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7-05-17夏德会

新课程·中学 2016年12期
关键词:宏观微观探析

夏德会

摘 要:“核心素养”是我国当前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课改过程中产生的一个热词,更是确保学生品格和能力双重提升的保障。也就是说,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任务不再是简单地教给学生知识,锻炼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而是在这基础上促使学生的关键能力得到提高。所以,在课改下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宏观;微观;变化;平衡;推理;实验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而且要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良好的发展。”也就是说,课改下的化学课堂应该在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学生必备品格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因此,作为新时期的化学教师,我们应该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来开展化学课堂活动,以确保学生在真正高效的化学课堂中获得良好的发展。本文就从化学核心素养的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论述,以展现化学课程的价值。

一、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在化学教学中,宏观的辨识和微观的探析是学生掌握知识、

锻炼学习能力的素养之一。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宏观和微观指代的是什么呢?从宏观上来说,化学中的气体、固体、液体都被称为宏观的化学内容;从微观上说则是分子、原子、离子等。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宏观和微观的概念,更为了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尤其是微观的探析是学生在问题解答中常遇到的,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面。

例如,用相同质量的Na2CO3与NaHCO3与足够的稀HCl反应,那种药品放出来的CO2更多一些。

从宏观上分析:Na2CO3+2HCl=2NaCl+CO2↑+H2O

NaHCO3+HCl=NaCl+CO2↑+H2O

按照化学方程的简单计算,我们可以看出,相同质量的两物质在与足够的稀HCl反应后,产生的气体的质量是一样多的。可见,这样的思考就属于宏观的。

从微观上分析:对于Na2CO3与NaHCO3这两个物质,从本质上来说就是CO32-与HCO3-之间的不同,所以,在与足够的稀HCl反应时,两者放出的气体是一样的。

其实对于初中生来说,运用微观分析相对来说要难一些,但当学生理解了其中的原理,这道题将很容易看出来。所以,在化学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有意识地用宏观和微观进行自主分析,进而在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变化与平衡是相对的,初中化学学习阶段学习的就是质量守恒定理,而变化的观念就是体现在反应中,根据反应物的变化来重新进行质量守恒的计算。事实上,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这部分知识也是难点和易错点,常常有学生因为找不到等量关系而不能顺利地解答,根本不利于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所以,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師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的渗透,进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例如,A、B、C三种物质各15 g,它们化合时只能生成30 g新物质D。若增加10 gA,则反应停止后,原反应物中只余C。根据上述条件推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第一次反应停止后,B剩余9 g

B.第二次反应后,D的质量为50 g

C.反应中A和B的质量比是3∶2

D.反应中A和C的质量比是5∶2

对于这一道题来说,我们可以拆分为四个小题,引导学生从中体会质量守恒定律和差量法中的变化观念。如,对B选项进行分析,先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和第一次反应停止后的相关内容找到A、B、C、D之间的关系,即:A∶D=1∶2,之后,再通过差量法对第二次反应再次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答。可见,在这一题目的思考和解答中,既包含了平衡思想,又包含了变化观念,进而在提升学生基本的化学核心素养的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

所谓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是指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但初中阶段学生的化学学习都相对比较浅,所以,在培养学生这部分的核心素养中,我们除了在实验前要求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假设外,体现最明显的部分则是“推断题”,根据化学物品的颜色、反应条件等来进行判断,进而逐步使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获得大幅度提高。

例如,现有A、B、C、D、E、F、G七种物质,C、F是最常见的金属,B是气体单质,D为浅绿色溶液,G为蓝色溶液,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1)试推测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D______,F______。

(2)写出C→A转化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这类推断性试题在初高中化学教学中都是存在的,是考查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在该题的分析中,我们要先分析题意,从给出的物质的特点来划分范围,比如,G为蓝色液体,我们可以推断出,G可能是氢氧化铜溶液和硫酸铜溶液等,D为浅绿色液体,可能为硫酸亚铁溶液和氯化亚铁溶液等。之后,再通过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来分析化学反应类型,比如,化合反应、复分解反应等。总之,不论是在这类试题的解析还是讲解中,我们都要渗透推理思想,使学生在做练习中形成基本的核心素养。

4.实验探研与创新意识

实验作为化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实验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实验素养,而且,还能确保学生在实验探究和实验创新中形成基本的核心素养,同时,也能确保高效化学课堂顺利实现。

例如,在教学“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为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为了锻炼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更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部分的教学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小组自主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教学时,我并没有让学生自选实验用品,而是按小组进行分配,比如,小组1的实验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盐酸;小组2的实验药品: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小组3的实验药品: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硫酸。至于其他实验用品则随意选择,并记录下实验结果。最后,三个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对比,最终选择出最合适的实验用品。而且,在对比中,我们也可以完善实验步骤,确保实现本次实验的价值最大化。当然,为了强化学生的认识,我们还可以三个小组进行交换,并从中发现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对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这个实验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进而在提升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同时,也帮助学生真正形成基本的化学核心素养。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时,教师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参与课堂活动、在相关试题的解答中掌握知识,锻炼基本的化学学习能力,进而为学生关键能力的提高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房宏.中学化学核心素养的构成体系与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6).

[2]禹绍蒙.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宏观微观探析
VR阅读探析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宏观与政策
HTTPS探析
宏观
微观的山水
宏观
宏观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