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体融合,再铸“摇篮”的辉煌

2017-05-15胡梅生

教育界·中旬 2017年3期

胡梅生

【摘要】江苏省镇江市八叉巷小学先后向国家队输送了10名队员,向省级体工队、体校输送53名优秀乒乓苗子。秦志戬、邬娜、范瑛3位乒乓球世界冠军也出于这所小学。八叉巷小学于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性体育俱乐部”。近年来,学校把“输送人才”作为工作重心,围绕“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创收造血”三大任务,以完成“基建、整合、造血、引凤”四大工程为抓手,为实现“培养一个奥运乒乓冠军”的新夢想,为再铸“摇篮”新辉煌而奋斗。

【关键词】教体融合;乒乓冠军摇篮

2000年挂牌成立至今的“镇江市八叉巷青少年乒乓俱乐部”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性体育俱乐部”。俱乐部挂靠于有近60年校园乒乓发展史,被前国际乒联主席、原国家体委副主任徐寅生赞誉为“中国乒坛的希望”的镇江市八叉巷小学。该校向国家队输送了10名队员,向省级体工队、体校输送53名优秀乒乓苗子。秦志戬、邬娜、范瑛3位乒乓球世界冠军也出于这所小学。该校先后获得“全国乒乓球后备人才基地”“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原中国乒乓队女队主教练张燮林称赞八小为“启蒙园地”,这既肯定了八小的乒乓球工作,同时洋溢着对八小乒乓运动的殷切希望。近年来,我们把“输送人才”作为工作重心,围绕“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创收造血”三大任务,以完成“基建、整合、造血、引凤”四大工程为抓手,为实现“培养一个奥运乒乓冠军”的新梦想,为再铸“摇篮”新辉煌而奋斗。

一、孜孜追求,成就“乒乓”梦

俱乐部被体育总局局长助理晓敏赞誉为“体教结合的典范”。俱乐部优越的场馆条件、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灵活的经营政策等体育资源与八小优秀的办学声誉、悠久的乒乓历史等教育资源相结合,优势互补,顺应了“家长选择多元化,学生成材多渠道”的新常态。我们通过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建立了八小、俱乐部、市乒校三位一体的命运发展共同体,走出了一条从结合到融合的教体发展之路。

1. 解决“进出”问题。在严控择校生的大背景下,我们争取到了在全市范围内招收乒乓幼苗的政策,这解决了俱乐部招生“进口”问题,拓展了选材面。镇江人小升初的第一选择是“镇江第一外国语学校”,我们争取到了优秀乒乓队员小学毕业后到该校继续学习训练的升学政策。这切实解决了家长担心的“出口”问题,有效调动了家长、学生投入乒乓球训练的积极性。

2. 实施工作室制。围绕输送人才这个主题,我们内设了竺志峰等3个乒乓工作室。在俱乐部的统一管理下,各工作室发挥各自所长,相互竞争,相互补充。

3. 筑巢引凤。出乒乓人才的关键是培养乒乓人才的人。我们聘请了世界冠军邬娜和秦志戬的启蒙教练吴福林、张国祥负责训练竞赛管理。对于引进人员给职给权,制定工作目标,明确奖励办法,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

二、以球育人,彰显“乒乓”魂

我们着力推进“强基础,出人才,成文化”三维目标的实现,着力培养“乒乓一流,文化一流”的乒乓人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体育人才培养之路。

(一)思想道德方面

1. 着眼全面发展

设立双班主任制,创新“班即是队,队即是班”的管理模式,将文化老师的乒乓工作、乒训教练的文化辅导工作共同纳入绩效考核之中,保证学生训练学习两不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弘扬乒乓文化

深厚的乒乓底蕴,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座座金灿灿的奖杯,一块块亮闪闪的奖牌,更是“乒乓精神”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积极有益的深远影响。我们紧紧围绕特色教育,在社会参与、学生讨论中产生了“团结合作、勇于创新、拼搏进取、为国争光”十六字乒乓精神,创作了校歌《乒乓精神之歌》,编撰了《在冠军的摇篮里成长》《成长的足迹》《银球魅力》校本教材,开展了“希望杯”乒乓奖章设计、“冠军之梦”小报评比、争戴乒乓奖章等“乒乓主题”教育活动。在校园里,乒乓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演绎了一出“小球启迪人生”的现代剧。

(二)专业技术方面

1. 做大“金字塔底盘”。每年我们在全市幼儿园大班中,招收100名左右幼儿组成“暑期培训班”,考核选拔40名左右的乒乓苗子,进入一年级继续接受乒乓启蒙训练。

2. 建立补充淘汰机制

优胜劣汰是运动员成长中的必然规律。我们成立了选拔考核小组,建立了定期考核淘汰制度,完善了补充淘汰机制。

每年6月,选拔考核小组对接受了专业训练一年的乒乓苗子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进行首次调整。每年5~7月,选拔考核小组对所有三年级以上队员进行考核,经家长同意再次调整校队队员。每年暑期,对所有乒乓苗子进行考核,将专业潜能不大的队员调整出以专业发展为主的乒乓队,转入以健身为目的的乒乓兴趣班。同时吸收本校其他班级、本市其他学校优秀乒乓苗子进入“乒乓班”。

(三)文化学习方面

没有智能素质,就不会有持续上升的运动技能水平,没有体能素质,也不能适应紧张艰巨的学习生活。作为一所依托普通小学的俱乐部必须着力提高队员的整体素质,只有确保了学习、训练两不误,才能使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1. 集中编班。为便于管理,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将择优录取的乒乓苗子编入同一班级学习。学校安排富有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的教育教学业务骨干担任班主任和教学工作。

2. 合理安排。“乒乓班”主课教学全部集中在上午,保证下午两节课后的训练时间。

3. 实施奖励。制定了乒乓队员在各级各类评先评优中的倾斜政策,调动了家长和学生参训积极性。

三、普及乒乓,共筑乒乓发展路

镇江为首批全国乒乓城,在镇江,乒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抓好专业训练的同时,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积极普及乒乓运动,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

1. 校内普及。(1)坚持乒乓月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每年全校性的“乒乓月”中特别设置了原地垫球、花样垫球、托球竞走、乒乓球赛等各种形式的乒乓竞赛活动。丰富多彩的乒乓月活动,激发了学生对乒乓的热爱。(2)举行校园联赛。坚持每年举办由班级、教工、亲子(师生)三大赛事组成的八叉巷小学乒乓球联赛。其中亲子乒乓球赛有效调动了家长的积极性。(3)开设乒乓课程。全校各班每周开设一节乒乓课。编写了《乒乓课程读本》,按年段拟定了“人人会打乒乓球”的考核标准及认定办法,将乒乓纳入结合体艺“2+1”考核认定工作中。

2. 社会开放。要办好依托于小学的俱乐部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1)场馆对外开放。每天课余时间,各工作室积极组织校内外的乒乓爱好者开展乒乓活动,切磋球技,交流心得,畅谈发展之路。(2)人力资源对外开放。俱乐部利用本身人力优势,积极帮助京口区委组织部等单位组建乒乓球队参加各行业的乒乓球比赛。(3)服务对外开放。俱乐部利用本身具备的乒乓专业优势,通过承办省小学生乒乓球赛、京口区体育教师乒乓知识培养班等活动,积极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双丰收。

3. 开放交流。俱乐部组队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孩子切磋球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4师68团建立了共建关系。通过开放活动,交流了球技,展示了风采,提升了俱乐部的知名度美誉度。

站在近60年光辉的起点上,展望未来,我们坚信“培养一个奥运乒乓冠军”绝不是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