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漫课改路 且行且斟酌

2017-05-17包淑珍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一节课家人法治

包淑珍

站在高山之巅,傾听风的呼啸与吟唱,寻觅云朵的神秘踪迹。然而,山那边的景色,更令我无限向往和憧憬。 ——题记

2016年9月,小学生使用多年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教科书正式改版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此番变动又有什么新意呢?2017年初春时节,我有幸参加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全国网络培训,聆听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专家及优秀教师对教材的解析和教学建议。新的理念,新的教法,让我深深地嗅到了时代的气息。

一、设计理念之更新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应运而生的,它在原有《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德育理念的基础上更具开放性,更加包容,更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

(一)贴近生活,还原本真

在新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目录中,我们赫然看到这样的课文:《我们爱整洁》《我们有精神》 《我不拖拉》 《不做小马虎》 ……这些题目首先就会给孩子们带来一种亲切感,题目上清晰地显示着教学想要达到的目标。这些目标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不夸大,不做作,同时还会影响孩子们终身的发展。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材也有很大地突破。在《我们有精神》一节课中,教材不再出示让学生们感到遥不可及的英雄模范的例子,而是举出很多在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人和事。例如,合唱团团员铿锵有力地演唱,同学们读书时聚精会神的表情,小女孩踢毽子时的专注认真……继续延伸,所有的关于人们认真敬业的做法都可称之为“我们有精神”。孩子的榜样就在身边,容易模仿,易于接受。在潜移默化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深入到学生的心中了。贴近生活的才是真实的,而真实的才让人信服。这种贴近生活原貌,还原生活本真的理念,才能由小及大、由远及近,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

(二)“共在”理念,和谐共存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排理念的新亮点是充分体现了“共在”理念。我们不再强调从自然中、从他人身上获取什么,得到什么,而是引导孩子们确立一种与自然、与他人、与所在的世界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关系。

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体现了人与自然“共在”的理念。

在《风儿轻轻吹》一课中,要使孩子们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有共在感;在《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中,让孩子们学会欣赏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在《可爱的动物》一课中,要让孩子们对动物有亲切感,共在感。大自然和动物不仅仅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丰富人类精神生活,而且是与人类和谐共处,共享地球家园的伙伴。

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体现了与家人“共在”的理念。

《家人的爱》一课中要使学生发现家人的爱,理解家人的爱;“干点家务活”则让学生用行动表达对家人的爱。体会爱方能感受爱,感受爱方能回报爱。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才能与家人“共在”。

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体现了与他人“共在”的理念。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一课中,要让学生喜欢和同龄人共处;《请帮我一下吧》《分享真快乐》则让学生感受到团结友爱的可贵和共同成长的快乐。

总之,渗透这一价值观,就是为了引导孩子超越以自我为主、单子式个体的思维和存在方式,能与所在的世界和谐共处。

(三)养成教育,学逢其时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针对这一时期学生道德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现实问题——好习惯的缺失,进行精心编排,既是对学生当下生活的指导,又着眼于他们未来的发展。

当下的中国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的背后,多是六个大人的细微看护,接受得多,给予得少,致使他们生活自理、关爱他人这些品质缺乏。我从事一线教育工作多年,这方面的感悟特别深刻,孩子们的自理能力堪忧。有的孩子书桌课本整理不好,桌面杂乱不堪,连写字的地方都没有了;有的孩子对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告知家长的事情总是忘掉;有的孩子做事情或做作业都马马虎虎,成绩忽高忽低。这些问题,追根究底,都是良好习惯的缺失造成的。好习惯的缺失,不仅仅影响到他们当下的生活学习,还会对他们未来的事业前途产生负面作用。

《道德与法治》选择了《我们爱整洁》 《我不拖拉》 《不做小马虎》《让我自己来整理》等等内容,紧跟社会生活的步伐,改正孩子们的缺点,可谓“学逢其时”。

二、教学方式之创新

(一)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道德与法治》注重实践活动,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技能,培养价值判断能力,对道德原则的感悟等,都可以在活动中提升。因而,活动对学生道德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表演、游戏、讨论、探秘等等。

在 《镜子里的我》一节课中,可以让学生自己照镜子,找找不整洁的地方,也可以两个人互相看一看,找找不整洁的地方。通过照镜子进行自我发现,查看自己是否整洁;以同学为镜,相互发现彼此不整洁的地方。这个活动会帮助他们学会追求整洁的自我,学习如何塑造美好的形象。在《我们有精神》一课中,可让学生表演自己充满精神活力的样子,体会有活力地学习、生活会有怎样的效果,从而,感悟到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学习、生活的重要性。

活动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进校园,走向大自然。《风儿轻轻吹》一节课就可以让学生在校园中活动,观察风在自然界中的存在。《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节课中可以带领学生在室外欣赏大自然的美,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有共在感。

当然,活动并不是简单的展示和体验。安子杰老师一再地强调“教学设计要有逻辑性,有层次”,活动要从书本的内容延伸至生活的各个角落。像《我们有精神》一课,除去课本中呈现的“有精神”的范例,还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生活的周围寻找“有精神”的人。如爸爸妈妈工作时认真的样子很有精神,环卫工人仔细清扫街道时很有精神,老师上课时很有精神,交警叔叔执勤时很有精神…… 像《花儿草儿真美丽》一课中除了要欣赏大自然的美,还可以直面社会热点问题:游客随意采摘花草,践踏草坪;在国外游玩乱刻乱画,乱扔杂物等等,这些都可作为活动的延伸拓展。这样,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更加深刻完整,形成的道德感更加持久。

(二)在讨论中辨别,在辨别中发展

辨别是与非,知道对与错,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是道德理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教学中的讨论辨析环节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我们有精神》一课,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每天都有精神呢”;《我不拖拉》一课,组织学生讨论“拖拉一下没关系吗”;《不做小马虎》一课,讨论“为什么会马虎呢”;《想一起玩怎么办》中讨论“怎样才能玩下去” 。

这些讨论话题,既是对一节课重点内容的囊括,也为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提供了窗口。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注意要将自己的视角调整到学生的方向。既要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也要帮助他们选择优劣,辨别是非,并提出老师的建议及方法。

讨论的话题不但要围绕孩子们的生活,也要涉及社会的现实。可以对家长行为、老师行为、生活习俗展开讨论。安子杰老师说“要让孩子们说真话,而不是正确的话”,我深有同感。品德课就是要切入学生的内心深处,不需要冠冕堂皇高高在上的理论。越接地气的想法,越值得讨论辨析,在学生讨论后再给出教师正确、合理的解釋及方法。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教学无法改变学生内心中错误的认知,那样的道德教育是失败的。

(三)“回望”过往,品味当下,指导未来

道德内化于生活之中,向生活学习,是道德学习的重要方式。“回望”过往,使学生在不知如何、不明对错时,能想一想自己过去的经验及同学的做法,从而找到当下的出路。

《家人的爱藏在哪里》一课,是让学生“回望”生活,想想家人为自己所做的事情,付出的辛苦,从而体会到家人的爱。《做点家务也不错》中,学生回想自己做家务的情景,分享做家务的成功与不足。一起“回望”,分享各自的经验,对他们的自理能力都有提高。《请帮我一下吧》,让学生们回想自己遇到的困难和得到的帮助,从而学习求助的方法,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

由此可见,“回望”过去,正是服务于当下问题的解决;解决当下的道德困惑,才能指导未来的人生之路。因而,教学时要循循善诱,帮助学生认真“回望”,细心总结,形成牢固的道德观念。

迎着改革的春风,小学《道德与法治》姗姗而来。手捧一本新的教材,头脑中便会刮过一阵风暴。这是多少专家学者凝聚心血的结晶,也是我们课改漫漫征途中驻足停留的一处驿站。我,也要努力成为其中的一员,且行且思,品味斟酌,共同创造富有生命力的、灵动的德育课堂。

猜你喜欢

一节课家人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托马斯的一节课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家人不支持直销怎么力?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