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养成

2017-05-19陈银杏

教育 2017年17期
关键词:高效隐性创新

陈银杏

摘要: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数学教学必须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精细性和创新性,努力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隐性;高效;创新

学生是学习进程的主人,是认识的主体,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才能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而课堂上师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兴趣激发,问题驱动,思维碰撞,质疑反思,探究辨析等,最终体现着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之间的互动生成。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努力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最终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本文就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谈一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隐性思维构建

新知学习是建构在学生原有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如何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把学生隐性思维显性到新知的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则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创设问题,激发兴趣,调动思考,进而促进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新课标提出的十个核心词之一,学生因不懂计算技巧而怕计算,懒于计算,进而变得不会计算。因此,笔者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喜欢计算,进而学会巧算,实现运算思维的优化及运算能力的逐步提高。如教学圆的周长计算时,先让学生按平时的计算方法算25π值,让学生自己觉得又麻烦又容易出错。这时再让学生随意出π乘几的计算让老师与同学们进行计算竞赛,如学生说出12π、64π,老师立刻说出得数,而学生的竖式计算还没算到一半。这时问题聚焦了:为什么可以算得这么快呢?这时,笔者并不急于告诉学生速算方法,而是引导学生回忆101×23你是怎样算的?3.14×25笔算时又是怎样算的?让学生充分讨论,抓住方法的本源,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十以上非整十(百)的π值计算可运用乘法分配律的拆分转化成加法计算。

拓展思维的宽度与深度

培养学生养成好的思维习惯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如何快而有效理解题意,作出解答的策略,首先要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和深度,组织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利用不同视角,不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最后生成学生的数学智慧。

笔者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解答问题的习惯,如选择题:一根电线剪成两段,第一段占全长的,第二段长米,( )段长些。

A、第一段 B、第二段

C、一样长 D、无法确定

通过画图分析:

有的学生会用米除以它的对应分率(1-)求出全长,再用全长乘求出第一段的长度,然后进行比较;也有的学生从全长的入手,理解的意思是把全长平均分成7份,第一段取了其中的3份,那么第二段应该取4份,显而易见第二段长些。兩种解题思路,第二种思维方法快捷、灵活且高效。此外,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必须从小抓起、多种培养方法。教师在备课时要有计划的把有关知识横向和纵向结合在一起训练,精心设计习题,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育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是新课标十个核心概念之一,新课标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数学教育始终,在“做”中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在教学第12册比例应用题:黎叔叔要生产2400个零件,前4天完成了总数的,照这样的速度,余下的零件还要加工多少天?笔者先引导学生画出不同的图分析,然后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

据图意,学生可用具体量法计算、分率法算、工程方法算,还有归一法、倍比法、比例法等思路解答。通过师生的互动,教师有效引领学生将零散、复杂的知识点梳理清晰,发现从图1到图3,图形的意思更简洁明了,解法更快捷;且图1与图2解答时所用的数量关系是相同的,只是把“具体量”上升到“分率”这一思维层次,突破学生的思维局限,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切实的提高。

通过观察、讨论、发表见解,诱导学生乐于求异的思维。同时鼓励学生追求新颖,独特,快捷的方法,既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又促进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只有这样,两者才会发生“化学反应”,师生共同发展,共创有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课程·教材·教法[J].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邓发小学)

猜你喜欢

高效隐性创新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