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0后”的老派爱情

2017-05-11王冬艳

现代妇女 2017年4期
关键词:玄武湖物理系翠鸟

王冬艳

94岁的冯端院士和90岁的夫人陈廉方携手相伴62年,唯一不变的,是二人牵手微笑的温暖,是诗歌传情的浪漫。

一个理科生的浪漫

1954年秋天,南京大学物理系组织游栖霞山,大家在栖霞寺里喝茶。坐了一会儿,冯端约陈廉方出去走走。栖霞山满山红叶,陈廉方想要采一片鲜艳的,无奈够不着,冯端便纵身一跳,摘下了一片红叶。两人在山中随意漫步,走到一个池塘边,陈廉方看到水中的枯荷梗上栖息着一只翠鸟。两人悄悄地走近几步,想要再仔细看看,谁知翠鸟十分警觉,蓝光一闪展翅飞走了,只留下一抹绚麗的倩影。“栖霞红叶艳,清溪翠鸟鸣。”冯端把那只蓝色的翠鸟当成两人爱情的吉祥物,在往后的岁月中,这只翠鸟在书信和诗句中不断被提及。爱情历久弥新,60多年后,为了纪念钻石婚,两人合写了一首《钻石颂》,其中就有“秋赏红叶漫栖霞,翠鸟惊艳荷枝头”。

相恋第一年的冬天,南京格外寒冷,气温创下了最低纪录,滴水成冰。陈廉方到冯端的单身宿舍去看他。“有一段时间没有见面了。”他提出来,“去玄武湖玩玩吧。”那天下了大雪,玄武湖上也结了厚厚的冰,白茫茫一片。两人便在玄武湖旁的樱洲长廊上聊天、休憩。冬游玄武湖不久,冯端就写出了“休云后湖三尺雪,深情能融百丈冰”(后湖即玄武湖)的诗句,恋人间炽热的感情喷薄而出。

结婚后,每逢重要的节日,冯端都要写诗庆贺。一年的夏天,陈廉方带两个女儿到北京小住。冯端和二女儿留在南京,白天二女儿到工厂上班,只有冯端一人在家,不免感到寂寞,因而用文言文翻译了许多西诗。因为工作的需要,冯端出国访问,为了表达对妻子的相思之情而写出的诗句就更多了。一次在美国访问期间,思乡情浓,便写下了“异域风雨夜,客枕相思涌。遂令闺中妇,潜入游子梦”。1978年,陈廉方被查出罹患癌症,因为发现得早,手术做得很成功,故化险为夷。为此,冯端大喜过望,诗兴大发,竟吟诗10首以贺。

62年里,文学造诣颇高的冯端给太太写下了不计其数的情诗,陈廉方则用一只大红色的小皮箱,完好地保存了先生的所有作品。

冯端深厚的文学功底源自他家庭氛围的影响。冯端的父亲冯祖培是一位文人,诗、词、书法都很好。在上个世纪之初,他像多半旧文人一样,不赞成五四新文化运动,但又无力阻挡时代潮流。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将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孩子。父亲生前从未教过冯端诗词,甚至没有谈过诗词,教冯端读诗的反而是母亲。母亲目不识丁,但记性好。小时候,冯端就坐在母亲的旁边,母亲常常喃喃自语地背诵一些唐诗,听多了,冯端也就会背了。不过,母亲是安徽人,背诵唐诗时用的是方言。上小学的第一天,老师让学生自我介绍,表演节目,冯端就背了一首唐诗。“他在苏州读的小学,学校的师生多半是苏州人,听完后,大家面面相觑,都听不懂。”陈廉方说。

时常想起第一次约会

已经94岁高龄的冯端院士,身体有很多毛病。早晨吃第一口饭的时候,就要吃降血糖的药,然后是保健品。冯先生听力下降,每天都要佩戴助听器,下楼要坐轮椅。陈廉方说:“他白天要人陪着他,我就等他睡觉后,给他清理助听器,清洗假牙,药要每星期配一次,并提前配好,省得服用的时候手忙脚乱。”天气太冷,两人已经很少下楼活动了,等天气暖和了,陈廉方打算陪冯端到南大鼓楼的校园里转转,带点报纸和书,在校园里晒晒太阳。

一起走过了62年的岁月,陈廉方回忆两个人第一次正式相识,还是在1953年的秋天。当时,南京大学物理系举办文娱活动。陈廉方的高中同学王业宁,也是南大物理系的老师,把她也带到了活动的现场,并介绍与冯端认识。当天的活动,有人唱歌,有人跳舞,冯端在打桥牌,王业宁就把陈廉方带到牌桌前,搬了一张椅子放到冯端旁边,让她看他们打牌。“其实那次见面,是业宁想要撮合我和冯端特意安排的。”陈廉方说,“趁着冯端起身打招呼的时候,业宁转身走掉了,我就坐在冯端身边听他叫牌。”

其实,两年前两人就曾有过一面之缘。当时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南大物理系和金陵大学物理系要合并,两校的青年教师便组织了一次联谊活动。“那天正巧,我去看望王业宁,她就拉着我去参加了联谊会。解放后,穿长袍的男士不多,那天,冯端身穿一件深色长袍,戴着一副眼镜,温文尔雅,与众不同,他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仅此而已。”陈廉方说。

相识后,冯端邀请陈廉方到他小粉桥的单身宿舍去玩。为此,冯端请人事先代为整理了房间,还特意买了一包水果糖。“没有益放糖果的碟子,冯先生就把糖果倒在了桌子上,还为我泡了一杯茶,不过因为水不热,一直到我走茶叶都没泡开。”提起那次的见面,陈廉方记忆深刻。她还记得用来泡茶的玻璃杯,看起来好像是一只磨砂玻璃杯,后来去宿舍的次数多了才了解到,原来冯端只有一只杯子,刷牙、喝水、待客全用它,而上面的磨砂只不过是牙膏渍。

1955年,冯端与陈廉方缔结良缘。

陈廉方为冯端购买羊毛衫裤、棉衣、皮外套,还买了火炉御寒。同宿舍的同事就开玩笑说:“陈廉方来了以后,冯端完全变了一个样子!”两个人的婚礼也特别简单,没有什么特别的仪式,就摆了两桌酒席,一桌请了南大物理系的同事朋友,另一桌请了南京市三女中语文组的同事朋友。陈廉方说:“我们家到现在,对于一般的习俗也并不是那么看重,3个女儿结婚都没办婚礼,我们说不要男方的彩礼,全是旅行结婚。”

他就是我的钻石

自上个世纪50年代相识以来,两个人的爱情历经岁月和风雨,一路走了过来,靠的正是彼此的搀扶与陪伴。

1957年,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运动,当时在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任教的陈廉方,因为心理的恐惧和身体的孱弱,严重失眠以致精神濒临崩溃。冯端在校系里颇受器重,陈廉方害怕影响他的前途而不敢告诉他,自己便主动要求离职养病。

从教师岗位下来后,陈廉方觉得自己应该为冯端做点事,她首先挑起了全家7口人的生活重担。3年困难时期,物质匮乏,买粮食需要粮票,买布需要布票。为了给一家7口人做饭,陈廉方天不亮就要起来,去新街口、丁家桥买菜。接着,陈廉方开始为丈夫做笔头工作。60年代,冯端著《金属物理》时,便为他誊稿画图。那个年代,没有电脑,只能凭手写笔绘,冯端论著严谨,往往数易其稿,陈廉方也就一遍一遍地誊抄。至于代写通知、回执等无关紧要的信件,更是不在话下。

“文革”时,冯端被下放到溧阳农场,住在农民的蚕房里,中午吃饭则要步行到老河口,往返一个小时。有口难辩的冤屈让冯端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他曾策划在这一小时里到树林中上吊自杀。“他后来告诉我说:‘你已失去了工作,没有了收入,如果我不在了,一家老小如何活命?想到了我和3个女儿,他才放弃了自杀的念头。”陈廉方说。

不过,苦难还没有结束。1971年的“一号命令”,要求知识分子参加拉练,一个月时间走1000里地。那时候冯先生已经年近半百,在拉练队伍里是年纪最大的。临走的时候,陈廉方给他买了一双新解放鞋和一卷胶布,并叮嘱他穿鞋前要在脚上贴上胶布。一个月的拉练,别人常常被磨起泡,冯端的脚上却一点都没有磨起泡来。

之后的岁月里,冯端也想要给陈廉方补上一枚钻石戒指,但被她拒绝了:

“他本人在我眼中就像钻石一样闪亮,我哪里还需要其他的钻石。”

(摘自《现代快报》) (责编 拾谷雨)

猜你喜欢

玄武湖物理系翠鸟
我陪奶奶去公园
细雨红荷玄武湖
笑翠鸟
美国大学物理系早期教学体验课程改革研究
南京玄武湖的前世今生
北有玄武
常常想起人间的美好
关于《大学物理》中一道习题的讨论
严师黄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