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浮红细胞与全血在不同时间段溶血率的比较研究

2017-05-11董勤敏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脆性全血时间段

董勤敏

悬浮红细胞与全血在不同时间段溶血率的比较研究

董勤敏

目的 探究悬浮红细胞与全血在不同时间段溶血率的对比情况。方法 取全血20份,每份400ml,并将其分为20份全血,每份200ml;20份悬浮红细胞。每份分装6个小袋,并根据0天、7天、14天、21天、28天、35天储存后,对其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对比全血与悬浮红细胞不同时间段的溶血率情况。结果 在保存期7天时间段,两种血液的各项检测指标无明显变化,在保存期7天、14天、21天、28天、35天的时候,2,3-DPG,pH值与Na+指标在逐渐下降,而Hb,K+,红细胞低渗透脆性指标在逐渐上升。其中悬浮红细胞2,3-DPG,pH值与Na+指标的下降程度比全血更加明显,在Hb,K+,红细胞低渗透脆性指标中上升幅度比全血更加明显,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制备悬浮红细胞的时候,血液需要进行离心分离处理,会对其原有的内环境进行改变,针对不同时间段的悬浮细胞,与全血比较,其质量下降明显加快,其溶血率明显较高。

悬浮红细胞 全血 不同时间段 溶血率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中血液保存时间逐渐从21天延长到35天左右,全血与悬浮红细胞这两种血液在离开人体后,通常需要依靠保养液对血液进行保存,以便确保血液中红细胞功能与结构正常运行[1]。但是,在保存的过程中仍然会受到排钾保钠的影响,使得红细胞结构与化学组织出现一系列的变化,继而导致渗透脆性明显增加,使得其红细胞功能逐渐下降。目前,针对红细胞血液处理、保存与运输的稳定性提高措施有较多方式,但是血液在离开人体之后,血液中的红细胞溶血概率会显著上升。溶血主要是指红细胞膜的完整性受到破裂损坏,继而释放出血红蛋白[2]。溶血会对血液的质量产生较大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悬浮红细胞与全血在不同时间段的溶血率,需要对其进行系统地观察与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6年10月从血站无偿献血者中随机抽取20人(份)400ml血液,所有献血者体检及血液学检测指标均合格,将20份全血,每份400ml(CPDA-1保养液保存),在无菌操作的环境下分为40份,每份为200ml。其中20份为全血,量另外20份制备成120份悬浮红细胞,无偿献血者的血液用于科研均通过本人同意。

1.2 方法 采用无菌包装对全血与悬浮红细胞的血液进行分别包装,平均分为6份,将其存放在4℃左右的血库专用冰箱中。在0天、7天、14天、21天、28天、35天时间段对其各项指标进行检测。采用生化分析仪器设备对Na+与K+进行检测,并采用酸度计对pH值进行测定,采用邻-甲联苯胺法对游离血红蛋白(Hb)进行测定,采用全血与悬浮红细胞标本50μl溶入到1.8ml的0.32%~0.65%Nacl梯度溶液对红细胞低渗透脆性进行测定,采用Nacl溶液的浓度对红细胞开始溶血与完全溶血情况进行判断,采用ELISA试剂盒对2,3-DPG含量进行测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种血液在保存期7天的时候,各项检测指标无明显变化,在保存期7天、14天、21天、28天、35天的时候,2,3-DPG,pH值与Na+指标在逐渐下降,而Hb,K+,红细胞低渗透脆性指标在逐渐上升。其中悬浮红细胞2,3-DPG,pH值与Na+指标的下降程度比全血更加明显,在Hb,K+,红细胞低渗透脆性指标中上升幅度比全血更加明显,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悬浮红细胞与全血在不同时间段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注:两种血液不同时间段比较,P<0.05;同一时间段两种血液比较,P<0.05。

3.讨论

血浆可以对血液保存具有促进作用,能够确保血液中pH值,Na+与K+浓度较高[3]。由于血液能够为红细胞的功能正常运行提供前提条件,为红细胞提供血气、营养分子、代谢底物、血浆蛋白等物质,因此需要对血液的保存制定出良好的方案。在悬浮红细胞的制备过程中,会对血浆进行去除。在本次研究中,与全血比较,悬浮红细胞在不同时间段的各项指标变化比较明显,表明悬浮红细胞的质量下降比全血更加明显[4,5]。

在悬浮红细胞与全血保存的过程中,保养液可以延长其保存时间,能够降低溶血概率的发生,从而延长血液的使用寿命。但是,红细胞在保存的期间仍然会出现物理与化学变化,在离开人体后受到保养液的保存处理,同时也会受到其保存条件与制备相关因素的影响,使得保存期越长,其溶血概率也随之增加。继而导致细胞膜的结构会出现较大改变,细胞可能会出现衰老的现象,导致血液保存质量下降[6,7]。另外,针对悬浮红细胞与全血在不同时间段溶血率的对比进行研究,根据悬浮红细胞与全血的实际情况,对其保存期的质量特点进行分析,以便合理选择输送的血液。尤其针对新生儿、肾功能出现不全患者,尽量选择保存期短的血液,以便确保血液质量,促进患者预后效果的提高[8]。

综上所述,在制备悬浮红细胞的时候,血液需要进行离心分离处理,会对其原有的内环境进行改变,针对不同时间段的悬浮细胞,与全血比较,其质量下降明显加快,其溶血率明显较高。

1 邱艳,杨海平,查祎,等.人血浆对红细胞保存的影响[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5,13(4):692-697.

2 吕秋霜,任芙蓉,刘长利.4种红细胞制剂在保存过程中的质量观察[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6):506-507.

3 王殿昌,马玉翠,王秀英,等.MAP红细胞悬液保存期内生化指标的动态观察[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4,35(4):207.

4 陈安心,张丽英,傅冠华,等.红细胞悬液在不同贮存期的生化指标[J].临床医学,2004,24(5):6-7.

5 田桂敏,王艳清,张松英,等.悬浮红细胞与全血在不同时间段溶血率的比较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4):291-292.

6 钟锐,刘华,王红,等.添加不同比例的MAP保存液对拉萨地区悬浮红细胞保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7):780-783.

7 王海宝,刘景汉,林子林,等.保存前去除白细胞对浓缩红细胞保存质量影响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3,11(6):650-653.

8 陈冬梅,任芙蓉,龚晓燕,等.全血、悬浮红细胞和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储存期末溶血率调查[J].北京医学,2012,34(8):773-775.

河南省南阳市中心血站 成分科 473000

10.3969/j.issn.1672-4860.2017.02.004

2017-1-10

猜你喜欢

脆性全血时间段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全血超量采集原因分析及返工制备可行性分析
不足量全血制备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的研究*
夏天晒太阳防病要注意时间段
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的商渔船碰撞事故分析
发朋友圈没人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考虑初始损伤的脆性疲劳损伤模型及验证
“三天后”是啥时候?
基于脆性理论的地空导弹装备保障模式分析*
微量全血彗星试验检测电子制造业不同工种人群DNA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