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步法”成就高效课堂

2017-05-15李强

教育界·中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五步法规律学生

李强

【摘要】“自然递进五步导学法”突出强调“尊重”和“信任”,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充分证明教学即“人学”,也就是说教学必须从学生出发,以生为本。无论是教学还是教育,一旦离开了对学生的认知与研究,就搞不好教育,就无法称得上教育。

【关键词】 五步法尊重;学生;规律

学习是学生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必须把学习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这不是创新,这是事归原主。

去年盛夏,本人从重点高中“下放”到初中做校长,可以说喜忧参半。喜的是终于有机会将本人的“先进思想与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课堂效益,可以一展身手;忧的是初中是教改洼地,积重难返,是块硬骨头。不出所料,来校一月有余,未领到一个红蛋(当地习俗,生孩子发红蛋),倒是代表学校看望了许多生病的教师,有的还是癌症,有的英年早逝。在痛苦挣扎一周后,决定推行课堂改革。就这样,将我在高中一直践行的“自然递进五步导学法”,有机优化到初中。推行近一年时间,效果比较令人满意,尤其是中考成绩,无论是大盘还是尖子生,均创历史新高。接下来,本人将“五步法”解读一下,望大家批评指正。

先说“五步导学法”,五步是“导、学、议、讲、练”,其中时间分配是这样的:“导”控制在5分钟以内,“学”不少于10分钟,“议”不超过10分钟,当然“学、议”可以合并,但不得少于20分钟,“讲”不超过10分钟,“练”不少于10分钟,“讲、练”可以合并,但不要超过20分钟。

具体来说,“导”要简洁明快,不要绕弯子兜圈子。在“导”中要包括师生互定学习目标,准确恰当的目标就意味着这节课成功了一半。制订学习目标应遵循“三不”原则。

第一,不能偏离学科特性和文体特点。比如教阿累的《一面》,有的老师把目标定为“让学生通过外貌描写来感受鲁迅思想觉悟高和性格倔强的特点,据此令悟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这是政治课或心理学课的目标,不是语文课的。语文课的目标,应该放在语言文字上,然而许多老师把方向搞偏了。又如教议论文,应该让学生明白作者如何利用议论文三要素来建章立篇,文章如何用恰切论据来有力论证中心论点,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让学生知道什么政治思想和政治路线上,这是典型思维脱轨。

第二,不能过分拔高或随意贬低。比如教朱自清的《背影》,硬要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现父亲伟大的句子,然后再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联系起来。又如教物理数学,其实让学生懂得原理定理,然后会运用就行了。但是我們有些老师牵强附会,想尽一切办法将教学与三维目标联系起来,让人哭笑不得。这就是拔高,这就是脱离实际。三维目标是老师在每堂课都应该想到的,但不一定都要拿出来或面面俱到。随意贬低主要表现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点无面,有面无体。

第三,不要过分抽象。比如说教《烛之武退秦师》,有些教师将目标定为“通过本文学习,感受传记文学的博大精深”。这样的目标太空洞。学生学习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就能感受到某一类文学体例的博大精深?这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吗?目标只有具体明确了,才具有可操作性。每节课有每节课目标,每篇课文有每篇课文的目标,每一单元应该有每单元目标。目标各有不同但必须明确具体,必须密切联系有机统一。

再说“学”。“学”前要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么学,也要明确自学时间及自学要求,否则就是放羊。比如让学生预习《烛之武退秦师》,要明确学习要求。

一是明确自学重难点及自学时间。自学时间一般不少于10分钟。在有限时间内,如何让学生学更多东西,是我们教师应该考虑的。一般来说,每篇课文用一到两个问题一串,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从《烛之武退秦师》里出现的人物中,选出一个你最欣赏的人物,再用文本中的话加以说明欣赏的理由。”这篇文章只要抓住这一问题,其他问题也就不是什么事儿了。那么这一两个问题就是自学的重难点,也是这篇文章的“根”。

二是将后面要讨论交流内容前置。前置目的其实是给予学生自学方向,因为有什么样的检测,就有什么样的自学。一般来说,要检测的内容越明确具体,自学的效果越好。自学后小组讨论交流各自欣赏的人物并从文本中找出佐证材料。然后再以小组为单位,选出小组最欣赏的人物,在全班交流展示。一般情况,理科性质的学科,自学后尽可能不再提问一些概念定义性质的问题,应该是完成模仿例题而命制的习题。把习题做会弄懂了,那么定义概念也就小菜一碟了。千万不要小看习题的重要性,如果学生能将习题真正做对做会,那么类似的问题就不在话下。这就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知识的迁移应用。

“学”后可能有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此时就需要大家来讨论,进入“议”的阶段。无论是“学”还是“议”,老师要精心设计好所学内容和要讨论的问题,尤其是刚开始推行“五步法”的时候。学生在讨论环节,要坚持“三性”原则。

第一,必要性。学生遇到问题,不是全部需要讨论的,有些问题必须要进行讨论,否则无法解决,这就是必要性。经过讨论,进行思维碰撞,用智慧启迪智慧,用问题解决问题,用合作成就和谐。

第二,灵活性。讨论要控制时间,最长不要超过10分钟,越是年龄小的学生越是要缩短讨论时间。讨论次数也要控制,不能泛滥。要从课堂实际出发,整散结合,化整为零,集零为整。学习要以独立自主为要,不可一遇到困难就想讨论,否则,就会养成讨论依赖综合征。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此时,先要独立思考,思考到一定程度后,再进行讨论。

第三,合作性。讨论的组织形式就是合作小组。合作是关键,分组原则是“异质同组、同质结对、组间平衡、组内帮扶、异质同进”。小组是作为“独立学习组织”而存在,类似于“小班化”。合作学习,兵教兵、兵练兵、兵正兵,全员参与,气氛浓厚,人人踊跃。“异质同组”讨论交流好处多,优秀生通过组内讲解可以加深理解与记忆;学困生面对教师,他们胆怯不敢问,但在学生面前,他们敢于质疑,通过听讲思考交流,完全可以将基础打牢,最终达到“异质同进”,共同提高之目的。

所谓“讲”,主要是指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一个结论后,老师不要急于下定论,而要让学生先回答或先板演,当所有学生都不会时再点拨一下,而且不能就题讲题,要由个别到一般,得出规律,使学生融会贯通、触類旁通。

教师之“讲”要遵循“三讲三不讲”原则。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问题,讲学生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学生自己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教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

这里所说的“讲”,是针对教师而言的。在学生讨论交流后仍然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教师该“上场”了,但不能立即马上“滔滔不绝”地讲,而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似的点拨,主要内容还是学生“讲”出来的。教师要坚守一个原则——“学生能讲的会讲的教师坚决不讲”。此刻,最好不用某一两个学生来代替教师上新的“一言堂”的课。一般来说,在讲课方面,教师强于学生,既然如此,在全班学生面前讲课主要还是由教师来完成,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提问学生来回答问题。

那么,学生要不要讲该不该讲?回答当然是肯定的,学生该讲的一定要讲,不仅要讲,还要讲透。学生的“讲”应该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交流的时候。根据“谁讲谁受益”的理论,同一时间内,让更多学生“讲”,让更多学生受益。

当堂“练”习是课堂的点睛之笔。这一笔不点,课堂就不完美。它是对前四个环节的检测与反馈,但往往被忽视。有经验的教师都会留足时间让学生紧张地练习。训练的题目要紧贴本节课内容,稍作拓展,坚决反对题海战术。还要注意题目的层次性,最好有必做题与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每个学生都应该独立做,绝对不许抄袭。老师不要当场批改作业,一批改就影响其他同学,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相同时间静心做练习。批改的任务放到课外,如有错误,要让学生当天就订正。

以上是对“五步法”的解读,接下来解读一下“自然递进”。

所谓“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做作,不拘束,不呆板,不勉强;一是事物按其内部的规律发展变化,不受外界干预。具体到“五步教学法”,就是说这“五步”要灵活多变,不可死搬教条,生搬硬套。根据不同学科不同课型,要灵活运用这“五步”,有时可能是“四步”抑或“三步”,根据需要而定,包括先后顺序也都可以调整。但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必须要符合“规律”,无论怎么调整改变,都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认知习惯。学生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违背它,其效必差。

再说“递进”,就是按一定顺序推进,由浅入深,程度依次加深逐步前进的。就学习而言,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学习的成果是自然而然的逐层深入的结果。

“自然递进五步导学法”突出强调“尊重”和“信任”。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尊重学生,以人为本,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充分证明教育即“人学”,也就是说教育必须首先从学生出发,以生为本,以学为本,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一旦离开了对学生的关注,就有可能以失败告终。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下,我们缺乏对学生足够的尊重研究,过多地研究教材教法等,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忘记了成人和孩子的差异,而让教育失却了“人性”,让教学失却了“情感”。我们有太多对学生的强制、要求、替代、包办,而缺少对学生的信任、放手、激励、点燃。教育要回到“人本”“学本”“生本”上来,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成长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发展发生在学生身上。我们必须清楚,无论你的愿望有多么的美好,无论你有多大的能耐,谁都不可能替代、代替学生的生活和成长。

猜你喜欢

五步法规律学生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学生写话
谈谈师范生排演课本剧的“五步法”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