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成长,语文教学的必然担当

2017-05-15张玉武

教育界·中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智力生命语文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智力的重构》一书中指出,智力是“在一种文化环境中个体处理信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可以被文化环境激活以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它是由八种智力组成的:逻辑——数理智力、交往——交流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自知——自省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然观察智力,由此可见,它不是由传统意义上单一的逻辑——数理智力组成,而是一个多维智力组谱。

一位哲人说过:“人是生物,生命便是第一要义。”人的智力多样性也告诉我们,要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个个体都发展,教育不能以单一的知识为本,而要以“人的生命为本”。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当下的工具教育要向生命本体教育转变。但现实情况如何呢?

先看目前教育之现状:在这文明、民主、多元的社会,教育成了工业流水线上的生产,活泼开朗的学生,几年学习之后就成为横竖成行的“俄罗斯方块”,嘴上说的是素质教育,实际做的是应试教育,学生在题山题海中饱受煎熬,在大小辅导机构之间奔波,身心疲惫,苦不堪言。

再看一些教师对“语文”的偏颇理解。有人认为,语文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也有人认为语文是以语言为核心的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及相应文化在内的言语学科体系;还有人认为语文是一个语言和语言学习的生成、掌握、运用的教学活动和过程。这些视角大多是关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对学习语言主体学生关注不够,凸显了语文教学对生命成长教育的缺失。

吕叔湘先生很早就痛批过这一现象:“语言说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可是打开任何一本讲语言的书来看,都只看见工具,人们没有了。”因此语文教学要有“育人”的立场,要让语文特有的精神文化成为生命成长中的钙元素,要让语文教学有语文意义上的形象和标准。既然生命是至高无上的,那么生命成长当是语文教学的必然担当。

语文课堂教学如何促进学生生命成长?

一、目中有人——积极乐观的学生观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被物化了,学生个个成为知识的容器,人人都是成绩的符号,曾几何时,我们越来越不将学生看作一个有兴趣、有爱好、有能力和具有潜力的人,学生成为由分数、绩点、排名等数字组成的“数字人”。这样有意或是无意地影响了学习主体的兴趣、爱好、动机等诸多心理因素的发展,这种非人化的教学,让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常常有挫败感,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动力。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早在3000年前就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自然把人造得既美丽又匀称,是有道理的。人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统一体,所以育人就应该是以聰明、灵活、强壮、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能以单一的生命内涵取向为育人标准。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的学生智能是有差异的,表现为他们的学习方式、思考方式、学习习惯是不一样,这些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是学生发展的前提,也是我们教育的基础。教育者要把学习主体当作具有独立性的人来看待,当作是自然赐予人类的一块璞玉,而不应该视为工业流水线上的半成品。

要有于永正“蹲下去看学生”的育人理念,不应当把孩子当成成人,也不应把孩子当成分数,人是高山大海,“分数”是小丘小溪,他们是世界上具有独立个性特点的小大人。这正是“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类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当作孩子。”

强调学生学习主体性,就要心中装有学生,坚持教育民主,营造教育平等。2014年徐州市实施的“学讲计划”,其核心部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个人质疑学习、同位互助学习和优生教学困生学习”等学习方式,就是十分重视发挥学习主体积极性作用的体现,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的体现。再如“学讲课堂”中“缓一步”教学环节的设计:不要急于总结、概括,给学生留出想一想、悟一悟的时间。这样的教学行为就是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展示时间,这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在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问题上,我不断研究,2011年在核心期刊《语文建设》发表论文《平等: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网上点击率高达1000次,下载频次竟100多次。文中课例成功在于平等:语文课堂上老师并没有带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套路,让学生去钻,让学生去表演,而是真正把自己也当成学生,和他们一起平等地研讨课文,感悟思想,体验情感。此系列成果2013年还受到徐州市人民政府的表彰奖励。

如同教学杨绛的《老王》这样一篇作品,教初中学生与教高中学生就应当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初中老师教学时应把阅读重点聚焦在人物描写、对弱者的同情等目标上;而高中老师应集中在文本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及冷峻的思考上。因此,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探寻与学生年龄特征相近及心理特点符合的阅读路径,才是真正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生命成长的本色阅读。

爱的教育有三个热词:激励、包容、提醒。虽然提倡挫折教育,但好孩子很多是夸出来的,因此突出的优点要鼓励;生命只有在自由自在的状态下才能成长,教育要有海纳百川的博大情怀,一般特点、缺点要包容,这在教育中占90%的成分;留出底线及时提醒。自信源于鼓励,自爱来自认可,公正只因诚实。学校是师生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爱情是青年时代最美好的事物,但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渴望尝试爱情,极易出现情绪躁动。不少家长谈“情”色变,很多教师说“爱”语钝,讲爱情教材犹抱琵琶半遮面。但教材中经典的爱情诗篇教学,既可以帮助中学生建构青春时期美好的精神家园,又可以让进入青春期后的中学生,理性地对待情感上的躁动不安。因此爱情是学生生命成长中不可回避话题。教师如何大胆地上好爱情第一课,帮助懵懂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呢?

近几年探究了爱情诗篇教学范式。①大大方方谈情,品味感情。引导学生品味爱情神圣的感情:感知它朴实,读懂其浪漫,理解其责任。②坦坦荡荡说爱,挖掘内涵。巧设活动,领悟真谛,让学生真正明白拥有爱情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③敞开心扉悟感,反思现实。引导学生由人及己,进行自我反思,开展“早恋”话题谈论及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拒绝网恋,感受爱情的伟大,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通过品味、挖掘、思悟的教学路径,学生认为:爱情是人类情感的一种,我们应该像对待亲情、友情一样正视它。爱情不是生离死别的伤感,也不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而是尊重、宽容、责任等的集合体。

虽然爱情很曼妙朦胧,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笔者系列论文成果《爱情,语文教学绕不开的话题》《管窥语文教学中爱情教育》均在省级期刊发表。

二、教中有法——因材施教的教育观

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同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等素养都不相同,有的人在语言方面有天赋,有的人对数学情有独钟,有的人爱好足球运动。他们都是具有各自智力特点和不同发展方向的可造人才,因此教學方法和手段应各不相同。现在我们使用的是统一的教材,但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的教育只要针对学生各自智力特点和不同发展方向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那么教育的百花园中,就会呈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靓丽风景。

如在鲁迅作品教学时,许多老师缺乏对学生身心特点的研究,缺乏对学生“前理解”应有的了解,只做教参资料的“搬运工”,因此鲁迅作品难教、难学已成普遍现象。2010年秋又出现了以人教版为代表的删减鲁迅作品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中学生对鲁迅作品的学习。鲁迅作品中的庄与谐、情与趣、理和智,是学生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学习鲁迅的“民族魂”,是人生初始阶段必需的文化奠基。如何让现代中学生欣然接受鲁迅作品,并收获多多,那就要有儿童的视角。如《社戏》中众多小朋友是作者喜欢的,如果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按读课文—找句子—悟感情的思路,人物形象归纳就庸俗化了。要让学生深入文中,找到一两个“偶像”,让学生扮演喜欢的角色,读相关的句子,体会感情,这样一来,人物形象就如在眼前,学生就会与文本中双喜、阿发的形象融为一体。这就是用儿童的感受体验情感。再如《故乡》中月下瓜田的描写更是充满神奇色彩,可以让学生据此学写类似的生活片段,相信学生能够做到娓娓道来。先用儿童的眼光链接生活,再转化为学生的生活体验,才能激发学生自我表达的欲望,才不是“复制”作者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感情,而是自己进行创造。

笔者探索鲁迅作品教学路径的文章《用儿童的视角解读鲁迅作品》发表在核心期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优化教学,让学生爱上鲁迅作品》发表在省级期刊《江西教育》《鲁迅作品想说爱你也容易》发表在省级期刊《辽宁教育》上。

语文教学要密切关注不同个体特色化的发展状态,承认、尊重个体性差异和发展倾向的多样性,采取与之相应的教育措施,让学生的每一种天赋、才能、个性倾向性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尊重和发展,进而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但目前教育对学生特别优势的潜能或素质,时常视而不见,甚至加以打击压抑,有的还被视为异端,致使学生可贵的特长、兴趣,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学生的认可和尊重,这些学生因此失去自信,渐渐沦为“差生”。这些“差生”就是对教育的控诉,是教育失败的信号。

生命成长的教育教学就要坚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三、心中有称——灵活多样的评价观

尊重个体就是要顾及每个学生的不同差异,多一把尺子量学生,就会出现一大批优秀学生。以往我们教学习惯用统一的教材、同一个标准来要求一大群不同智力特点的学生,把千差万别的学生变成“一个人”,这完全就是工业流水线上生产的产品。特别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唯一指标,而考试却过分强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难以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创造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客观的评价;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难以衡量学生生命成长的状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加剧,网络与信息时代来临,仅仅掌握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积极的学习态度、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综合评价。例如德国孩子的共同特征是:勤奋、认真、言而有信、按计划办事、值得信赖。法国则尤其强调对学生态度的评价,对学业成绩的评价放到第二位。日本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考试成绩、学习情况、品行与性格这三方面。古今中外的多样性人才,灿若繁星,无不证明尊重个体、评价多元的重要。英国的演说家、政治领袖丘吉尔,文坛泰斗莎士比亚,中国的至圣先师孔子,他们中有几个是在学校、专业、分数、排名中脱颖而出的。什么是教育?爱因斯坦说得好,当孩子们在学校学得知识遗忘以后,留下的部分就是态度、情感、思维方式,这是生命成长的核心价值观。

再从目前我国的教育方针看,教育对象的千差万别,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是不现实的,这五个方面除德育的要求不能降低外,其余的四项都应该因人而异。顾明远也曾倡议废除三好学生评选制度,让“优秀少年”“阳光少年”等评比取而代之,因为每一个学生无论文化成绩如何,也不论是否全面发展,只要觉得自己身上有优点,就可以参加评选。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这样的教育才能称得上对生命本体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要达到三项具体要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鼓励他“超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项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喜爱的书籍。这就是对生命成长教育的最好诠释。

为做好生命成长与学生学业成绩的语文教学研究,笔者2012年申报了《多元智能与语文学业成绩评价方式的研究》市级研究课题,剖析了当下学校教学只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学业发展水平的评价方式的危害。首先分数严重挫伤了起点低、基础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尽管他们平时各项语文学习活动都参加,但成绩报告册上几十分的回报,让他们对学习、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其次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考试的竞争压力不利于他们互相合作,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处于焦虑、自卑、烦躁的状态。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所有的学生都看成是“最重要”的教育对象,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其次我们要有永恒的差异观,学生由于受到先天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在老师面前的是“一个个只像他自己”的个体;再次,我们还要有全面的质量观,要有“大质量”观念,明确学生的“成长”永远高于“成绩”,学生的“素养”一定重于“分数”,“成绩”和“分数”是人生前十几年的事,而“成长”和“素养”则是一辈子的事情。最后课题还提出学生语文学业成绩的评价多元、多维、多主体具体方案,并设计了学业成绩评价量表,润泽点化了孩子生命,提升了孩子人文素养,增强了孩子创新意识。课题研究成果除在本地区介绍推广外,还在《山东教育》《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江苏教育》等报刊媒体发表系列研究成果论文,进行介绍推广,网上点击率、下载频次非常高。

对待生命成长要尊重、相信、理解,这是基于民主素养对生命的态度;相信每个生命的潜能巨大;理解丰富的个性,不能简单地用好坏去取舍。充满爱的课堂,教师是泥土,泥土不仅把营养献给鲜花,也同样献给小草。

总之,真语文的课堂教学,不能有生命成长的缺席,必须有生命成长的担当。教师要用开放的心态,营造生命的语文课堂,给每一朵花开放的权利,给每一个学生成功的支点,让课堂变成创新火花不断迸发的智能培养阵地,让课堂变成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强力磁场。

作者简介:

张玉武,男 1962年11月生,现在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梁集中学任教, 1985年6月铜山师范学校中师毕业,1990年6月徐州教育学院专科毕业,2002年6月江苏教育学院本科毕业。长期在张集、梁集等农村中学工作,担任过教研组长、年级主任、教务主任等职务。1986年至1996年参加徐州市课堂目标教学改革,1997年至2013年参加徐州市“三读教学法”培训和实践,2014年以来参加徐州市“学讲计划”教学实验。是江苏省中语会会员,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徐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徐州市学科带头人,徐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多次在省、市、县评优课和优秀课件评选中获奖, 40多篇教学论文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教学月刊》《语文建设》《中小学教师培训》《江苏教育》《江西教育》《辽宁教育》等核心、省级杂志发表。研究方向:以人为本的多元教育、生命成长的个性化培养,有市级课题《学生个性培养的语文教学研究》《多元智能与语文学业成绩评价方式的研究》;省级课题《本色阅读的状态及研究》,其中《多元智能与语文学业成绩评价方式的研究》2013年获市一等奖,《本色阅读的状态及研究》2016年获江苏省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

猜你喜欢

智力生命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智力闯关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