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找寻失落的数学课本

2017-05-09付祥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新知课本教材

付祥

在一些数学公开课、优质课的课堂上,发现了这样一个共性问题:整节课下来,没有一个学生看过一眼书,数学书静静地躺在课桌上像一个孩子似的酣然入睡。其实这种现象不但是公开课、优质课上有,就是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上也不泛出现。学生上课读书本是天经地义,而今的读书却似乎成了语文课上的专利,而在数学课上却受到了冷落。

一、数学课本阅读现状分析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正确率很高,但遇到判断题、解决实际问题等类型的题目时却由于理解不清题目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或没有正确阅读,而造成许多错误。有的题目学生自己解答不出时,只要教师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半截时,学生就会叫道:“哦,原来如此!……”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出在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上。

一提到阅读,人们联想到的通常是语文教学中的读文学名著,品美文妙句。对于数学,人们更多重视的还是数式的演绎和变换。通常情况下,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地讲解,讲完之后就让学生翻开课本做练习;之后,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课本沦落为习题集。教师对课本关注度的降低,减少了学生与数学教材接触的机会,数学书被教师遗忘了,被学生遗忘了,被课堂遗忘了,成为课堂学习的附庸品。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低下更是不言而喻。

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为什么会如此缺失呢?我认为至少有下列原因:

1、数学阅读的认识误区。大多数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接触的总是做作业时才

用的数学书,练习册及家长为他们购买的教辅材料,孩子们遨游在茫茫的题海中,根本没有接触到那些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数学读物,所以他们误认为读题就是数学阅读,误认为数学书只是做作业时的参考书,误认为数学书上的内容老师讲过了也就没读的必要了。同时,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对数学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数学的阅读引导不够。

2、数学的阅读更需要意志。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不同于其他的阅读,正如学生所说,数学的阅读“费脑子”,它不能像语文阅读那样可以一目十行,可以有美妙的语言,生动的情节,数学语言相对枯燥,它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需要认真细致,需要读记结合,需要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参与,所以它更需要意志的支持。

3、数学的阅读缺乏有效引导。因为学生对数学阅读的了解有偏颇,平时接触到的数学读物又较少,而数学老师的课堂教学往往仅立足于理解题意式的阅读指导,很少以指导方法、督促阅读、交流心得、推荐数学阅读书目等方式引导数学阅读,导致学生的数学阅读成了“无源之水”,就算偶遇也难激发读的欲望。

把数学书仅当做作业依据,把“数学阅读”视为多余的想法,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最大的误区。一直以来,数学学习与做习题的相关性,使得很多学生、家长甚至老师都片面地认为,学好数学主要依靠在听课的基础上做大量的解题练习,在这种思想指引下,阅读解析课本就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了,学生则很少能主动地去阅读课本。

二、数学课本阅读价值引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这里的阅读,当然也包括数学阅读,一个数学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也将是一个潜在的数学学习后进生。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数学教材也包括数学课本,数学课本是专家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的。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信息丰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让学生填补教材中的留空,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

数学课本中概念、定义、性质、公式等内容充分体现了数学严谨性和抽象性;书中例题贴近生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课本中的练习、习题具有广泛性;书中的图画、对话、表格形象生动。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数学课本,就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学生便能获得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品质。因而,提高学生数学课本阅读能力,对培养其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接受美学理论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文本,只有在阅读中被理解和接受,其意义和价值才得以实现。因此,课本必须成为学生赖以学会学习的读本。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励学生自己去学数学。

三、数学课本阅读做法探寻

数学课本阅读,就是学生主体与课本文本情境信息进行多层次地深刻对话,并在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质疑、审视,从而贴切地理解教材意义,体验情感,获取数学学科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数学课本阅读,是一种以课本为中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或学生自主通过阅读掌握知识的认知活动。可见,提高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有树立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理念,提高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数学课本,自主的获得数学知识。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课本阅读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在研究数学课本阅读教学时,必须抓住数学阅读要细读﹑认真地读,要读写结合,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准确理解数学文章中的字﹑语﹑句的意思,对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能够进行互相转化,知道例题求解过程中的每一步来龙去脉。

1、课前进行预探性阅读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学生带着预习中不懂的问题听课,必定会增强听课的效果。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明确预习的范围和要求。若有必要,还要设计相应的与旧知联系的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或与新知相关的有趣练习题,促使学生主动预习。新授前,还应检查预习的情况。

例如我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提出如下预习要求:认真阅读教材上的内容,初步认识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含义。通过让学生仔细地阅读教材,在理解比例尺公式的同时了解为什么写比例尺时通常比的前项用“1”表示?后项用“1”表示行不行呢?这样既起到了拓展延伸的作用,也让学生发现还有在把比较小的物体画在图纸上會扩大的这一知识,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同时通过阅读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让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使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上课时,围绕课前预习的问题展开讨论,彼此交换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便能完全理解预习的内容,而且积极主动,兴趣盎然。

2、课内进行指导性阅读

(1)阅读激趣,引入新知

小学生学习新知,不仅需要充分的知识准备,而且也需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在课堂上导入新知识前,恰当地安排一个阅读环节,常常能激发起学生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从而产生新知学习的“自我需要”。“读一读”、“你知道吗”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要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内容一般都生动有趣,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拓展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学习新知之前进行阅读,阅读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从欣赏的角度去读。如第十一册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就是介绍祖冲之的生平及中国对圆周率的贡献。学生读起来兴趣盎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第二,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角度去读。如第十二册教材中的 “你知道吗”,就是对正、反比例的知识进一步介绍,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2)阅读激思,学习新知

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探索解题思路的过程中,常常因为认知水平的限制或思维方向的偏差产生思维阻滞,此时引导阅读教材,常常能使学生突破定势、激活思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

如教学《圆锥的体积》,在认识了圆锥的一些基本特征后,教师提出求圆锥体积的要求。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很快认识到应该设法把圆锥转化为熟悉的形体,从而得到求体积的方法,甚至也能意识到这个“熟悉的形体”应该是圆柱体。但怎样才能把圆锥体转化为圆柱体,学生一筹莫展。此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从阅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读了课本上介绍的实验后,顿时恍然大悟。不待老师要求,纷纷拿起课前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进行实验。解决问题后成功的愉悦溢于言表。

3、课后进行温习性阅读

课后温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的课后温习,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客观地自身归因,提高学习的质量。

正确的课后温习方法,应该是回忆、解题与阅读思考的有机结合。那种只解题、不读书的课后温习对正确学习方法、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极其有害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提出課后温习的阅读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在温习阅读后有强烈的收获体验。如:学会了什么知识?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新旧知识有何联系?还有哪些疑问等等。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适合阅读学习的内容和环节还有很多,上述几点只不过是基于实践的一些肤浅的归纳。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与总结,努力寻找到适合本班学生的方式方法。耐心地坚持下去,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作者单位:灌南县长江路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新知课本教材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