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析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2017-05-15陈晓燕

教育界·中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陈晓燕

【摘要】 理论进行指导,联系实际情况,从课本的学习转到生活的学习,是物理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需要,目的就是使学生收获较大程度的学习实践,为所有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教学融入学生们的生活当中去,注重学生们的现实生活。怎么样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提升高中物理教学成效也成了教学的重点问题所在。我们应发现生活中与物理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他们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知识的技能。

一、创设生活情境,消除心理痼疾

在以前的讲堂中,课堂教学强调以课本纲要为纲,以讲义为本,课堂教的内容及过程基本以课本规定的东西和顺序为主,学生们比较被动,教师不需要或者较少创设与课本不同的教学情境,这样导致的结果是课堂的吸引力不够,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课堂效果不是很理想。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必须把学生带入课堂,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所以,把枯燥的课堂变生动是提高课堂效率最有效的途径。那么,如何把课堂变生动有趣?我们应创设生活情境,把对问题的研究作为课堂主要的教学,消除同学们心理痼疾,从本质上把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以苏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为例,在讲授时,可以让学生来做一做有趣的拉纸条游戏。在桌子边缘放一个修正液,并在修正液下面压一个长纸条,要求将纸条拉出的同时修正液不倒且不掉落。这是一个非常典型也非常简单的小游戏,但蕴含着物理知识:惯性原理。抽动纸条的过程如果非常迅速,那么成功率将会高些。这样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有亲自动手的机会,通过亲自去操作,能使学生们消除心理痼疾,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而且实验用品都来自生活当中,学生们经常接触,很容易找到,这样也消除了学生们对学习物理知识的恐惧感,不再觉得物理遥不可及。

再比如,在讲选修3-3第八章《气体》的时候,可以用现在小孩子经常玩的一个小玩具:撒尿娃娃。由于给娃娃灌水的过程稍微有些长,故这一步教师可以课前先做好,并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后研究娃娃的灌水问题以及灌水原理。课前教师准备:一杯热水,一杯冷水。让一学生上讲台,按压喷水口,将娃娃浸入热水当中,稳定一段时间后,将娃娃从热水中拿出,移去喷水口的手指,便立即可看到水从喷水口喷出,像小孩子撒尿一样,故名撒尿娃娃。此玩具虽然是小孩子玩的,但它利用了物理里边的热胀冷缩原理,从灌水到最终游戏成功,经历了等压灌水、等容升压、等温膨胀三个过程,正好是气体实验定律的三种情况。以这样的一个有趣的玩具实验引入本节课内容,既增添了新鲜感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有意识地从同学们了解的生活着手,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同学们自己体会情境中的物理知识,也有利于使学生们体会到生活中的物理原理是随处可见的,从而培养学生们观察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经验。

因此,老师们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利用生活中简单易见的东西来给同学们设计实验,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物理源自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使他们消除心理痼疾,不再觉得学习物理很难,而是愿意去主动学习物理知识。

二、盘点生活经验,构建知识体系

物理源自生活,也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的最后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利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只有让学生们把那些物理知识利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根据生活经验,构建出知识体系,学生们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许多生活中物理知识的体会,再对物理知识进行学习就是对生活中的有关物理现象的总结和升华。

例如,苏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四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这一节课的学习时,由于初中阶段已经知道串并联的电压电流以及电阻的关系,很多教师在这个知识点上一般都是一带而过。其实初中阶段只是告诉其结论,但事实上对其原理以及运用讲解得还不够。故老师可以先结合教室里的灯管与学校其他教室的灯管等等,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使学生们对串联、并联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接着加深学习电学的相关理论。既而,老师可以利用简单的实验装置,如一些小灯泡和电线让学生们明白串联、并联电路的工作原理,并对道路两旁路灯的工作原理或某些店铺装饰用的七彩灯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在电学知识学完之后,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制简易的串联、并联电路,加强对电学的理解。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不仅对物理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可以将这一理论运用于生活实际,在提高学生们学习成绩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盘点生活经验,构建知识体系,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通过盘点生活中的一些小经验或者小实验,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印象,还可以构建出知识体系,把所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现象,让学生们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中将书本的知识牢牢掌握,与实践能力相互结合。

三、结合生活现象,创新实验设计

许多生活现象中都包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教师们要能够很好地结合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进行创新,设计出相关的实验,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还能使学生们更好地去掌握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相关知识。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物理必修I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一课,在上课时老师可以做一個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用手提一本书,然后问学生们为什么这本书可以用手提起来。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初步的感受一下静摩擦力在生活中时刻都存在,是一个常见的生活现象,如果没有静摩擦力,我们将无法拿起东西来,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摩擦力。然后为了更深一步地研究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可以让学生们来亲自动手做一个实验:把两个体积大小一模一样的啤酒瓶盛满水放在讲台上,然后找两个学生上来,一个直接用手去提装满水的啤酒瓶,而要求另一个学生先把手在装满洗洁精的溶液中洗一下再去提啤酒瓶,两位学生一起去提啤酒瓶,让班里的其他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位学生提啤酒瓶的情况。实验可以看出第一个学生很容易地就提起了啤酒瓶,而另一个手上沾满洗洁精溶液的学生则怎么也提不起啤酒瓶,此时提问学生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接下来再邀请一位学生上讲台表演提装满墨水汁并在瓶盖上插有吸管的大瓶可乐瓶,要求吸管中的墨水汁不能上升,结果怎么样也做不到,实验失败了,然后再提问学生们这是为什么。通过这两个实验可以导出摩擦力产生的两个要素,第一个是粗糙的表面;第二个就是挤压产生变形,只有符合了这两个要素才能产生摩擦力。最后,老师进行总结,第一个实验手上沾满洗洁精的同学是因为使表面不再粗糙,变光滑了所以产生不了摩擦力,提不起啤酒瓶;第二个实验是因为不许墨水汁液面上升,没办法产生挤压所以也不能产生摩擦力提起可乐瓶。这样结合生活中的许多小现象来创新设计出实验,可以更贴切地使同学们了解相关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在课后进行一个比赛游戏:运乒乓球。具体操作是:拿来两个玻璃容器、两双筷子、几十个乒乓球,先将所有乒乓球放入其中一个容器中,将另一个空的容器放到离它20cm左右的地方。实验要求:请上两位学生,用筷子将乒乓球从一个容器夹到另一个容器中,时长一分钟,看谁夹的球最多。以此让学生分析一下更加复杂一点的受力情况以及摩擦力的情况。

由此可见,把生活中的现象创新设计成实验对学生们进行教学是十分贴切的,能使学生们产生兴趣。自己动手去感受实验,深入了解知识,可以让记忆更加深刻。

总之,物理源自生活,那么教师们就要紧密结合同学们的实际生活情况,创设生活情境、盘点生活经验、结合生活现象,从学生们积累的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为着手点,来使物理教学课堂生活化。

猜你喜欢

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高中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研究
高中物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