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日活动中对幼儿同情心的培养

2017-05-09朱涤瑕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同情心关心玩具

朱涤瑕

同情心是一个人能够有尊严和有价值地生活的保证,只有同情他人,才能获得他人尊重,实现自身尊严。幼儿期同情心的培养,对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幼儿的同情心,从爱护小动物、愿意帮助有困难的人、关心家人和周围的人开始的,关心他人劳动累不累,害病疼不疼,有没有吃饱吃好,别人睡觉不去吵醒,别人谈话不去吵闹,自己不去折磨人,好东西先给别人,等等。孩子从小有这样的同情心,长大才能具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他远大的理想也会从此萌发。

著名外科医生裘发祖,是武汉同济医科大学老校长,全国著名的“一把刀”。他小时候看到路边躺着衣衫褴褛的难民,害病呻吟着,痛苦不堪。他问妈妈这些人为什么不去看病,妈妈难过地说他们很穷,没钱看病。小裘發祖很难过,当晚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穿上白大褂,给穷人看病去了……谁知道他的医学生涯和崇高事业,就是这样在同情心的土壤里,一次偶然经历中播下种子的呢?

在幼儿一日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对幼儿进行同情心的培养呢?经过几年的课题实践和研究,现将我们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培养幼儿对父母及周围人的同情心,教育幼儿在父母和他人劳累或患病时,能关心爱护他人

为了从小培养幼儿对父母的同情心,首先,在一日活动中争取家长的配合。请孩子的妈妈讲十月怀胎和哺育他们的艰辛,讲悉心照顾和教育婴幼儿的事例,讲父母们自己曾遭受过的苦难,讲工作的辛劳,等等。家长们都这样做了,效果非常明显。如,潇潇的妈妈告诉我说,潇潇的爸爸有一次肚子疼,潇潇主动倒水给他喝,还帮爸爸揉肚子,潇潇的爸爸很感动,连说“女儿懂事了,长大了”。这样的事例很多。孩子们从亲人的讲述中知道了爸爸妈妈对他们的爱,爸爸妈妈为哺育他们而吃过的苦,因此在感情上也懂得在父母劳累或患病时献出同情心,关心爸爸妈妈;另一方面,父母对孩子积极的态度评价,又会对孩子的同情心产生积极的强化,形成良性循环。其次,在一日活动中,通过角色游戏、故事、儿歌、歌曲等各种形式来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例如,开展角色游戏“娃娃家”时,老师会有意识地引导游戏中的“爸爸”“妈妈”做很多事,如买菜、烧饭、喂“娃娃”吃饭、大小便、洗衣服、带“娃娃”看病、上幼儿园等等,每次游戏“爸爸”“妈妈”都累得筋疲力尽,有时游戏还没结束,“爸爸”“妈妈”就说“累死我了”。这时,教师适时引导游戏中的“娃娃”对“爸爸妈妈”献爱心,并进一步引导幼儿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对自己父母的劳累理解同情,并体贴关心他们。孩子们有了游戏中的体会,很容易迁移到家庭生活中。他们纷纷表示:“爸爸妈妈下班后,我也会端茶给他们喝。”“妈妈累了,我会给她捶捶背,我一捶,妈妈就不累了。”在以后的角色游戏中,经常可以看到诸如帮“妈妈”倒茶、捶背之类的事。家长们也都高兴地来反映,孩子们回家后变得懂事多了,不再那么烦人,看大人累了会主动安慰他们,懂得关心体贴父母了。除了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外,我们还利用儿歌《爸爸辛苦了》、歌曲《我的好妈妈》、故事《爸爸回来了》等艺术形式来感染幼儿,让幼儿在感情上对父母的辛苦劳作产生同情心,从而不论何时何地都能主动关心体贴父母。

用同样的方法,对幼儿园的老师、医生、炊事员,到幼儿的亲戚长辈等,通过参观、讲解、角色游戏等形式,让孩子体会到他们工作的繁忙、劳累,年长者身体上的不适、行动上的不便,从而产生同情心、怜悯心和依恋感,直到主动尊敬关心他们,帮助有困难的人。

二、培养幼儿对玩具和小动物的同情心,关心并爱护他们

玩具和小动物是孩子们最喜欢、最亲密的伙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发现孩子们损坏玩具、欺负小动物的现象。究其原因,因为孩子们只是把它们看作可以任意玩耍的物品,他们把损坏玩具、欺负小动物的过程也看作是玩的过程,缺乏对玩具、小动物的同情心。为了改变这种情感,在游戏活动中我们把玩具小动物拟人化,告诉孩子玩具和小动物也有喜怒哀乐,并通过教师自身的言行来影响感动幼儿。如,老师经常给金鱼换水、喂食,并告诉小朋友说金鱼很开心,喜欢与老师交朋友。有一次,一条金鱼病死了,老师流露出很难过的样子,说“金鱼真可怜”,孩子们也跟着老师难过。其次,充分运用奖罚手段来巩固幼儿的同情心。当班内有小朋友把积木整理得很好时,老师就以积木的口吻表扬他、感谢他;当小朋友把图书损坏时,老师就说图书很难过,身体很痛,再不和他交朋友了,并停止幼儿看图书几次。

平时坚持运用这种奖罚结合的手段,孩子们不但自己能爱护玩具,玩具损坏了他们会很难过,并想方设法修补玩具,而且,孩子们对他人损坏玩具的现象也会很愤慨,会主动制止。

三、培养幼儿对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同情心,与幼儿进行道德谈话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对人类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一些优秀的艺术形象对少年儿童影响颇深,当然前提是我们能够理解、感受其中艺术形象的魅力。对于幼儿来说,理解艺术形象显得抽象,为此,老师应创造条件化抽象为具体,如通过图片、幻灯、多媒体再现艺术情境,或创造条件让幼儿进行情境表演,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去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再加上教师自身真实的感情流露、恰当的引导,会很快使幼儿对作品中不幸的人物产生同情,这时根据本班幼儿的行为与他们进行道德谈话,趁热打铁,引导幼儿思考该怎样帮助他人,解除他人的烦恼和伤心,并鼓励幼儿在实际生活中也关心帮助他人,特别是在他人处于困境的时候。比如,大班散文诗《夜里什么人不睡觉》的赏析中,教师通过画面引导幼儿观察讲述,让孩子感受上夜班的医生、清洁工以及印刷厂工人的工作性质,以及他们辛苦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幸福安定,孩子们非常感动。在音乐的渲染中,老师问孩子,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话?孩子们想到的都是说“谢谢”“辛苦啦”,有的还说“我要不扔垃圾,别让保洁阿姨这么辛苦”等等。我想,通过老师们适宜的引导,孩子们能说出如此温暖的话语,他们已经发自内心地对劳动人民产生了同情心,相信这样的引导能在他们心上留下深刻烙印。

【作者单位:宜兴市实验幼儿园 江苏】

猜你喜欢

同情心关心玩具
滥施同情心
机器人让人们更具同情心
小精怪阿良的同情心
开心与关心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
关心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