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教育,如何从“特色发展”走向“全面育人”

2017-05-15|

教育家 2017年14期
关键词:特色发展园所骨干教师

文 | 王 静

民族教育,如何从“特色发展”走向“全面育人”

文 | 王 静

少数民族孩子的学前教育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民族教育如何开展、少数民族特色如何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基调、民族特色教育如何促进当今幼儿的全面成长……这是很多民族幼儿园面临的挑战。作为北京市第一所市立少数民族幼儿园,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回民幼儿园在梁文红园长的带领下,不仅从各民族文化出发,积极挖掘民族教育资源,为幼儿建立起日趋完善的自我认知体系,还将民族特色和民族团结教育融于日常教学,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扎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让其从小感受到多元文化的无穷魅力。从“特色发展”到“全面育人”,民族教育正从娃娃抓起,为少数民族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整合教育资源,共建民族娃娃的成长大环境

幼儿的原生家庭是其认知世界的第一步,与家庭教育相契合的学前教育以及周边成长环境对幼儿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幼儿园从创设民族性园所环境出发,结合家庭教育、社区资源,三位一体,全面营造适合幼儿成长的整体环境。

首先,园所积极创设儿童化、教育化、民族化、优美化的教育“硬”环境,凸显园所民族性的教育特点。走进幼儿园,整体色调以绿色为主,多功能厅、厨房、办公区域门窗全部采用圆包顶设计;楼道展架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师生共同创作的蜡染、水墨画、剪纸、泥塑等传统手工艺作品;墙壁上则张贴着幼儿的照片,他们天真烂漫,夺目的服饰、多样的色彩,令人赏心悦目;一幅56个民族是一家的中国地图操作区、56个民族娃娃欢聚天安门的欣赏区角以及标有各民族居住地的中国地图,引人驻足。班级环境创设上则更注重细节,主题墙成为幼儿与环境的互动空间,使幼儿在主动参与创设的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表达和理解、思考与探索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每个区域都备有图片、图书、音乐磁带、影像光盘、实物、操作材料等,必要时,活动室的门、窗、暖气罩、暖气管、灯管、吊扇等都会成为可利用的空间,以更好地丰富幼儿的感性认知经验。

其次,园所设立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以及家园互动平台,重视家长参与。家长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走进孩子们的课堂:一是通过自愿报名,与孩子一起听课,跟孩子一起做“小朋友”;二是家长来给孩子们上课,讲自己的故事或者擅长的知识,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最后,社区联动,让幼儿在园所、家庭之外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一方面,园所有计划地组织孩子到清真寺参观,让幼儿欣赏和感受富有民族风格的建筑;另一方面,配合东花市社区,带领师生共同参与“三月三”蟠桃宫庙会,开阔幼儿视野,提高幼儿交往等能力;同时,幼小衔接也是园所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园所定期组织大班幼儿到回民小学与一年级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校环境,体验小学生活。

以传统节日为依托,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形式。梁文红园长对民族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她认为:“传统节日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将民俗节日纳入园所日常教育,发挥教化作用,不仅可以使孩子们多层次、多角度了解各族的文化,还能够使其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因此,园所以园本课程为切入点,围绕春节、元宵节、三月三、开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幼儿园快乐的小朋友

例如,园所依据民族特点,组织开展“我是回族娃娃”“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等主题活动,举办自制清真菜肴、小吃展览,邀请幼儿家长为孩子介绍民族风俗习惯,带幼儿参观清真寺、欣赏民族歌舞等;引导幼儿利用我国传统的剪纸艺术形式表现少数民族服装,让娃娃们在丰富的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中,了解、喜爱、表现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风情。

再如,正月十五元宵节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最受幼儿喜爱的“娃娃庙会”。“娃娃庙会”集民俗表演、歌舞曲艺表演、趣味体育游戏、民俗工艺制作、清真小吃品尝、大拜年等内容为一体,每年都会设定不同的主题,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届。在“娃娃庙会”中,家长们带孩子看表演、猜灯谜、做工艺、玩游戏、品小吃,忙得不亦乐乎,共同分享节日的快乐。为了使孩子们现场领略到老艺术家们的风采,园所还请来了剪纸、泥塑、水墨等艺术家,现场为孩子们表演,受到了参加庙会的各级领导、来宾和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在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中,园所积极落实《纲要》精神,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加强与家庭、社区的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及周边环境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首先,引导家长明确家园合作开展节日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为家长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和引导,促使家园及时有效互动;其三,向家长展示有关传统节日的教育教学活动和亲子活动,使家长看到孩子在活动中的发展。在丰富的活动中,孩子们懂得了合作与分享,学会了表达和表现。如今,园所全体教师在梁文红园长的启发和带动下,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寓于主题活动、游戏活动、体育活动、生活活动之中,已成为幼儿园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追求,为园所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教育品牌。

结合民族民间游戏,全面开展体育锻炼

梁文红园长认为:“幼儿体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基础,也是首要条件。完善的幼儿体育课程会给孩子带去欢乐和享受,发挥出他们的创造力,使其拥有强健的体魄和活力。”幼儿园作为北京市第一批体育特色幼儿园,始终坚持“让锻炼成为习惯”的教学理念,将体育“七结合”:加强体育活动和促进全面发展相结合,发展幼儿基本动作与提高幼儿身体素质相结合,幼儿主动活动与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丰富的活动内容与日常的医务监督相结合,科学的作息制度与细致的生活护理相结合,安全教育与自我保护相结合,严格的卫生保健工作与科学的营养膳食相结合。

日常饮食管理 饮食是关系到幼儿身体素质的第一步。由于家长的忽视或纵容,很多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偏食、暴饮暴食,甚至用零食代替正餐,造成饮食无节制、营养不均衡。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肥胖幼儿比例逐年递增的重要原因。因此,园所十分重视幼儿膳食管理,在科学带量的控制下,坚持午餐“三菜一汤”,邀请家委会参与食谱的制定,每月至少推出一个创新菜品,由幼儿品尝后反馈给教师,既要体现季节性、民族性、丰富性的饮食特点,又要满足幼儿的营养需求。对于体重已经超标的特殊需要儿童,园所通过建立儿童健康跟踪档案,加强体育锻炼,科学调整超重儿童的饮食,实施有效的心理支持策略,减缓肥胖幼儿体重上升趋势。

体育锻炼成系统 园所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各班分时段户外活动,巧妙利用小区场地资源等方式确保幼儿两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和运动量。在学习《3~6岁发展指南》的基础上,增添了发展幼儿握力和悬垂能力的吊环、攀岩等,增强了上肢力量及提高动作协调的能力。同时,坚持不懈的晨练,把发展幼儿跑跳等各种体能动作融入晨练内容;每周一次的开放日根据体育活动目标设置垫上、跳箱、投掷、钻山洞、健身器械、球类、开汽车、跳竹竿、跳绳等多个体育活动区域,引发幼儿锻炼的兴趣;形式多样的亲子运动会不但使家长和孩子在参与活动中感受运动的快乐,还带动了家庭体育锻炼的开展;有目的的冬季锻炼既提高了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又达到了锻炼身体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目的。这种成系统、多样性的体育活动形式,有效地提升了幼儿的身体素质。

民族民间游戏 园所从幼儿视角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查阅书籍、网络资料、回忆儿时游戏、调查问卷等方式,广泛收集、合理筛选贴近幼儿生活的民族民间游戏;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动作发展水平科学改编游戏内容、情节、规则,古法新玩,使民族体育游戏更具教育价值和时代气息;研究民族体育活动游戏材料,体验操作,分层投放,让传统体育游戏满足各年龄、不同水平幼儿的发展需要。园所筛选出深受幼儿喜爱的游戏内容,如:舞龙、抛绣球、打木球、赛骆驼等,将体育教育和民族特色教育相结合起来,一举多得。

>>各民族小朋友欢聚在一起

以师资建设为基点,提升民族教育水平

近日,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司长毛力提・满苏尔表示:“综合施策提高民族教育水平,基点放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一直以来,梁文红园长始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开放的管理理念,坚持“人才兴园”方略,遵循“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的原则,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勇于探索、长于实践的干部教师团队。

园所立足教育实践需求和教师发展需要,通过“四给”带领不同阶段的教师共同成长,不断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

青年教师——给援助。“一帮一,配师傅”。以“四个一”入轨实践活动为载体,即撰写一篇教育笔记、观摩师傅一节教育活动及自己组织一节教育活动、师徒进行一次主题交流,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岗位需要,使其能够独立组织幼儿一日生活和开展教育活动。

成熟教师——给机会。发挥成熟教师的优势,开展“家长工作沙龙”“巧手园地”等互动活动,通过成熟教师介绍经验,包括与家长的沟通技巧以及对于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教育方法等,使其他教师得到分享和提高,也使成熟教师强化了自身的教育优势,总结经验及实践研究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园级骨干教师——给空间。积极创设学习、锻炼、交流、展示的机会,组织教师参加东城区童心杯区域活动评比及骨干教师教育教学现场交流等活动,做到每学期有教学展示,每学年有经验交流,充分挖掘教师内在潜能,提升教育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市、区级骨干教师——给任务。努力为骨干教师创设参加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提供机会,引导其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开展“骨干教师讲堂”“领域示范课”,园内带徒弟,园外手拉手,使骨干教师的反思实践及教科研能力得到提升,不断发挥辐射作用,增长教育智慧。

此外,从2008年开始,园所坚持利用寒暑假中一周的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前沿理论、课题研究、技能技巧、多媒体应用及实践能力等六个方面,采取集中与分组培训相结合,专家讲座、骨干讲堂、互动观摩相结合的形式,整体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如今,幼儿园已培养出1名市级骨干教师、2名区级骨干教师,多名园级骨干教师。有30余人次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市民族教育先进个人、区先进教育工作者、素质教育之星、师德先进工作者及区学前系统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幼儿园在过去三十五年的教育教学之路上,用爱丰盈孩子们的童真美梦,用心勾勒童年的缤纷色彩,用行动践行民族特色教育的初心。近年来,园所先后荣获“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以及“北京市市级示范园”等光荣称号,多次承担全国、市、区教育现场的观摩任务,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同行来参观学习。从“特色教育”到“全面育人”,幼儿园在民族教育之路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猜你喜欢

特色发展园所骨干教师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二)
守护健康,把大爱传递——全国少儿美术教育骨干教师抗疫版画作品选
利用园所周边资源开展园本活动的思与行
构建园所课程文化建设与课程游戏化的新思路
第九届全国硬笔书法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绍兴举行
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加快以内画为特色的衡水文化产业发展设想
学校特色发展视角下校长角色与素质探究
幼儿园园所文化之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