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一种源于爱的帮助

2017-05-15朱宇

教育界·中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乡村关爱成长

朱宇

【摘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工作,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是一种源于爱的帮助。培育站要聚焦乡村学校师生的生命成长,让“教”“研”“培”在活动中和谐统一,实现培育工作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功能创新,让培育站真正成为乡村骨干教师培养的实践基地,让所有的乡村校园共同实现美好的教育梦想。

【关键词】乡村;关爱;责任;成长;培育

2016年4月,一个让全省乡村教师热血沸腾的日子——200多个市、县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正式建站运行,开启了全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的美好旅程。

作为一名从农村学校成长起来的特级教师,一名在一线课堂摸爬滚打了30年的乡村教师,我深知培育站对提高乡村教师素质的意义,但我更清楚地知道,要让好政策落地,让文件从静态的文本转化为火热的行动,需要各级部门上上下下的倾心付出,需要导师组全体成员的责任与担当。

为了教师的成长,各级主管部门全力以赴提供成长所需要的帮助,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培育是一种帮助。在培育站,关于培育,爱是路径,帮是方法,培育是一种爱的帮助。

回顾半年来的培育站工作,我们深有感触:上级已经用“爱”为乡村骨干培育工作指明了航向,那我们就必须用“帮”为培育工作保驾护航,向乡村教育美好的明天进发。

一、起点:厘清培育工作的内涵

随着教育均衡的强势推进,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在不断改善,但是无法回避的一个事实是,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与城区学校仍然相差一段距离,这也是制约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农村学生流向城市学校的主要原因之一,学校硬件设施的改善掩盖不了师资水平整体偏低的尴尬现状。因此,着眼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缩短城乡教育差距的重要保证。

培育站的美好愿景由此日渐清晰起来:培育出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乡村教师,带着我们的乡村娃娃们一起接近城市学生的起跑线。

培育站建站之初,我们首先组织学员展开讨论,为什么要培育?为谁培育?随着讨论的深入,老师们渐渐懂得,对于教师来说,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的培育历程,既丰盈了自己的生命,又润泽了孩子的生命。

我们首先必须明确的是,乡村骨干教师的培育不是象牙塔中的“闭门修炼”,而是为一个个乡村孩子的成长提供尽可能优质的教育资源,让他们收获学习的自信、成长的快乐和对美好明天的希望。

所以,在培育站研修计划中,我们明确提出,研修主题应当立足课堂教学,结合乡村实际,既要有数学眼光,更要有儿童视野,以学生的“学”为关注点,通过学员数学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优化乡村学校数学课堂品质,让培育成果惠及我们的学生。

二、准备:夯实培育行动的基础

根据培育站建设总体要求,我们通过双向选择,从高邮市各乡村学校挑选了一批数学教师,这些教师都是学校级别的骨干教师,有一定的专业发展愿望。我们首先对他们的教学实际状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前期调研,我们把提高学员的课程实施水平确定为培育站研修的中心工作。本着立足课堂教学,结合乡村实际,既要有数学眼光,更要有儿童视野的原则,我们把培育站研修主题确定为:以“核心问题”导学,提升乡村数学课堂品质。意在构建“核心统领、问题引路、学生探究、教师指导”的“问题导学”课堂框架,以学生的“学”为关注点,让课堂活动始终围绕核心问题进行,同时,让每一位学员在研究中逐渐提升核心知识问题化的水平,实现数学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培育站刚成立,作为培育活动的“热身”,同时也是为帮助学员树立自信,我们在全市范围内组织了培育站所有成员“一人一课”的亮相课展示活动,来自各校的乡村培育站学员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有的思路清晰,活动设计可圈可點;有的朴实无华,善于捕捉学生动态,抓住课堂生成推进教学,尽显教学机智;有的注重生本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扎实有效;有的激情四溢、幽默风趣,课堂气氛热烈,不仅给上课教师提供了同台竞技、大显身手的机会,更充分发挥了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示范、辐射的作用,进一步引导教师们在实践中求索,在研讨中学习,在交流中进步。

三、行动:注重“培”“研”“教”的整合

培育站大力倡导“培、研、教相互校正‘准星,彼此搭建‘舞台”的工作思路,有效调动了学员追求业务成长的发展自觉,实践了培育工作促进教学内涵发展的功能创新。

在主题分别为“核心提问”“学案导学”“师生互动”的三次研讨活动中,我们充分整合了现场观摩、经验分享、个案点评、主题引领、综合评析等诸多教研与培训元素,让“教”“研”“培”在活动中和谐统一。培育站组织、教研室参与、各学校承办,锁定研修目标,丰富培训资源,生成教研成果,提升教研品质。

(一)聚焦研修主题

自从培育站成立以来,我们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培育站学员的“数学思维”“问题意识”,慢慢学着从课题的研究角度去审视课堂,研究课堂,开始学着针对“问题导学”课题的研究内容留心身边的案例,坚持写后记、教学反思,并在反思总结后再做新的尝试或创新。本阶段学习研讨活动主题分别为“数学课程建设”“学生自主课堂”“深度学习”“文本解读的儿童视角”“核心知识的问题化”等与课堂关注点高度契合的内容。

例如,在“核心问题引领下的农村小学数学导学课堂的建构与实践”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所有成员通过典型引路,深度反思,实践尝试,以“问题”的发现、生成和解决为主线,把学生置于一个个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境之中,学生通过独立尝试与自我探索,同伴互助与经验分享,实现知识建构与能力提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抓住新旧知识的分化点,遴选最具思维价值,最能揭示本质,具有迁移效能的知识方法,强化核心知识的引领功能;在学习效果的反馈中,我们允许儿童“渐进式”思考,让他们通过反思调整,逐步触摸数学的本质,循序渐进地提升思维水平,把数学素养的积淀在一次次学习活动中得到落实;在学习行为的指导上,我们关注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机会,组织他们进行质疑、思辨,让知识在一节课中的发展呈螺旋式行进。

(二)丰富活动形式

针对每次具体的活动,我们都精心规划,包括时间、地点、主题、主持人、嘉宾等。每一次活动,我们都与我领衔的工作室活动进行整合,主题靠实,活动落实,效果扎实。

半年来,我们开展了如下活动:针对研修主题“核心问题导学”的主题研讨;读同一本书《简单教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数学》,学员撰写读后心得,组织交流并推荐发表;组织专业理论研修竞赛,对获奖成员颁发证书并奖励图书;开展“互动过程的探究,思想方法的渗透”主题沙龙活动等,这些活动都面向基层一线老师,受到了广大老师的认可与赞扬。

4月份以来,培育站成员分别到南京、江都、南通等地现场观摩徐长青、陈宏杰、华应龙、斯苗儿等专家的课堂教学和讲座,感受大师风采。我们还组织学员收看名师张冬梅、刘德武的教学视频以及曹培英等专家关于数学核心知识教学的专题讲座,并组织撰写心得交流,已有两位学员的专题文章发表,还有3篇即将发表。

(三)强化交流意识

半年来,培育站先后与本市徐宏臻工作室、江都于正军工作室等开展联合教研活动,邀请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扬州教育学院陈开泰教授、省特级教师于正军等为学员现场教学示范,进行理论指导。同时,培育站和工作室成员还主动走出去,到江都实验小学、安徽天长界牌小学进行示范教学与专题讲座。

作为全市教师交流学习的平台,培育站在学员们的交流课程中采取开放式课堂,欢迎全市数学教师前来听课、指导,分享经验。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更是我们活动的常态。每次听课后,各位学员都能本着课堂重构的立场,和上课教师以及活动承办学校的老师开展互动研讨,在目标解读、策略选择等方面提出自己的教学改进设想,推动了全市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四)激发内省意识

与任何一种教育活动相同,培育行为也具有内和外的两面性,理想的培育要能够激发成员的内驱力,让每一个参与教师都能从培育站的研修计划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句子”,产生对培育目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实现培育站工作目标与个人专业成长目标的对接,自觉开始“向内”的努力,尝试着稍微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获得教育教学的新突破,在自主研修,合作探究,互动生成中实现自我素质的提升。

我们帮助培育站所有学员建立了学习、成长记录,内容包括学习内容安排、学习结果、阶段性成长变化、导师指导情况及评语等,内容完善,过程清楚,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学员成长的轨迹。

我们在帮助教师提升的过程中,针对“核心统领、问题引路、学生探究、教师指导”的研修主题,突出核心知识的提炼与呈现,以问题的提出、表征和解决为主线,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寻找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并尝试以研究者的自觉行为,通过调查分析,制定方案,展开基于乡村儿童数学学习水平的实践研究。

四、收获:重树乡村教师的自信

加入培育站半年多来,每一批学员无论从教学水平、教学策略,还是教学成果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张生华、吴兴坤等老师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并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尹力、王锋等培育站成员参加高邮市珠湖星光大舞台教学竞赛获得全市一等奖,解碧云老师代表培育站全体成员参加扬州市青年教师录像课比赛。

培育站成立半年来,培育站成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8篇,参加教学展示活动44节次,到外县市交流3次。在今年扬州和高邮市县两级第七批骨干教师评选活动中,培育站共有16人位列其中。其中,有10人由校级骨干教师晋升为教坛新秀或教学能手,6人在原有骨干称号基础上成功晋级为教学骨干或学科带头人。有9名学员在高邮市数学教学优质课竞赛中分获一、二等奖,24篇论文在扬州市论文评比中获奖。两位学员和主持人合作研究的课题成果在扬州市第二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二等奖,是当地农村学校唯一获奖的项目。

从教学实绩来看,每一位学员都能把研修培训成果用于课堂实践,课堂教学结构得到优化,教学效率有所提高,受到所在学校师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评。

培育站的所有工作说到底就是一种帮助,帮的艺术就是培养的艺术。面对乡村教师,关心是一种帮,微笑是一种帮,鼓励是一种帮,批评也是一种帮;面对工作,研究专业是一种帮,打磨课堂是一种帮,认真备课是一种帮,互动研讨也是一种帮。在培育工作推进的路上,帮无处不在,每一次的帮,只要心灵在场,只要能给所有成员以动力和能量,就是一次有效果、有责任的帮和有意义的帮。

所以,最后我想说,对于导师组来说,帮首先得是一种能力,其次是一种责任,最后是一种精神,唯有如此,培育工作才能形成一种智慧、一种习惯和责任、一种精神和品质。

张文质先生认为,教育是慢的艺术。这里的“慢”不是速度之慢,而是指教育者对待学生的耐心等待与宽容。我想这话对培育站工作同样适用。同样,骨干教师培育也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短暂过往,它是一个高要求的、艰难的、复杂的漫长过程。

我相信,随着培育站建设的逐步推进,在乡村校园,我们和所有的乡村儿童一起,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梦想,我们会永远耕耘在这片沃土上,让我们的教育梦得到恣意的飞扬。

猜你喜欢

乡村关爱成长
让关爱成为留守儿童心底的阳光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