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钱学森笔记整理与研究

2017-05-16汪长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

浙江档案 2017年1期
关键词:钱学森手稿文稿

汪长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

历经三年时间的整理与研究,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钱学森手稿整理与研究(1955—2009)》(立项号:13ADJ004)完满结题。作为该项目子课题成果之一的《钱学森笔记整理与研究(1955—2009)》(下文称“笔记”或《笔记》)也顺利完成。笔者作为子课题负责人,根据课题整理与研究过程中积累的一点心得,对钱学森笔记整理与研究的基本情况做一简要介绍。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笔记

钱学森关于建筑科学的笔记

一、笔记的甄别与遴选

所谓手稿,《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是“亲手写的底稿”。按照这一定义,“手稿”至少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手稿具有“亲笔性”,须为作者亲笔书写,任何他人代写件、转述件、转录件等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手稿;其次,手稿具有“一次性”,或称唯一性,须为原始文献,任何复制件、电子件、仿真件等也都不属于手稿范畴。另外,相对于传统的词汇学定义而言,手稿还具有多样性,随着人们书写方式和书写载体的多样化,手稿的概念已不仅限于“手写”。编者认为,不论书写工具、方式、载体为何,只要是“作者亲笔留下的文字记录”,均应视为手稿。

就钱学森手稿而言,在文稿、批注、书信、笔记四类手稿形态中,书信与批注的定义与区别比较容易界定。书信,即写给他人(或组织、机构等)的信件,其基本要素一般包括明确的收件人、具有完整叙事体系的正文、写信人的签名和写信时间。完整的书信还包括信封及其上所书收信地址与邮政编码,以及邮票、邮戳等辅助信息。

除书信外,较难甄别的是批注、文稿和笔记。三者之间的遴选存在“概念交叉”与“边界模糊”现象:(1)载体重叠,如对同为具有原始文字信息的载体上留有钱学森笔记的文字进行类别界定,存在属于批注还是属于笔记的识别困难。(2)内容模糊,尤其是那些具有逻辑层次性的文字记录,即含有以数字标注的段落层次的内容,如何以及以何种标准界定为文稿或者笔记?(3)钱学森对自己文稿(含打印文稿和手稿)的二次注释,属文稿抑或批注?对此存在不同认识。

对此,各子课题组(主要是钱学森批注、钱学森文稿与钱学森笔记三个子课题组)之间,通过反复比对、多次研讨,最终制定出划分批注、文稿与笔记的基本标准:首先,从形式上界定。如有明确的题名和能够对文章体系结构及核心思想进行概括的文字信息,则为文稿;如无,一般视为笔记。其次,从内容上界定。如为只言片语式(不超过1页)的零散文字,则为笔记;如为层次明显的提纲式记载,主要观点与基本轮廓明晰,且经考证有明确的对应文章(多为已发表、已出版,或为其他文献收录的文章,查考依据包括《钱学森文集》《钱学森在中央党校的报告》《钱学森科技情报工作及相关学术文选》等出版物),则为文稿。再次,从载体上界定。如载体为有文字信息的文献,手稿内容为对该原始文本进行注释、引示、补充或说明的文字,则为批注;如二者之间没有对应关系,则为笔记。最后,从逻辑上界定。如为钱学森对其本人文稿进行基于内容的注释,则为批注;如为钱学森对其文稿初样进行校样,则为文稿;如为钱学森对其文稿进行引申性说明,与文稿内容本身关联度不大的,则认定为笔记。

基于上述原则,钱学森笔记子课题组反复比对、逐一甄别和仔细遴选,最终从全部手稿[1]中遴选出符合笔记特征的手稿近300份(其他手稿归入批注和文稿类),并按照手稿整理的体系标准和编研原则进行归类。

二、笔记的基本特征

众所周知,钱学森一生留下了卷帙浩繁、弥足珍贵的书信(目前已出版《钱学森书信》十卷本和《钱学森书信补编》五卷本)。鲜为人知的是,他还遗留了大量未经系统整理、尚不为世人所知的笔记。随着《笔记》的出版,其神秘面纱将一一被揭开,价值也将逐渐被世人所认识。与其他名人和一般的科技名人手稿不同,《笔记》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一)涉猎学科广泛,成为钱学森思想发展与生平活动的力证

钱学森既是中国近现代科技史上百年难得一遇的科学巨擘,也是一位纵横驰骋于众多科学领域的著名人文学者。尤其在晚年,钱学森通过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或出席会议,阅读各种报刊、著作及他人寄来的文字材料,以及对个人关心的学术、社会与其他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做了大量笔记。这些文字记录是钱学森科技人生尤其是晚年学习、生活、思想与活动的真实反映,扮演着钱学森“思想日记”和“活动纪要”的角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战略科学家广泛的学术兴趣、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深邃的学术思想。

(二)时间跨度漫长,涵盖钱学森归国后不同时间阶段

从已经整理出的全部钱学森笔记中可以发现,钱学森第一份有明确纪年信息的笔记是1958年年初他在中科院力学研究所对新来力学所大学生谈话的笔记,最后一份有明确纪年的手稿是1998年10月1日他关于发展“科技经济”的笔记。钱学森一生“活到老,学到老,前进到老”,阅读、写作、思考是他生活的常态。尤其在晚年,钱学森因年事已高,行走不便,基本足不出户,主要活动为在家看书读报。根据钱学森的生活规律(即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做笔记)和学术习惯(一般情况下,书信和文稿都署有时间,笔记和批注则没有,而进入高龄的钱学森撰写习惯则以做笔记和批注为主),可以说,在词汇学意义上(《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笔记的解释为“听课、参加会议或读书所做的记录”),他的每一天都与笔记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笔记的时间跨度涵盖从1955年回国到2009年去世的每一个阶段。

(三)学术分期明显,呈现钱学森不同时期的学术成长轨迹

钱学森近百载人生,历经旧中国、建国之初、改革开放等不同历史阶段。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和航天系统工程的开拓者,其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与其他手稿一样,钱学森笔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充分反映了钱学森回国后“开创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在当时十分艰难的条件下,研制出我国自己的导弹和卫星来,创造出国内外公认的奇迹”(1955—1982)以及“从科研一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就把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之中……提出了许多新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新的学科与领域,并发表了大量文章,出版了多部著作,产生了广泛学术影响”(1982—2009)两大科学创造高峰[2]。

(四)形态丰富多彩,利用者能够由此获得思想升华与精神陶冶

林林总总的钱学森笔记,在内容上,既有涉及学术交流、工作交往的正式记录,也有总结学习心得、研究体会的即兴手记,还有反映家庭生活、个人情趣的闲暇小记;既有鸿篇巨制、洋洋洒洒长达数页甚至十多页的详细记载,也有寥寥数语、言简意赅的提纲挈领式精炼概括。在形式上,充分反映了钱学森不同时期的书写习惯和特征,不同时期的手迹在字体大小、运笔特点、记载内容等方面均有差异,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但总体而言,这些笔记一字一句都经过深思熟虑,字迹俊秀、条理清晰、一气呵成,反映了钱学森作为一位大科学家手稿内容上的思想性和书写形式上的美观性,读来令人赏心悦目,让人获得精神的陶冶、思想的净化和境界的升华。在载体上,既有用于工作交往的正规公文用纸,也有过期日历、便签、便笺、已拆读信封、空白废纸(如废纸的背面)等废旧纸张。在书写工具上,既有字迹清晰隽永的水笔,也有笔迹素淡易逝的铅笔。可谓丰富多彩,读来意味无穷。

由此不难发现,作为钱学森手稿一部分的钱学森笔记种类如此之多、内容如此之丰、领域如此之广者,古今中外,当不多见。

三、笔记整理的技术规范

(一)体例编排

1.笔记共分第一、第二两卷,内容按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十一大学科门类编排,并依钱学森所列学科先后进行相应排序;第一卷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卷,第二卷为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文艺理论卷(部分涉及数学科学方面的笔记,按主要内容归属,归入其他学科)。经整理与统计,笔记共283份、429张(剔除没有实质性内容和利用价值的少数笔记),其中有明确时间记载和时间能够大致考证的笔记189份。

2.成书的《笔记》按“编辑说明——导读——目录——笔记——关键词索引——人名索引”顺序进行编排,其中笔记正文部分由“题名”“笔记(扫描图片)”“注释”三个部分组成。为突出重点、简明扼要,题名主要揭示笔记的核心“事件”信息,一般不出现“钱学森”“关于”“在……”“……年……月……日”等字样。

3.同一学科门类下各笔记依时间先后排序,同时兼顾笔记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对于没有明确时间或经考证缺乏明确信息支撑、难以进行时间推定的笔记,按钱学森图书馆馆藏档号(档号延编顺序同时是钱学森本人归档顺序)排序;经排比、考证,这一排序方式总体上基本体现了笔记形成的时间顺序。

(二)注释原则

1.为实现笔记内容与注释的有效呼应,便于读者使用,除因版面空间限制的少数笔记外,所有注释均采用页下注(当页脚注),注释与当页笔记有关词条一一对应,尽量不跨页。

2.对需注释的重点词条,本着“首次出现,首次注释”的原则,不重复注释,避免表述累赘、信息重复。

3.注释尽可能嵌入图片之中,保持图文一体化的视觉效果;对于图片中的无效(空白)部分,尤其是页头和页脚留白部分,尽量做技术性截除;对于影响笔记主体信息呈现的图片信息(如纸张背面的笔记因渗墨而造成文字信息叠加、档案编研人员归档时留下的标注信息等),尽可能进行技术处理。

4.注释对象以重要人物、关键术语、重大事件为主,简明扼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对于较长且重复频率较高的名词,一般采用简称,并在首次出现时予以说明,如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简称“507所”,注释中一律用“507所”指称。

5.学科分类的相对性。从注释内容看,有的笔记涉及的学科比较分散,内容比较繁多,有的甚至在一份笔记中出现与笔记题名无关的内容;有的笔记内容的学科归属不够清晰,模棱两可,既可归入A学科类,又可归入B学科类。对此,课题组坚持以笔记叙述主体为中心的原则进行学科分类。

(三)有关技术问题的说明

1.笔记中出现的简体字、异体字、繁体字,部分是钱学森的书写习惯造成的,部分是特定时代语境下的产物。尤其是笔记中出现比较频繁的简体字,主要受当时国家推行简化汉字(即第二批简化字,已废止;参见《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的影响,如“付研”——“副研”(副研究员)、“囗家”——“国家”、“佔”——“占”、“仃止”——“停止”、“付”(姓)——“傅”、“彐”——“雪”、“卩”——“部”,等等。

2.与笔记主体内容无关、只言片语或无实质性内容(如有的笔记内容仅为一个人名或一个题名,研究人员根据有限信息很难考证这些笔记形成的背景与钱学森当时的思想状况)、利用价值不大的笔记,为更好地体现笔记的思想性、学术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尽可能进行技术性消除或不予收录。

3.为更好地揭示笔记形成的背景,部分《笔记》以附件的形式收录了有关人员寄给钱学森的书信或文字材料、工作人员提供的有关资料(会议日程、有关人员简历)、秘书联系工作的便签等,以供读者了解、参考、利用。

4.为利于读者利用,课题组参照同类出版物的通行做法,在《笔记》最后附索引两套,分别为按笔记中直接出现的学科名词归类的“关键词索引”和按笔记中涉及的人物姓名归类的“人名索引”。两套索引均按汉语拼音首字母排序。

四、《笔记》的社会价值

(一)《笔记》是钱学森学术轨迹乃至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缩影

如前所述,钱学森笔记在学科分布上呈现如下特点:(1)分布全面,涵盖现代科学技术体系11大学科门类,并主要集中于系统科学、人体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之精神文明学/行政学、自然科学之信息技术等六大学科门类;(2)重点突出,呈现晚年钱学森的主要学术关注方向和学术兴趣的演变规律。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退出国防科研一线领导岗位为界,钱学森的主要学术兴趣逐渐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转向人文、社会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上来。其中人体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相关笔记占全部笔记的四分之三,是晚年钱学森重点关注的学科领域。《笔记》堪称钱学森作为一位战略科学家重要的思想遗存,是学习钱学森、宣传钱学森、研究钱学森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二)《笔记》蕴含着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是钱学森人生历程、科学成就和学术成长的重要承载

举凡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所列举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文化科学等11大学科门类及其“总纲”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笔记都有涉猎,内容包罗万象,具有极强的思想性和学术性,充分呈现了钱学森一生思想发展与学术成长的发展轨迹,体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纵横驰骋于众多学科领域的大家气魄和大师风采。

尤为重要的是,笔记是钱学森学术思想的精华所在和闪光之处,是他科学探索与思想追寻的点睛之笔。从钱学森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出版的学术著作中,不难发现他的很多学术思想,无论是(诸如)宏观层面的总体设计思想、社会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学术体制改革、产业革命理论,还是中观层面的中医现代化、园林城市、科技经济、生态保护,乃至微观层面的黄河治理、北京城区规划、沙漠地区农作物产量计算,等等,在笔记中都有清晰的记载和体现。可以说,与书信、批注、报告文稿等其他类型的手稿一样,笔记是钱学森学术思想的重要载体之一。

(三)《笔记》折射出钱学森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的精神风范,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

笔记是手稿的重要组成部分。手稿不同于科研论文,科研论文是研究成果的集中表现,是“浓缩的精华”,而手稿则通过演算、标示、修改等可见的文字与符号,直观反映作者创造性探索的动态过程。前者的读者对象主要是相关专业的科技专家和同行学者,其中部分内容因对推动和促进人类科学技术发展而被永久地载入科学技术史册;后者因能生动地表现一位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治学态度而为更广泛的读者(包括普通读者)所理解和关注,特别是对中青年科学家和在校青少年学生有极好的教育作用(郑哲敏:《钱学森手稿》前言)。例如,钱学森的很多笔记工工整整地写在用过的废旧纸张上,有时正反面都书写,背面字迹清晰可辨,既彰显了他一丝不苟、严谨笃学的学术品质,也体现了他不浪费一纸一墨、“变废为宝”的朴素情怀和节俭作风,还折射出他下笔有力、落笔有声的思想底蕴。言为心声,斯人已逝。今天,翻阅钱学森笔记仿佛是在与一位科学巨人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无声对话,能够真切感知到他身上科学精神、学术品质、人文情怀的多重散发。高山仰止,不由令人肃然起敬。

(四)《笔记》是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和学术财富,值得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术界和教育界不断开掘利用

“科技名人档案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折射、反映出某一历史阶段、某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发展、社会变迁与经济面貌,具有社会发展、文化变迁、科技文明意义上的史证价值。加强科技名人档案的开发利用,可以激活其中蕴含的丰富史学资源,以史鉴今,以史资治,以史辅政,更好地为当代社会发展服务。”[3]钱学森无疑是中国现当代科技史上一位不可多得、非普通科学家或科技工作者能够企及的科技名人。如果说已经出版的《钱学森手稿》[4]涵盖的是比较单一化的钱学森从事科学研究及参加教学与科研活动的文字记录,反映的是钱学森早期“创造性探索的动态过程”的话,那么,包括笔记在内的钱学森回国后手稿反映的则是他为新中国国防科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做贡献的历史见证,浓缩着他作为一位历经近现两代、学贯中西两学的杰出科学家功高德昭、堪为世范的鲜明镜像和锲而不舍、历久弥坚的精神追求。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钱学森手稿整理与研究(1955—2009)”(项目编号:13ADJ0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藏:《钱学森手稿》,案卷号:RW—钱学森—1816—2444。

[2]于景元:《钱学森科学历程中的三大创造高峰》,《科技日报》,2009年11月12日。

[3]汪长明:《知识管理:科技名人档案的认知、组织与揭示》,《档案与建设》,2016年第2期,第11—12页。

[4]郑哲敏:《前言》,《钱学森手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猜你喜欢

钱学森手稿文稿
文稿规范
钱学森
文稿规范
作家手稿
钱学森之答
作家手稿
本刊文稿中参考文献的要求
丢失的手稿
手稿
钱学森与探空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