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一年级学生读书的思考与做法

2017-05-17杨美云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老奶奶南瓜注意力

杨美云

在一年级语文教学中,我以整合为基本理念,以教科书教学为支点,以读整本书为桥梁,以语文实践活动为推力,以探究式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进行了教学,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我带领学生边理解边背诵古诗30首,背读了成语30条,背了《日有所诵》,阅读了《米小圈上学记》《一年级的小豌豆》《一年级的小蜜瓜》以及《猜猜我有多爱你》《小狐狸买手套》等绘本,基本都是按“能力为基、课内得法、活动促进”的方式进行的。对于引导一年级孩子读书我是这样做的:

☆指读与注意力

“要养成习惯,除了不断地运作练习之外,别无他法。”注意力集中这个能力是要在教学中帮孩子养成的。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利用“指读”这个方法,在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与速度的同时,培养着他们的综合学习能力。

由于非认知因素对小学低段孩子的行为影响较大,因此,这一阶段的孩子控制力较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那么,当孩子们自己读书的时候,我们怎么知道孩子们是不是在读?眼睛是不是跟上了讲课的节奏?这时我就要求孩子们跟随自己的手指朗读,这样他们就很难再打瞌睡或胡思乱想,教师巡视的时候,就能很直观地看到孩子的注意力在哪里。

看黑板的时候,我也要求孩子们的小手指在黑板上,随着小手位置的变化,就能看得出小朋友的注意力在哪了。

“指读”还有一个好处:阅读时,按句中文字的顺序,一边用手指着字,一边读出字的音,可以眼、手、口共同配合识记字音字形。用这个方法,在第一学期结束的时候,我用小学阶段常用的2000汉字对学生进行检测发现,大部分孩子已经认识了一半。

随着指读速度的加快,语速已经跟不上了,说明孩子开始跟着脑部运作的速度来阅读了,当习惯于专注,自己能控制注意力的时候,指读自然就消退了。

☆课内指导:从α语到β语

孩子们在学前就学习了一些母乳语和离乳语。“母乳语是在既知的前提下使用、理解”,即α语;“后者则是理解事物未知时使用的词语”,也就是β语。然而由于每个孩子家庭背景不同,孩子们在学龄前也都有着不同程度的阅读准备:智力方面是有能识记一个字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上口齿也清晰,能说出一些正确的句子,如:“老师,我的水壶盖儿太紧,自己打不开”“昨天,我弟弟又调皮了”……

一般孩子都能用这样的语句表达。但是“昨夜的一场雪使窗外变成银装素裹的世界”,一般来说是孩子们已有的阅读准备表达不出来的,至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样的β语更是难以顺利理解。

学习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阅读未知内容的能力。怎么样推进呢?我们采用“融字通体,识字为主”的阅读指导策略。也就是将识记字音、字形、理解字义、培养阅读兴趣与文体学习相结合,逐步使孩子的阅读由α语向β语过渡。低年级的文类以诗歌和故事为主,我们就拿这两种文体来说吧。

例如,齐敏的《海龟》:海龟妈妈,沙滩扒扒,生下蛋蛋,盖上沙沙,太阳晒晒,孵出娃娃,爬进大海,去找妈妈。

这首儿歌中的大部分字孩子都会认,内容简单浅显,句式上采用“四字式”结构,且几乎每行以叠词收尾,既有口语的成分又经语法的组织连贯成句成文,读来让人感觉轻快。在朗读时,分成“妈妈”和“孩子”的角色,更接近α语,对于“小海龟会自己爬进大海” 这样未知的β语,孩子们则是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逐渐地明白的。

我给孩子们读汤素兰的《南瓜房子》:孩子们专注于故事本身,更注重情绪色彩:南瓜怎么样了?老奶奶怎么样?我问孩子们从哪里看出老奶奶“喜欢”,老奶奶为什么“喜欢”?孩子们说“因为南瓜长大了,所以老奶奶喜欢”, 他们理解的那种“喜欢”和“长大”或许和作者表达的意思不一样,也就是说他们在阅读时对作者想说的话不是很理解,这本书要说的东西超过了孩子所能理解的范围,那么这些内容孩子是怎么处理的呢?是凭借固有的知识,一次次地阅读眼前的字句而完成的。给孩子们机会,一个接一个的孩子就会互相启发着回答。一个孩子说:“老奶奶每天都要看着它,每天都要用手去摸摸它,每天都惦记着大南瓜,从这些地方能看出老奶奶喜欢大南瓜”。 我们理解语言的方法通常是用已知的知识去对照,要构建知识体系就需要联系旧知了——“你读过的哪些文章中还有类似的描写”——童话……那么“你发现谁最喜欢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妈妈最喜欢我,每天给我做饭,每天送我上学,每天陪我玩”……孩子们在思考中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清楚地理解。在循序渐进的启蒙中,由α型的浅显逐渐接触经典。

经验告诉我们:要理解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太难了,特别是对于字义丰富的文言文的理解,而适当的指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β语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思考的专注力。比如,古诗中对字义的斟酌,要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以使学生建立词汇的概念。例如,《咏鹅》中“咏”的意思?需要教孩子们理解的方法,通过拆字组词法可知:口字旁,歌咏,歌唱之意;那么“曲项”的意思?曲:弯曲,项字解释为脖子,这样由背诵而指向对词语的理解,“‘拨清波的意思?”拨表示动作,说一说带有动作的词,课本上就有“打球、拍皮球、踢足球”……通过抓住本诗中的字词来理解其他的诗,如《风》。孩子们可以自己提问,自己解释,将学生的专注力引向对β语的探索。

形成习惯,配合阅读,使孩子们学会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从中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增进理解,从而开启主动阅读的模式。

☆活动促进:主动阅读

孩子们在上学来的路上,常被教育要听老师的话。阅读与倾听都被当作向老师学习的方式,都是被指导,更进一步说,一位活生生的老师出现在眼前时,你是从了解他所说的话来提升理解力的。而如果一本书就是你的老师的话,你就得一切靠自己了。

例如,法布尔的《昆虫记》,孩子们对成为奴隶的黑蚂蚁会报以同情,那么对红蚂蚁呢?“虽然在家里,如果没有黑蚂蚁的帮助,他们是什么都不会做甚至有些愚蠢的懒蛋,但是在战场上,他们却是比任何人都勇敢的真正的军人”“红蚂蚁们从不半途而废,再累也要坚强地继续前进”……作者传达着孩子们茫然的洞见,孩子们从陌生摸索到理解必须运用观察、记忆与想象力,专注于比较、思考,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这是一部分能经由研究、阅读、调查或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自己深思熟慮的一种学习过程。

在阅读中,我们会发现,同样的书给不同的人阅读,一个人却比另一个人读得好,或者一个人对一种类型的书比另一种类型的书感兴趣,首先在于这个人是否主动阅读,其次在于他在阅读中运用了更多的技巧。

孩子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后,对阅读的兴趣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会逐渐消退,不是孩子骄傲不愿意读了,而是教育的平台不符合孩子认知的高度。这时候我们就要改进阅读方法或者要引导孩子增进阅读兴趣。

在班级授课中,我通过组织阅读银行、亲子阅读、故事交流等形式的活动,来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巩固识字成果,提升理解力。

我们组织过亲子阅读,在庆祝元旦的时候让一个孩子家里的三口人在舞台上表演《雪孩子》,孩子自己配乐朗读表演,爸爸妈妈配合,台上的孩子演得投入,台下的孩子看得认真。这个活动我们邀请家长一起看,对家长们的触动也很大,其他家庭的效仿也从此开始。

再比如,一个孩子在阅读银行存了50万字之后,读《西顿动物故事》,这是一本和我们平时读的内容略有不同的书,是悲剧气氛比较浓的书,心智成长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孩子是不会选择这本书的。这个孩子读后伤感地留言:“多好的小动物呀!动物为什么最后死了呀?真可惜!我不舍得!”这是对悲剧的触摸,是对作者笔下“动物世界中那些美好体验和人生的感动”的体会。难能可贵的是这个孩子读懂了,不靠教师、家长讲解,自己却读懂了。

主动阅读需要引导,需要保持,需要由外而内的积蓄。如果将阅读的学习状态迁移,我们可以发现,经由指导的学习是在阅读一本书,而主动阅读的孩子是在阅读自我或是对世界的学习。

猜你喜欢

老奶奶南瓜注意力
让注意力“飞”回来
热心肠的老奶奶
木瓜老奶奶的云
“扬眼”APP:让注意力“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