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咬文嚼字,破译阅读教学的语言密码

2017-05-17杨娟

新课程·中学 2016年12期

杨娟

摘 要:“咬文嚼字”是閱读教学的“重头戏”,也是破译语言文字的密码,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养成“咬文嚼字”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语言品味;揣摩字词;朗读品味;比较推敲;填空补白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其核心就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而阅读教学正是语文教学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课的核心价值就体现在“语言文字”四个字上,以语言文字学习为核心,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我认为,要使学生真正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绝妙风情,还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养成“咬文嚼字”的好习惯。“咬文嚼字”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是破译语言文字的密码。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听课学习心得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揣摩字词法

字词是文章的基石,一个精妙的字词,或画龙点睛,或提纲挈领,或巧埋伏笔,或精巧生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这些生动传神的动词、形容词、量词、代词、连词、副词等揣摩品析,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意境,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者深刻的思想,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性、深刻性,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陶冶学生的情操。

比如,在讲授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时,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藤野先生的性格品质,我引导学生对这段文字进行品味,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体现藤野先生性格品质的关键词,并结合上下文分析。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学生在文中画出“便”“从头到末”“用红笔”“添改”“一直”等这样的关键词,并反复咀嚼推敲,明确了:“便”字强调时间之短,可以想见藤野先生对鲁迅先生的作业改得及时高效;“从头至末”突出细致全面,无一疏漏之处,工作极其严谨;“用红笔”是为了更鲜明地让鲁迅先生明白讲义中的不足之处,可见老师用心良苦;用“添改”而不用“修改”或“批改”等词,因为“添改”有增加和订正的意思,既与下文“订正文法的错误”的内容相呼应,更能表现出藤野先生不仅是履行医学老师的职责,更是发自内心对鲁迅先生的关心。“一直”说明藤野先生为鲁迅先生添改讲不以是偶尔为之,这份关爱更让人动容。如此咀嚼揣摩推敲下来,再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就不难发现出藤野先生“最使我感激”的原因不仅是其工作上的一丝不苟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学生真诚的关心,更有对鲁迅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品质,这带给作者莫大的慰藉和激励!

这样引导学生从品味关键词语着手,目标指向明确,重点突出,绝不杂糅,直击重点,问题解决高效,学生收获得实在,学生不仅揣摩到文字所包含的意蕴,而且提高了对语言喜爱和玩味的

兴趣。

二、比较推敲法

比较法是语言品味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叶圣陶先生也告诫我们:语文教学不应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的规则,“最紧要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因此,我们应当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运用比较的方法,抓住课文中关键词语引导学生进行前后比较,反复推敲,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挖掘教材思想和艺术的内涵,探究作者的匠心。通过比较推敲,学生感知到语言的精妙,领悟到某些精彩文本在用语上的“无可移易”的道理,从而产生对语言的联想,逐渐培养学生准确精妙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1.删改比较法

删改比较法是指将修饰限制成分加以删减,并将删减后的文字与原文进行比较,以体会语言的妙处。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如果拿“无可削”和“不得减”作标准来观照语言材料,当能品味到语言的真味。

比如,王君老师教学毛泽东的一篇新闻稿《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引领学生品味涵咏文字的方法可谓精妙:删除比较若干句子中“我”这个限制性定语,品读“我”这个限制性定语的表达作用。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遍遍诵读、比较、品味,一气贯穿,读得酣畅淋漓。在比较中,明晰了有“我”没“我”的不同效果,渐渐地体会出“我”贯穿全文所蕴蓄的那份自信自豪的情感和一路高歌的气势,更明白了一篇典范的新闻稿中蕴藏的绵长厚重的滋味。

如果我们用讲授的方法去强调,或者直接让学生讨论“我”这个限制性定语有什么表达作用,学生都难以体会到“我”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趣味。王君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她选择了文本中非常典型的关键句,将这些关键句中的“我”删除,然后引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学生对“删除前”和“删除后”的句子就有了表达差异上的初步感知,然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将这种感知上升到理性的认知,教师适时的点拨和总结,为学生指引了方向,让学生具体而深刻地理解了语言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趣味。

2.变换比较法

变换比较法是指将原句中一个或几个词换成另外的词,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语言之精妙,更深刻地体会情感。

如学习《济南的冬天》时,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感悟济南冬天的温晴暖和的特点,出示一组对比句子,请学生品味。

原文一: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些雪。

改文一:山坡上躺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躺着些雪。

学生在这两组语言的品味比较中,很快读出原文“卧”字,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济南冬天暖和安适以及惹人喜爱的特点,而改文只是在客观叙述。其实,这和古人说的推敲是一个道理。这种变换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明白遣词造句的精妙,更好地体会出作者的情感。

再如《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最后一次出现在酒店,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鲁迅先生是这样描写的,“他是用手走来的”,“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此处的“走”字看似寻常普通,学生在阅读中很可能会让它轻易滑过去。但教师解读文本时就应在“走”字上下功夫,因为此刻孔乙己的确是被打折了腿,照理说他是根本无法“走”的了,为什么鲁迅先生不用“爬”字呢?引导学生对比争议此处“走”与“爬”的区别,理解鲁迅先生的意图。

一个看似寻常的词语,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变换比较法来品味,便显现出其深刻的意蕴了。原来,“爬”是四足着地,完全是动物的行为,而且,“爬”时头是低下的,腰杆是弯着的,整个姿态是低人一等的。而“走”则不同,直着腰杆,抬着头,这才是人该有的姿态,才有人的尊严,落魄至极的孔乙己还想保留有一丁点读书人的尊严。作者以一“走”字,而且一再强调孔乙己是这样“走”的。可见,其间蕴蓄着作者多么深广的忧愤和不平啊。作者不忍心改“走”为“爬”,可现实中他确确实实沦为了四足爬行的“动物”,似“走”实“爬”,这种矛盾而复杂的心态从两个“走”字中充分流露出来。这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结果,更是作品振聋发聩的力量之

所在!

当然,语言品味中增、删、移、换等方法的区分并不是十分明晰的,运用也不是孤立和单一的,有时几种方法综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孙绍振教授说过,目前语文教学的作品解读要避免表面到表面的滑行,在作品与现实的统一中团团转,就要把单调机械的分析方法转化为“还原”“比较”等可操作的方法。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解读文本,品味语言的方法和途径很多,阅读教学中需要多种方法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方能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玩味语言的乐趣,学习和吸收语言养分,形成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有语言品味的课堂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