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区本化实施之路

2017-05-15|

教育家 2017年14期
关键词:东城东城区教育资源

文 | 王 静

“教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区本化实施之路

文 | 王 静

>>北京市东城区教委主任周玉玲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成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核心素养内涵的明晰化,既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确立了奋斗目标,也为今后的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行方向。要想使核心素养培育真正落地,需要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引和扶持,更需要各地和各校因地、因校制宜,围绕核心素养切实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如此方能更好地服务一地学子,造福一方百姓。

东城区是北京的核心区,在首都教育版图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近年来,东城区以创建国际化、现代化教育首善区作为重要目标,在推进教育改革、促进优质均衡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台,东城教育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并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凸显区域教育特色,树立首都教育新“标杆”呢?让我们共同走近东城教育,去寻找答案吧!

优化布局调整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与北京其他区相比,东城区的地域面积相对狭小,但却承载着非常重的教育任务。在规模难以扩大的现实条件下,就必须走内涵发展之路,其中,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更好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东城区实施了一系列改革策略,如学区制、学院制、集团化、盟贯带等,有效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东城区实施的一系列改革策略实现了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的目的,让东城区的老百姓享受到了满意的教育。”东城区教委主任周玉玲说。“学区制”打破学校资源壁垒,实现了“没有围墙的校园”;“盟贯带团”形成了新的教育治理体系,让百姓享受到“家门口的幸福”;“学院制”充分尊重学生的课程选择权,绘制符合东城教育特色的“课程新地图”。同时,通过一系列配套措施,东城实现了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义务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6.9%,初中就近入学比例达到93.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辅以学段衔接、学习方式变革、职业体验、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为重点的课程改革,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达到91.9%,有效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事实证明,学区制、学院制、集团化、盟贯带等措施是符合东城区域特色的,是符合老百姓对教育的期望的。

目前东城区有8个学区,共 37对深度联盟学校,涵盖联盟一体化联合培养、一定比例中小衔接对口直升、特色教育联盟、“十二年”贯通培养实验和研修部门支持初中校发展五种形式,通过统一管理、统排课表、共享师资、统一评价、教师统一编排,构造了一个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通道。九年一贯制旨在充分发挥学区内优质中、小学教育资源优势,打通学段,缓解家长的择校压力,保持学生培养的连贯性。全区目前共有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进一步推动了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惠及广大东城学生。优质教育资源带是以优质品牌学校为龙头,联合周边的2-3所普通学校实行一体化管理,目前共建立起7条优质教育资源带,学生根据就读学段在不同校区内流动学习,实施片内就近入学,使更多的百姓享受优质教育。

在盟、贯、带多校区相互集成的基础上,东城区形成了7种教育集团式管理模式,即:依托品牌名校的带动作用,依据共同的办学理念和章程组建学校发展共同体,在战略规划、日常管理、课程建设、教师发展、设施使用、学段衔接与联合育人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创、教师交流、跨校选课,进而实现携手发展、共同提高、辐射推广与合成再造。这一系列改革策略作为“教育治理体系”改革的主要举措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共享共建”的制度保障,是布局调整的创新,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融合、聚力、优化、提升的可能,确保了东城教育的均衡是优质的均衡。

在优化治理体系的同时,东城教育还着力发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内容资源升级,让已有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的内容更充实,让课程内容和课程形式更丰富而且可选择,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综合提升的体量里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让老百姓的教育获得感更加实在。

>>前门小学学生走进东城职工大学花艺课堂

>>东直门中学开放日活动——学生在上劳技课

围绕核心素养深入实施教育精品特色战略

实施教育精品特色战略是“十二五”时期东城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路径,在促进区域教育高位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十三五”时期,东城教育将进一步突显“精品”与“特色”,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

据周玉玲主任介绍,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尘埃落定”,东城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中“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题将更加充实,“提高质量”这一核心发展观有了更具体的教育内涵。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最终确定,各种“解读”“批评”“争鸣”也随之而来,作为教委主任,周玉玲主张学术上的讨论,更主张对核心素养进行基础教育的本地化解读,既要有符合区域特点的顶层设计,又要有承载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的治理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应该说,东城区的学区制、学院制、盟贯带等改革措施已经为构建21世纪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做好了准备。

“十三五”时期,东城教育将在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从精品课程、特色活动等方面入手进行学习内容的供给侧改革,从关注学生学习思维、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角度创新课程内容,从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提供可多元选择的课程菜单。转变观念,用“精品”“特色”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同时,从教委的层面设计八大“精品”“特色”工程,比如,已经启动的“体质健康提升工程”,从体制保障创新、健康理念、健康习惯、课程建设、社会性活动等角度,打造东城学生健康的“底色”,全面落实“健康生活”素养;启动“国粹传承工程”,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如通过京剧、书法、国画等艺术形式的区域化设计,让东城毕业的学生“写一笔好字”“会使用毛笔”“会欣赏中国艺术”等,打造符合核心素养要求的“人文底蕴”。

周主任认为,从“核心素养”的层级分析看,“全面”和“个性化”不是一组矛盾。“全面”是指“全人教育”“全人素养”,是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动态过程,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特色育人观”,所以,“全面”即“特色”。“个性化”是指学生与生俱来的“特性和特质”,在“核心素养”的层级里恰恰是素养形成与表现的“基础”,是共性的全面。“全面”与“个性化”都是从“人”的角度而不是“学科本位”的角度体现出的内涵基础,是指导教育改革的理论依据。

“能够如实地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本身就是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所以,在充分尊重学生先天‘素质’的基础上,打开学生视野、培养心怀天下的情怀,激发学生本来就具有的‘原动力’,就是‘全面’,这恰恰就是建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东城‘教育+’战略。”周主任说。

守望传统,面向未来为教育插上智慧的羽翼

赋予学生厚实的中华文化基础

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根与魂,传承文化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文积淀、国家认同等也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由东城区教委和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已经举办了近150讲,广受好评,而即将启动的“国粹传承工程”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进校园方面必将起到薪火传承的作用。那么,东城区具体是如何赋予学生优秀的“文化基础”的呢?

周玉玲主任强调,培养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关键在教师,核心是课程。目前,东城区落实核心素养采取“基础教育在学校,个性特长在学院”的“双学籍”管理模式。学校自身文化建设带动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东城各学校的文化特色异彩纷呈,政府做好保障工作就行。同时,通过“学院制”建设搭建平台,立足于东城区的格局,积极整合各级各类优质资源,不断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终身发展需求,创建区域学生学习的大学院,为核心区学生创设一个无边界的学习空间。“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就是在学院的平台上开展的。青少年学院还将紧紧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教育综合改革,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框架,通过学生身心成长的大数据分析,为各学段学生勾勒自主选择的道路,促进学生主动、精彩的发展。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化基础”正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通过进一步统筹、汇聚、盘活各级各类优质传统文化资源,通过课程融合提升、促进原有存量调整和结构优化,绘制适合不同类型学生成长发展的课程蓝图。启动“文化 传承 2030”工程是这个课程生态的起点。通过京剧、书法、国画、诵读等传统文化载体,整合社会文化资源,形成多元、开放、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探索打造东城学生“文化基础”的兴趣课程,让学生活跃起来,喜欢起来,愉悦地学习,快乐地收获。这就需要形成动态、开放、多元的课程资源集群,构建传统文化课程生态。

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东城区又加入了“地域性”原则,以体现东城教育和东城文化特征。目前,东城区青少年学院已经成立了文艺、科技、体质健康、国际教育和社会实践五个专业学院,还有媒介素养学院、法治教育学院等几个学院在筹划中,八大学区分院和青少年学院总院都已经在有效运转,初步形成了“1+n+8+x”组织框架,这是“学院制”实施的治理体系建设,也是东城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体系保障。在这一体系下,青少年学院从“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目标素养角度,组织引进和开发丰富的学院课程,与学校课程一起构成了“核心素养”的实施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核心素养意义上的“可选择”课程菜单。目前,基于学生个性成长和学段差异特点,已形成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学院日”课程近千门,搭建了学生选课平台,初步形成了“学院日”课程资源群。同时,青少年学院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社会资源单位合作,引进种类丰富的特色项目,逐步探索特色项目驱动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打造符合“四有”要求的“好教师”奠定了“教育+”基础,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拓展了平台。

>>“相亲相爱一家人,凝心聚力启新篇”,灯市口小学优质教育资源带开学典礼现场

>>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衫

提升师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创新能力

“我们的教育既离不开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也离不开现代的文化融合和科技创新,更离不开对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素养的思考。传统与现代可以说是教育腾飞之‘两翼’,缺一不可。”周玉玲主任强调。当前,中国教育正在阔步迈向4.0时代,信息技术使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也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必备的素养。针对这一时代要求,东城教育积极应对,着力打造“互联网+教育”的新格局。

教育4.0时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时代。东城区一直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不仅加大投入进行硬件改造,更加强基于“互联网+教育”的课程教研,积极探索“慕课”“翻转课堂”等创新形式,创设网络课堂。更为重要的是,东城区积极探索互联网思维以及互联网带来的整合思维为教育服务,融合教育资源为课程所用,为课堂所用,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培养互联网时代的心智教育模型。“信息化建设工程”就是东城区所着力打造的八大精品特色工程之一。应用“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和互联网思维,以统筹设计、标准引领、深度融合、数据共享为原则,统筹规划及协调区域教育数据建设,汇聚各类数据,建立区域教育综合治理大数据决策系统。

实施信息化重点项目。依托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3D打印等新技术,全力推进全区教育精品特色建设。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智慧教育、管理创新、标准化建设、信息安全建设、信息人才培养等六大信息化重点工程,全面实现“天上”有云平台,“地上”有无线全覆盖,中间各项工作实现大数据应用的目标。建立数据中心、云端学习平台;构建青少年学院学习综合管理平台,实施智慧学校建设;建立区教委、学区、学校三层教育综合治理管理平台;编制区域数据标准、共享标准、网络安全运行及管理规范;建立区、校两级信息安全与管理体系,确保教育信息化协调稳步发展;着力打造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及教师专项信息化技能,全面提升其信息化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此基础上,东城教育并未满足于“互联网+教育”的格局,而是积极探索更符合教育“核心”的“教育+互联网”格局,甚至是“教育+”的更大格局。“互联网+”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在这里,“互联网”是作为各个传统行业的“工具”出现的,互联网是技术手段,是途径,是平台。而从“教育+”的生态思考教育的本质,整合丰富多元的教育资源为我所用,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教育教学模式,才是从教育者角度思考的改革出发点。

教育4.0时代的到来,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的教育时代的到来,是关注学生可持续“心智发展”时代的到来。周玉玲主任提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团队中,心理学的研究者占了大多数,而不是教育专家,这其实是一个信号。未来教育改革中关于学生“心智发展”的内容将会在整个改革策略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可以大胆地提出立足“教育本体”的“教育+”,比如“教育+脑科学”“教育+心理学”等专业研究领域,上面提到的“互联网+教育”也就可以从一个教育人的角度转换成“教育+互联网”。周主任坚信,只要是立足于“教育”的本体,一切有利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一切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资源都可以整合生发。“教育+”更能体现出源于教育“原动力”的跨界融合、创新驱动、尊重人性、开放共享、连接一切、本质自立等特点。概括地讲,“教育+”立足教育本质,以国际化视野和现代信息技术等为资源整合途径,从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视野下的教育生态,从关注学习者、教育者的“原动力”入手,以全流程“创新”促进混合式学习的“绿色”发展,以全要素课程资源的“协调”打造“开放”的学习场,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学科“核心素养”和“核心价值观”教育,从而实现“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

猜你喜欢

东城东城区教育资源
东城区政协“工会界别委员工作室”正式启用
掀起热潮 学深悟透 奋勇争先 东城区总工会举办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讲座
和谐发展 创达未来
——东市莞东城实验中学
东城贸易发展有限公司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券游东城
大庆市东城区污水处理厂恶臭气体分析与治理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水是用不完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