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永红:有一万个理由做好“养活教育”
——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学校“养活教育”实践

2017-05-18周春伦摄影姚曦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7年5期
关键词:养活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

本刊记者_周春伦 摄影_姚曦

张永红:有一万个理由做好“养活教育”
——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学校“养活教育”实践

本刊记者_周春伦 摄影_姚曦

张永红是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学校的投资人,同时也是小学部“行知合一班"的导师,记者问张永红,您此前跌宕起伏的经历对您现在办学有什么帮助?她回答,我的经历让我对人性有更深的了解,它让我知道办教育不仅仅是教好书。我办养活教育也基于此。

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学校(简称“园外"),该校大部分学生都来自物质条件丰厚的家庭。聂圣哲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上的网友来信里,一位笔名“西土瓦子"的人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普通家庭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事事包办,舍不得孩子吃苦;反而,富裕家庭更能及早理解和接受“养活教育"的真谛。

这一现象未必是普遍。但记者在深入园外、以及跟随园外老师家访的过程中,确实有所体会。园外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自主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践行“养活教育"不到一年,已经有无数孩子、家庭受益,这些鲜活案例足以说明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园外“灵魂"人物红姐老师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我觉得我的心里一半住着好人,一半住着坏人。"听见这句话从一个小学孩子口里说出来,红姐鼻子酸了。

园外有位“红姐”

到苏州第一天,我就知晓了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学校有位“红姐”。还没到学校,“红姐”这个称呼就已经塞满了我的耳朵。这种感受,好比凤哥儿初次登场,曹雪芹的描写再贴切不过。学生喊她“红姐老师”,老师喊她“红姐”,周围朋友也喊她“红姐”。

红姐有很多小故事,在园外校园里流传。

比如,她也是布袋老师,因为她总是在午饭时间背着一个布袋出现在食堂。碰上主动前来打招呼的可爱孩子,她就随手从袋子里掏出一个小礼物送给他。有时是小玩具,有时是小零食,更多时候是棒棒糖。久而久之,孩子们都知道红姐老师的布袋里有宝贝。红姐老师一出现,便一拥而上,“我要棒棒糖!”“我要我要,快给我一个!”有调皮的孩子干脆直接伸手来抢。

那天,面对一大把小手,红姐突然把笑容一收,一本正经对小手的主人们开口了:你们应该跟我说,老师,我想要一颗棒棒糖,您可以给我吗?或者,老师,您可以给我一个棒棒糖吗?孩子们开始学着红姐老师的样子,索要棒棒糖。碰到不说谢谢的孩子,红姐老师会让他们回来,说完谢谢再走。一来二去,孩子们都学会了礼貌。

再比如,园外“知行合一”班的创办是缘于他们。“知行合一”班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行政班,而是红姐老师利用中午时间,个别辅导一些在心理、行为习惯方面需要特别帮助的孩子。

学校有个叫夏稔的孩子,红姐老师早就听闻了他的大名,据说是个让很多老师头疼的孩子。有一天,红姐在校园里碰上了他,便趁机想和他谈谈。夏稔往台阶一坐:“你是谁?我为什么要跟你聊?”红姐也顺势在台阶上坐下来。五分钟后,夏稔一改傲慢态度,挽上红姐老师的手臂:“好,我跟你走。”——红姐把夏稔带回了自己家。

在接下来近一个星期的时间里,红姐和他同吃同住,对他的唯一要求是,必须做家务。当夏稔略带笨拙地将一个碗仔细清洗干净的时候,红姐老师第一次表扬了他,他立马表现得情绪高涨。晚上,在和夏稔一起朗读时,红姐又发现,他发音标准,音色好听,但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便想了一个办法,对夏稔说:“红姐老师拼音学得不好,普通话也讲不太好,你一定要仔细听,要把红姐老师读得不对的地方挑出来,然后,你来教我。”办法十分管用,这一次,夏稔的注意力从以往的五分钟延长到整整半小时。

回学校的那天,夏稔对红姐说了心里话,他说,“我觉得我的心里一半住着好人,一半住着坏人。”听见这句话从一个小学孩子口里说出来,红姐鼻子酸了。从那以后,她决定成立“知行合一”班,帮助校园里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

上个星期,红姐刚刚做完一个家访。她总在做家访,每次家访,必须吃到孩子亲手做的饭菜。这一次,她声色俱厉地控诉了一位只知道忙于工作的父亲。

在他人眼里,红姐似乎有天然的教育敏感,面对家长和孩子,也有无穷的办法。这位大家口中的“红姐”不是别人,正是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学校的创始人张永红,给学生带课的董事长,聂圣哲口中“未来的教育家”。

小时候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所磨炼出来的大胆、韧劲儿,让她在面对之后人生的每一次选择的时候,都异常果断、自信。

“我从十岁开始摆摊卖菜”

在这之前,红姐并没有真正做过教育,唯一的学生大概是自己的女儿。前半生,她算是一个成功的生意人,白手起家挣来了不菲家业。为什么会在行业跨度如此之大的情况下,仍然做得有声有色?她想了想,将原因归结于小时候的经历。

眼前,这个漂亮女人的一举手一投足,似乎都表明她来自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红姐家中的条件确实不算差,小时候,爷爷是私塾先生,写得一手好字。在她幼年的记忆里,无锡农村老家墙壁上满满当当贴着的都是爷爷漂亮的毛笔字。爸爸是全村唯一的大学生、工程师,在苏州工作。妈妈从女校解散后,一直从事财务工作。

从小在农村长大,学会了很多的农活,“养猪、做饭、做家务、洗马桶样样拿手”,这些都是被妈妈逼出来的。10岁的时候,妈妈教会了她怎样称秤。妈妈叫她把自家种出来的黄瓜、丝瓜、余下来的鸡蛋拿到市场上去摆摊卖出去。

这一段经历对红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最直接的影响是,她走上了经商的道路。20多岁,一边在工厂上班,私下再捣腾些女生喜爱的小物件儿。她对做买卖的兴趣很浓,后来干脆辞职创业。但更大的影响还不在于此。小时候自食其力、自力更生所磨炼出来的大胆、韧劲儿,让她在面对之后人生的每一次选择的时候,都异常果断、自信。

这一点和聂圣哲的经历有共通之处。聂圣哲曾讲自己小时候家里很穷,一年到头吃不上几回肉。生活过得苦啊,怎么办?后来,他发现一个秘密。村里养了鸭子,早上很早,就有人把自家的鸭子放去河里抓鱼吃。总有个把鸭子还没来得及生蛋,便把蛋生到河里。聂圣哲每天就早早起床,到河里去找鸭蛋,一星期里总能捡到一两个。这样一来,改善了生活。到大学之后,他也总是比别人“眼睛更亮”,更善于把握机会。这些都是生活的艰辛教会他的,深入骨髓。

在红姐的影响下,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学校历来重视孩子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从“乐木课堂”开始。对知行合一班的孩子,红姐也鼓励他们玩木工。“乐木教室”的展示橱里,摆放着一些稚嫩的木工作品,它们来自孩子之手,几乎每一个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从引入“养活教育”理念开始,园外孩子的书面家庭作业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回家做一道菜、洗一次碗、收拾房间、帮爸爸妈妈做一件事等

很快,我们被一辆用色大胆的绿色小汽车给吸引住了。这辆车的主人名叫星冉,是知行合一班里的一个二年级孩子。红姐刚接手的时候,这孩子表现得非常不自信,不写字,不写作业,考试交白卷,让老师们觉得很棘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红姐到他家去家访。和妈妈一番交谈之后,发现了原因。

星冉妈妈是一位比较严厉的家长。从星冉学写字开始,妈妈就没闲着。儿子一边写,她就拿橡皮擦一边擦,告诉他哪里写错了,哪里没写好。慢慢地,孩子对写字失去了信心。再往下发展,整个对自己都失去了自信。红姐很郑重地跟妈妈谈,孩子需要一个犯错和成长的过程,没有过程,何来结果?

后来,星冉在“乐木课堂”里做出了那辆绿色小汽车,引来一片“艳羡”。他告诉红姐老师,这是一辆兰博基尼。红姐便抓住机会,表扬了星冉一番,又召集周围小伙伴请星冉当小老师。星冉的变化,就是从这辆小汽车开始的。

后来,星冉妈妈打电话给红姐老师,很兴奋:我可爱、自信的儿子又回来了。这通电话整整聊了两个小时。

这些经历和实践都注定,红姐与聂圣哲的相遇,是一拍即合的。2016年下学期,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学校开始全面推广聂圣哲的“养活教育”理念。

TIPS:

家访小故事

我们跟着初中部左老师去王浩毅家家访。

刚到家,孩子就忙前忙后地给大家榨果汁,然后将榨好的果汁递到每个人手里。

在学校,浩毅是班里“乐植园"的园长,有事没事会到园里转转,清理杂草和被风刮下来的树枝。他自己种了西红柿,看小嫩芽从土里冒出来,再一节节生长。

浩毅爸爸管理着几家工厂,工作忙的时候,浩毅就是家里的小男子汉。帮妈妈取快递、做家务、洗衣服、逛超市提东西、扛重物。

有时候,爸爸会带他到工厂体验。在印刷厂,他负责和工人一起将纸搬到印刷机器上。几个来回,就出一身大汗。跟爸爸下了几次工厂之后,浩毅感受到爸爸管理公司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思考着要怎样搭上自己的一把力。

小伙子长得很壮,个子已经快超过爸爸了,爱笑,也善言谈,像一棵端直的树苗,长势正旺。

拉近亲子关系的最佳途径

除了“乐木课堂”,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学校又开发出了“乐植课堂”。

在乐植园,每个班级一块自留地、一棵果树,班上的孩子自己负责蔬菜瓜果的选种、种植、收获全过程。收获的少量蔬菜,由一两位同学认领回家,做出成品,第二天再带回教室和大家一起分享。

从引入“养活教育”理念开始,学生的书面家庭作业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回家做一道菜、洗一次碗、收拾房间,或者帮爸爸妈妈做一件事情,第二天在班里分享整个过程。

希妍正与爸爸玩游戏,父女俩一副默契的模样,完全想象不出来,俩人曾经历过尖锐的对抗

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学校的孩子大部分家庭条件优越,家中家务都有阿姨承担。一开始,老师们担心得不到家长的配合。但从作业布置下去的那一刻起,这种顾虑就打消了。事实证明,大部分家长反响非常好。班级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争相分享孩子做家务的照片。

当然,也有个别家长持怀疑态度。比如,一位二年级男孩的妈妈。

这是位事业心很重的单亲妈妈。孩子性格很安静,大部分时间由家中阿姨照顾。阿姨包揽了所有事情,孩子动手少,与妈妈的交流也少,在很多事情上都表现得比别人慢半拍,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也遭遇了一定阻碍,很沮丧。老师们便与这位妈妈和阿姨沟通,尝试放手让孩子去做一些事情,比如承担一部分家务。

做家务能改变一个孩子的性格?妈妈将信将疑。阿姨便从淘米、洗菜等基本的事情开始教,慢慢地到煎鸡蛋、做蛋炒饭,再到做一两道家常菜。后来,孩子能够独自地完成很多事情,每天早上起床后,穿衣叠被,整理好书包,打扫自己的房间,吃完早餐收拾碗筷。

随着生活自理能力、动手能力的增强,孩子的整个状态都发生了变化,比以前自信积极多了。一天早晨,妈妈起床后,发现孩子已经上学去了,在上学之前,帮她挤好了牙膏,洗漱的杯子也接满了清水。妈妈的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

后来,孩子在“乐木课堂”也展示出他的动手能力,那辆精致的红色小汽车,到现在还摆放在乐木教室的展示柜里。

在园外,这样的案例很多。希妍父女也是“养活教育”的受益者。

希妍是红姐知行合一班的又一个孩子,父母离异。刚来学校的时候,老师发现她总低着头,没有朋友,不看别人眼睛,脸上从来没有笑容。那天,红姐在校园里遇见她,喊她:希妍,我怎么从来没看见你笑一笑呢?她立马扯着嘴笑了一下:我这不就笑了?红姐说:我只看到你做了一个笑的表情,你的心里并没有笑。孩子竟然“唰”地一下子流泪了。

在希妍爸爸眼里,这孩子总是精神紧绷,做错一点事情就懊恼得不行。在同学面前没有自信,做事情很难集中精力。在学校开设“养活”课之后,希妍喜欢上了缝补。自己缝衣服,钉扣子,甚至自己画图、剪裁、做布娃娃。一拿上针线就是一两个小时。慢慢地,这种专注和投入,消解了她精神的紧张和敏感。再后来,是做家务,做饭。希妍最拿手的是做鸡蛋饼,她有一整套怎样把鸡蛋饼做得好吃的经验,这是她自己一边做一边反思总结出来的。

眼前的父女俩一副默契的模样,完全想象不出来,俩人曾经历过尖锐的对抗。希妍现在有很多朋友,在面对我们的问题时,也能够流利地表达。而爸爸是在陪孩子做事情的过程中,逐渐放下了以往的家长专制。

养活教育看似是在不起眼的小家务中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实际是引导爸爸妈妈更多地与孩子互动。孩子有家庭参与感,有主人意识,才会有责任意识。

红姐说,如果说为什么要做好养活教育,理由可能有一万条之多,其中一条就是它有效地拉近了现代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

猜你喜欢

养活苏州工业园区外国语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苏州工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二
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召开!
自贸区4.0来了,苏州工业园区准备好了吗?
一种土特产,养活一个县 阿里擦亮地域品牌帮农民脱贫致富
An Analysis on Holden’s Anti-hero Image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
乞讨能养活全家
郑州外国语学校
문학텍스트를 활용한 한국어교육―발음 ,어휘 교육을 중심으로
An Analysis on the Structure of “Yue Lai Yu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