒点,打中痒点就意味着深度报道成功了一半。比如,石油报社在去年底敏锐把握到,国内原油产量自2010年跃上2亿吨后首次降至2亿吨之下,就怎么看2亿吨、我国上游油气资源的潜力在哪里、实现我国石油安全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各有哪些等展开了深入探讨,得到了业内的高度评价,认為把握住了石油工业重要的时代课题。

3、真正捕捉业界对立的声音,报道要打中兴奋点

但凡有争论的声音,有对立的观点,恰是需要辨真伪、论对错的时候,其背后往往蕴藏的是一个尚未被大家真正看清的新事物新动向,这个时候捕捉到这种声音,就能抽丝剥茧,步步深入,找到油气行业真正的兴奋点来。比如,工程技术海外业务是合还是分,大家各持己见,这就是改革一个关键课题,大家的观点可能正是我们分析问题的两种视角。比如,油气体制改革方案出台后,业内普遍关注其对石油企业来说到底是机遇大于挑战,还是挑战大于机遇?如何解读?如何应对?比如,油气管网干线,到底是不是公共施设?如何真正实现管网分开的目的?再比如,不断升级的安全环保标准下,石油企业的压力有哪些?暴露出的问题有哪些?哪些又是亟需改变的?总而言之,上下关心、内外关注、多方讨论的话题就是深度报道的选题,需要我们抓住机遇。

当然,这三点,均是从价值角度来厘清深度报道,并不涵盖所有深度报道类型,只是深度报道的主力。深度报道除了这个判断标准外,还可以从效果上把握。这就是我们上文所说到的,“意有所指,志在成事”。石油新闻深度报道很看重“关系线”,即试图通过关注石油新闻事件-石油工业-国家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等这条链条发挥新闻报道的作用,希望通过点上的关注,来波动整個产业的神经,发挥巨大的蝴蝶效应。

把握了“三点一线”,我们就可以界定几组概念。深度报道,不是长篇大论,短小精悍契合“三点一线”同样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不是负面报道,而是建设性报道,成果报道同样可以是深度报道;深度报道不是就事论事、一时一事,而是跳出现象看本质,关注潜在影响和长远效果。

同时,从深度报道的表现形式上看,深度报道也同样可以以内参、消息、新闻分析、话题新闻等多种形式呈现。

总而言之,深度报道是一种原生态、灵活性高的新闻报道“兵种”,它的全部杀伤力和能量在于选题的价值和传播的效果。

二、石油新闻深度报道的时代环境

全媒体报道,给深度报道带来一个全新的生存环境。信息的极大丰富、传播的精准高效、渠道的琳琅满目、受众的需求多元,都对深度报道提出了更多要求。

先看挑战,深度报道原有的注意力资源被打散,深度报道要想达到预定效果的难度加大,对深度报道的策划时机、传播速度、传播渠道等有了更高要求。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全媒体报道时代,深度报道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1、从媒介生态看,深度报道依然是稀缺资源

虽然是快速消费文化产品的时代,但是无数繁冗信息稀释了价值的占比,受众更渴求真正有价值有影响的报道,希望看到有态度的严肃新闻报道,深度报道依然将是全媒体时代的稀缺信息资源。因为,受众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快读、悦读,而是更追求单位阅读时间获得价值最大化,这正是深度报道的优势所在。

2、从行业环境看,石油深度报道依然是正当其时。

当下石油行业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石油行业面临着诸多历史性挑战,比如市场化的问题、经营体制机制的问题、产品竞争力的问题、新的发展空间的问题。这就意味着,石油深度报道正处于一个“有料时代”,而且这个时代呼唤有价值的观点、有营养的讨论,需要深度报道来提升行业发展速度和品质。

3、从国企改革看,石油深度报道依然是不可或缺。

石油企业改革历来走在改革前沿,石油企业很多改革智慧、改革经验给国有企业改革提供思路。当下,我国国企改革又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如何报道好石油行业,如何将真正的行业生态呈现出来,都离不开石油新闻深度报道的参与和贡献,离不开一个有建设性的石油新闻舆论环境。

总而言之,时代呼唤石油新闻深度报道有担当有作为,而这个时代也恰是石油新闻深度报道大展身手的历史舞台。

三、石油新闻深度报道的科学视角

在以上两个话题理性探索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回答,什么是深度报道的科学视角。

首先我们要避开深度报道视角的一些误区。比如刻板宣传和简单逻辑。也就是说,为深度报道而深度报道,用简单的因果关系来建立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得出因为什么,所以如何的结论。这样的深度报道,本身就脱离有价值报道的的轨道,类似于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判断,于企业于行业都无显著建设性价值。

摒弃这个视角,就是要看到,企業宛如一条遨游在大海里的鱼。打开报道视角前,关注点在于如何把这条鱼刻画得生动逼真,往往忽视了它的生态环境。打开报道视角后,在刻画分析这条鱼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大家感受到这条鱼所在大海的温度、咸度、潮汐以及它与同类鱼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企业新闻报道让读者知道一个企业真正的发展图景,以历史的视角、发展的视角建立起解读企业发展的坐标轴。

同样的道理用在石油新闻深度报道,就是我们要在报道的过程中,建立一个事物之间、现象和本质之间最为真实的一种逻辑联系和关系网,准确找到症结、影响抑或是发展趋势。这样的企业新闻才是真正的深度报道,所体现的才是对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尊重与追求。

为方便操作,根据报道实践,将深度报道的几种路径介绍如下。

一类是针对问题类报道。

把困难说透——分辨出哪些是真正的困难,哪些是短暂表象。

把矛盾找准——分辨出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是次要矛盾。

把变化写清——分辨出哪些是因果联系,哪些是偶然因素。

把痛感呈现——选取最能触动读者的新闻事实,抽取最能撼动利益的新闻事实。

让思考客观——抽离出情绪、利益、偏见,建立起真正的事物联系,做一个客观的思考者。

一类是成绩类报道,把成绩说对了同样可以是深度报道,但是要打破简单逻辑,做到以下几点。

立体化——打破就事论事,将成绩还原到真实时代环境中去,让成绩有血有肉,有来源有依据。

网络化——建立准确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不做事后诸葛的总结,而是要分析成绩在系列因素中的位置。

有启发——成绩类报道要对大局有帮助,要对推动工作、提升经验有效果。

可传播——成绩报道要打破自循环,尽量从成绩报道中提炼出可复制可传播的经验,起到更广泛的影响和效果。

以著名新闻作品《鲁布革冲击》为例,这就是一篇成功的深度报道。它就打破了企业新闻报道的窠臼,采取了更广阔的历史视角。这个视角就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外先进高效公司管理机制对于陈旧公司管理机制的冲击。这是时代问题的缩影,报道也深深影响了一个时代。

四、全产业链“设计”深度报道

上文我们提到,做好石油新闻深度报道,要从话题价值和传播效果两个维度来评价。

话题价值,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是否击中三个点,成绩类报道是否建立起一个宏观的历史视角、一个真实的叙事逻辑。但是做到这些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拿出一篇成功的深度报道。

我们还要解决几个问题。一个是能力的问题、一个是传播效果的问题。笔者认为,记者要从以往的注重话题价值本身,转向兼顾话题价值和传播效果两者上来,建立深度报道全产业链理念。就是说,不光是从思想发端,从设计环节,智力投入、写作方式方法、到效果后评价,建立起一条深度报道链条来。

话题设计,也就是深度报道话题萌发阶段,通俗说就是我们要写啥。这个阶段即可充分调动各种信息资源,动用各种工具。俗话说,你有一桶水,才能给别人一碗水。深度报道同样如此,唯有真正对事物有深刻见解,掌握全方位信息,方能提炼出有价值线索或者观点。当然,记者有一桶水固然很好,但是如果没有,这个时候不妨问专家、问主要领导、问资深从业者等先借一桶水,从他们这借力借智,加深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对问题的发掘。记者可以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更多地涉及相關领域专家学者的声音观点,或者市场上其他相关主体的点评对比,借由他们给出对该行业或者该企业更有建设性的观点或者点评,加深思考的深度。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对社会热点的跟踪分析和统计,对社会舆论的走势把握,对社会议题的设置走向等等,已经可以在很短速度给出总结归纳,我们不妨利用好这一工具,服务于石油新闻深度报道。

写作方式方法。当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由机器人来完成,我们的深度报道必须要注重写作方式方法的创新。繁琐枯燥的深度报道,从一开始就丧失了传播的价值。全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同样可以改写稿为说稿,用说的活泼形式代替严肃说教,减少文章传播的障碍,增加效果。因为能说出来的稿件,本身就经过了一个很严密的逻辑组织,本身就已经通过传播效果的测试,而且能说出来的深度报道本身就很有对象感,而非一厢情愿的良药苦口,而是入情入理的通俗分析报道,更容易起到传播效果。

效果后评价。这个环节一直很少被重视,我们从事的深度报道到底有无深度,是否影响到有影响力的人,效果很难追踪评价。这样不利于高效学习曲线的形成,难以评价本次深度报道效果,也无法给以后深度报道以更多借鉴。深度报道传播也要打通最后一公里。虽然无法对阅读效果做定量的分析评价,但是在不同读者群体中有目的选择一些进行跟踪了解,所得的结果将有助于我们实现对深度报道的精准制导,最终实现我们所说的传播效果。

当然,知识积累决定视角的高低和大小。对于行业类媒体记者来说,我们的挑战在于不仅要懂得新闻专业知识,更要对行业发展大棋局了然于胸,密切跟踪行业发展最新动向。唯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才能将看似枯燥无味的企业发展融入时代大潮,通过我们手中的笔将其娓娓道来,最终呈现给读者中国石油发展的生动画卷。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报社)

猜你喜欢

石油深度效果
石油石化展会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奇妙的石油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抓住“瞬间性”效果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