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参政的影响因素及模型构建研究

2017-05-13杨逐原

新闻爱好者 2017年4期
关键词:模型构建运行机制影响因素

【摘要】新闻参政在促进民主政治、法制化进程及政府执政理念转变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新闻参政是传统政治参与的一个补充和完善,不可避免要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媒介及行政主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新闻参政的模型构建依赖于新闻参政的要素、新闻传播基本理论这两个方面,遵循“媒体搭台、公众参与、政府反馈、双边互动”这一思路。随着民众新闻参政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新闻参政渠道日益便捷化和多元化,社会公众的新闻参政效果必然会不断增强。

【关键词】新闻参政;影响因素;模型构建;运行机制

伴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公众参政意识的增强,新闻参政异军突起,日渐成为公众参政议政的主流渠道,并对社会的民主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一、新闻参政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

(一)新闻参政的内涵

“参政”一词在唐宋时期就已经出现,当时的参政是一种官名,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此后各朝均有类似官职,如元在中书省设参政,明在各省布政使下设左右参政,清初各省布政使下设参政。民国后,袁世凯设参政院,成员亦称参政。新中国成立后,参政成为参加政治活动的简称,参政有了新的释义,即“参政是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1]。借助参政的概念,可以对新闻参政进行界定。“新闻参政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众通过媒体平台将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所关心、关注的重要问题表达出来,以向政策研究者或政府机关表明自己的诉求及意见,供决策者或政府机关参考;二是决策者或国家机关通过媒体平台广泛征求公民对于国家政策、法规、执政理念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使之得以修正和完善,做出科学的、民主的决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2]

(二)新闻参政的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1)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与新闻参政。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影响着新闻参政。经济发展和政治是密切相关的,新闻参政作为政治活动的一部分,必然会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的丰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都为新闻参政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只有生产力不断发展,大众媒体才能广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并为新闻参政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方式和更加广泛的平台,为国家各级机关及相关政治团体提供更加科學的决策依据,及时关照民众的呼声。

(2)经济发展水平与新闻参政有着最直接联系。

亨廷顿曾针对经济发展水平与政治参与程度的相关问题做过深入的研究分析,在研究中亨廷顿发现:“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参与的扩大,造就参与基础的多样化,并导致自动参与代替动员参与。”[3]“高水平的政治参与总是与高水平的发展相伴随,而且社会和经济更发达的社会,也趋向于赋予政治参与更高的价值”。[4]在我国,也有相关数据显示经济发展和公民政治参与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经济越发达,公众的政治参与度越高,反之亦然。这进一步证实了“富裕者比非富裕者拥有更多参与政治活动所需的资本和动力,也比非富裕者更加有效地利用参与的机会”[5]。经济发展好、收入水平高者不仅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时间去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同时也更善于利用和把握政治参与的时机。由此可知,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奠定了社会公众参与政治活动的平台,它能为人民参与政治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2.政治环境和体制因素

我国的政治体制制度为公众的新闻参政提供了制度平台。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新闻参政的行为与其效度。“一个政府强大与否,稳定不稳定,全凭它能否在完善其政治制度化的速度与扩大群众参与水平二者之间求得最佳值”。[6]政治参与中,制度化水平和人们新闻参政的效度,以及政治的稳定性等有着直接的关系。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公众文化素质水平以及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加之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使得知识分子、私营企业工作人员、工人及农民等不同群体的责任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有了较大的提升,因而公众的新闻参政意识得以不断提高。而新闻参政正是公众有效参与各项政策、政府部门有效搜集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

3.文化、教育因素

传统文化对新闻参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公众的文化素质直接决定新闻参政的效果。新闻参政需要一定的知识储量作基础。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人对各国的教育与政治参与的调查统计表明“教育层级与参与程度成正比”,[7]即公众受教育程度越高,文化素养越高,其新闻参政的力度就越大,反之亦然。公众的受教育程度与他们对问题的理解和处理政治问题的能力有较大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大力加强政治文明建设,这使得公众社会政治生活的主体意识在增强,民主意识、责任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闻参政的发展。

4.媒介因素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万物皆媒介。媒介所具备的受众选择性增多、表现形式多样、发布信息实时性、获取信息便捷性、互动性等若干基本特点,直接影响着新闻参政的途径及效度等问题。

首先,媒介的多样性拓宽了新闻参政的途径和手段。在互联网时代,新传播科技不断赋权,媒介形式日益多样化,不仅有报纸、电视等单向传播媒介,而且还有手提电脑、手机、iPad等移动媒介,使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政治参与,而且参与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也都大大降低。其次,媒介的便捷性有助于发挥新闻参政的监督作用。随着媒介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公众对政治的监督变得更加直接和有力。在信息技术时代,腐败官员遭遇全面监督和直接批评将会成为一种常态,这种监督方式还会不断扩大层次范围,向纵深发展。再次,媒介的发展使新闻参政主体的隐匿性大大增强,提高了参政主体表达的自由性和沟通的能力。媒介技术的发展开创了多元化信息交流平台和言论自由的空间,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5.行政主体因素

行政主体是新闻参政的核心要素,对新闻参政有着重要的影响。行政主体因素包括主体的参政意识、主体的认知水平及主体的参政能力和责任意识等。首先是主体的参政意识。行政主体参政意识指的是人们对于自身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有着高度的自觉,对于自己与政治运行、政治输入及输出关系有着高度的认识。[8]参政意识的强弱及其属性,是制约中国现代化程度深化与否的重要社会心理因素。其次是主体的政治认知水平与能力。作为新闻参政的主体,应该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及相应的实践检验能力,而主体的政治认知水平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理论基础。主体的政治认知水平是指主体对政治的相关理论、相应的政治制度与政治行为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一般来说,较高的政治认知水平不仅是公众形成正确价值取向的有力保障,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参与意识,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价值观,不断增强公众对政治文化的认同感,并不断培育公众的政治情感。在新闻参政中,公众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理性参政主体,首要的就是提高自身的政治认知水平,特别是对我国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制度的理解和把握。再次是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指行政主体要以主人翁的精神对国家、人民及历史高度负责,把握角色,认清使命,做好新闻参政的相关工作。

二、新闻参政模型的构建

(一)新闻参政模型构建的依据

1.要素依据

新闻参政的基本要素是指新闻参政过程中必备的基本元素,包括新闻参政主体、新闻参政客体及新闻参政的途径、方式。

首先是新闻参政主体。主体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的定义是“属性、状态和作用的承担者”。日常所谈到的“主体”,是相对“客体”而言的,主体和客体是一种规定性内容,其属性的赋予来源于对象存在物在人类意识中的投影,而我们所要追寻的,正是这种意识投影的方式,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在媒介技术的赋权下,新闻参政主体的内涵和形式都在不断丰富,参政的主体不仅包括现实社会中的民主党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媒体记者及公民,还包括网络上的“网民”等。

其次是新闻参政客体。客体是主体主观能动作用的对象。在传统政治活动中,参政客体主要是指政府及其官员的行政行为、政策决策、社会公共生活等社会政治体系。[9]新闻参政虽然是借助新闻媒介这一平台,但其政治参与的本质没有变,其作用的参政客体也还是现实的政治体系。虽然由于媒介生态系统的扩大,新闻参政的客体在空间和内容上都比传统的客体更为广泛,但不管是传统的政治参与还是新闻参政,其参政客体都是指向国家政权系统的。

再次是新闻参政的途径和方式。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新闻参政的途径和方式更加多样化和直接化。参政途径是实现新闻参政的载体,没有新闻参政的途径,新闻参政的价值就无法实现。目前主要的新闻参政途径为:报刊、广播电视、政治论坛、政治博客、政治微博及电子邮件等。公众不仅可以利用网络论坛对某一政治问题发表意见,还能组成一个网络共同体及时对政治事件发表见解。

2.理论依据

(1)传播学基本理论。

郭庆光指出,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10]从本质上来说,新闻参政过程也是参政各要素之间的信息传播和反馈活动,也包括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及反馈等传播过程中的要素:一方面民主党派、政协、媒体记者及其他的公众作为信息传播者,政府及行政机关的有关部门是信息受传者;舆情民意是传播的讯息;媒介即新闻媒介,不仅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的媒体,而且包括网络、自媒体等新型的媒体;反馈是指行政机关有关部门对新闻媒介传达的舆情民意的反应及处理意见。另一方面传播者是行政机关,受传者是民主党派、政协、媒体记者及其他的公众等人员,讯息是政府出台的一些新的方针政策,媒介依然是新闻媒体,反馈是指公众对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的一些看法及实践等。这两个传播过程一个是自下而上的,一个是自上而下的,两者共同构成新闻参政的过程。在传播过程中,新闻媒介是至关重要的,它在新闻参政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要收集舆情民意,并筛选、整合有效的信息传遞给政府有关部门,让政府了解民情,了解民众的心声;另一方面也会把政府出台的相关方针政策及对问题的处理意见及时传递给公众,让公众在第一时间了解政府的工作动态,加强政府和民众间的沟通、互动。

(2)民主参与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又被称为受众参与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而发展起来的,该理论要求大众传媒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媒体应当致力于在一般民众中发展多元文化。新闻参政的过程就是公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作为传播者将一些意见或建议利用媒介及时传播出去。新闻参政体现了公众拥有对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知情权、传播权以及媒介的使用权,体现了国家政治制度的民主性。

(3)社会责任理论。

社会责任理论来源于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在自由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强调自由须以责任为前提,新闻媒介在享有自由权利时,必须先对社会、对公众尽相关的义务和负相关的责任,遵守社会道德;既追求积极的自由,扩大以及发展新闻自由的权利,又要建立与社会“分享共同价值”的大众传播体制。在新闻参政中,新闻媒介是连接公众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纽带,没有新闻媒介,公众就无法实现新闻参政的目的。新闻媒介在新闻参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要求新闻媒介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对公众、社会及政府有关部门负责。

(二)新闻参政模型构建的思路及运行机制

1.新闻参政模型构建的思路

基于以上对新闻参政的要素及新闻参政理论基础的分析,我们提出了“媒体搭台、公众参与、政府反馈、双边互动”的新闻参政模型(如图1所示)。“媒体搭台”是指媒体搭建新闻参政的平台。媒介作为新闻参政的中介,不仅是联系民主党派、政协、媒体记者及其他社会公众等新闻参与主体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桥梁,同时也是参政主体和参政客体之间的纽带。新闻媒介通过对参政客体的报道,把有关信息传递给公众,并及时将公众的意见及建议反馈给政府有关部门。“公众参与”是指在新闻参政中,公众是新闻参政主体的核心。公众在参政意识、责任意识、平等意识等提升的前提下对政府部门存在的不良现象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同时也有权利对政府部门的重要政策和措施进行学习和利用。“政府反馈”是指新闻媒体对舆情民意的传达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政府部门将会根据舆情民意酌情处理。政府反馈是公众新闻参政的终结点,没有政府反馈,新闻参政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双边互动”一是指公众和新闻媒体之间的互动,公众的心声、意见需要表达给新闻媒介,同时新闻媒介也向公众传播信息,新闻媒介把有效的信息传递给公众;二是新闻媒介和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互动,新闻媒介把公众的舆情民意反映给政府有关部门,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把政府对某个问题的处理情况通过新闻媒介传达给普通大众。

2.新闻参政模型的运行机制

从系统学过程看,新闻参政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子系统:第一个系统是民主党派、政协、媒体记者及其他社会公众,第二个系统是新闻媒介,第三个系统是政府部门。三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他们共同构建了新闻参政的过程。三个子系统的运行是紧密围绕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来展开的,其共同的出发点是为了普通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是新闻参政的核心——是为了社会公众的利益及国家的繁荣发展。其新闻参政具体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公众(包括民主党派、政协、媒体记者及其他社会公众)对我国社会发展有较为强烈的参政意识、责任意识及平等意识,他们认为参与国家的经济、文化、政治、科技及党的建设等方面活动是他们的权利和义务,针对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某一不良现象或是问题,及时、主动地表达合理的、真实的看法和实情,新闻媒体及时有效地将公众的意见建议、看法和态度等信息传达给政府部门。同时,政府部门也通过媒体将相关的政策措施以及对公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的处置和管理等相关信息传递给公众,并且在传达中往往存在着对有关信息的解读。当媒介有效地将公众所关注的信息传递给政府部门,并将政府部门的施政方略及对公众关注的信息的处置措施等传达给受众,由此实现公众与社会部门的有效沟通和互动,形成了一个循环过程,则新闻参政过程及效果均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当公众和政府部门之间没有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实现沟通和互动,没有形成一个循环过程,则新闻参政的过程和效果就没有得以体现。

在新闻参政中,社会公众(包括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使用者,可以称为媒体的用户)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是特别重要的。就用户来说,其参政意识尤为重要。就政府部门来说,其收集社情民意、关注公众呼声并及时根据公众的需求进行施政,也是尤为重要的。如图2所示,当参政主体的意识未能提升到一定的水平,将不会实现新闻参政;政府没有对媒体的报道引起足够的重视,也将不会实现新闻参政的效果。当然,在新闻参政中,新闻媒介的桥梁作用、社会环境的外加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结语

通过新闻参政可以实现政治民主化。新闻参政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新闻媒介等因素的影响。在新闻参政中,参政的主体是广大社会公众,他们具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能针对有关情况及时发表自己对事件的看法;新闻媒介作为新闻参政的纽带,起到了良好的桥梁作用;政府在认真听取民意的前提下,及时与民众进行沟通和互动,并力图给人民大众一个满意的答复。当社会公众与政府部门通过媒体有效完成了新闻参政过程,新闻参政就发挥了巨大的社会作用,反之亦然。

[基金項目:国家社科基金“民族地区公众网络参与社会政策与社会认同度提升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6CXW03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协的主要职能[EB/OL].中国政协网.http://www.cppcc.gov.cn/2011/09/14/ARTI1315980772475886.shtml.

[2]杨逐原.新闻参政:内涵、理论渊源、流变及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6(8):99.

[3]塞缪尔·P.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69.

[4]塞缪尔·P.亨廷顿,等.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74.

[5]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解莉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2:34.

[6]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5.

[7]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140.

[8]周其厚.晚清国民参政意识论略[J].史学月刊.1997(1):32-37.

[9]黄碧钗.关于网络参政的哲学思考[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

(作者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级博士生,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校:赵〓亮

猜你喜欢

模型构建运行机制影响因素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模型构建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大学生移动学习模型构建
高中物理解题的模型构建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