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三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践和思考

2017-05-09张永亭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活动课团体辅导

张永亭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进行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够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般说来,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上,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及情感活动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体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学校通过开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可以使同一年龄段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能整体性地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可预防因缺少必要的关注、疏导而可能发生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不过,如果误用、滥用和盗用团体辅导,却会带来负面的效果,如使团体成员蒙受伤害,学习错误的行为,加深其自卑感和挫败感等。因此,在进行团体辅导时,要不断充实团体辅导的专业知识,仔细推敲各个环节的设计,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组织和实施有效的团体活动。以下是我在设计与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的一些尝试和思考。

一、创建接纳、安全的团体氛围

根据处于各个成长阶段的小学生的发展特点而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非常棒的成长方式,个体在团体中经历各种体验,或是回忆,或是分享,或是挑战,或是寻求支持,或是获得接纳等等,在这些体验中,个体获得支持或者成功的体验,能够得到成长、改善适应和加快发展。依托这个出发点,心理老师在设计完团体辅导活动之后,还需要考虑到一系列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点。第一点便是团体氛围的构建。

我们都知道,当孩子学习走路的过程中摔倒时,最需要的是妈妈的怀抱。孩子在妈妈的怀抱中找到了安全感,这种安全感能够驱散摔倒带来的恐惧和挫败感。同样的,学生在学习各种尝试活动,也强烈需要教师给自己带来安全感,需要教师为自己提供接纳的成长氛围。

由于团体辅导活动课并不是小学教育中的常态课程,往往需要心理老师通过团体招募、教师推荐等方式组建团体,导致团体成员来源于学校的很多个班级。另外,游戏环节中,因为性别不同,男生和女生对牵手、组队这些活动安排比较排斥,常常会影响活动的进行。因此,我在设计团体辅导活动课时,第一阶段的设计原则都是创建温暖的、安全的、和谐的团体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受关注的,自己的任何尝试都是获得接纳的,从而主动向身边的人伸出自己的手,与他们一同游戏。主要的尝试活动有:

1.将“团体契约”改为“我们的约定”

规则是死板的,学生在校学习,每天都要遵守各项规定,他们内心里对规则是非常排斥的。虽然不得不遵守规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却被大大地打压了。将“契约”改为“约定”,去掉了规则的强制性,增加了其情感性,让学生明白,大家是在遵守一个“浪漫的约定”。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就像小时候“拉钩约定”一样,让他们有了情感的投入,同样具有约束力,是对他们的一种信任,相信他们能够做到。这样可以大大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进行集体性的简单活动

如《感受合作的魅力》一课的设计中,活动课前段部分设计了“接长龙”、“大风吹”和“马兰花开”这一系列的活动,这些活动简单,易操作,能够让所有人快速参与进来,同时帮助创设安全、温馨、开放的活动氛围,来帮助打破学生之间最初的沉默,消减陌生感和参与活动的紧张感,让学生们能够放开来,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同时,领导者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了解学生的一些基本信息,以便更好地组织活动。这个环节之后,原本陌生的学生们很快融入到了一起,并表现出对本节接下来活动的强烈期待。

在这个阶段的设计和活动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和谐融洽的活动氛围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辅导过程,同时也是整个心理辅导活动的良好开端。

二、了解潜在、当前的团体需求

由于从未接触过团体辅导,小学三年级学生很容易对团体辅导产生误解,即认为团体辅导活动课就是游戏课,就是单纯的玩。因此在小学三年级学生中实施团体辅导,就必须要了解团体成员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成长诉求,这也是团体辅导主题的重要来源和设计主线。如交朋友存在障碍的学生团体进行社交技巧训练,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人际互动和模仿及演练的机会,较易获得显著的成果。

在了解团体潜在需求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难题是,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接触的知识和外在刺激有限,因此很难将自己的需求表述清楚。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另一个特点是模仿学习,他们经常会学习别人的行为,将别人的需求当成自己的需求。在进行团体辅导的过程中,我发现最有效的需求了解方式是直接对他们进行观察或评估,包括课堂中和课堂外。例如我的班上有一位女生在课堂上从来也不愿意说话,哪怕是老师提问,她也不敢说出一个字。于是我对这位女生产生了兴趣,在课后我观察到,不只在课堂上,在课后她也很少跟同学交流,甚至被同桌欺负了也不敢告诉老师(据家长反映)。以这位同学的问题为原型设计了《轻轻松松交朋友》《大声说出来》等团体辅导课,重点放在团队建设上,比如自行组建团队(教师有少部分干预在里面,确保分组相对平均)、设计团队标志(包括队名、个性口号、成员代号等)、团队完成一幅画、团队协作制作并走上风火轮等活动,让学生们在团队融合中感受到队友的支持,体会团队合作的快乐,慢慢驱散人际交往的恐惧,变得愿意与别人亲近。

三、设计体验、成长的团体活动

团体辅导活动课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理论和心理学知识,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成长的能力,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因此,团体活动的重要设计原则之一即是渗透方法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教师最好是能够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就将所学的东西与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这样他们在课后才有可能会用这些知识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1.重视具体方法的讲授

如《认识自我》一课中,在活动中学生体验到对自己认识的不足。需要注意的是,我的团体中是一群三年级学生,他们不仅对自己认识存在不足,还对认识自己的方法有着很大的盲点,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社会经验都决定了他们无法从单纯的体验中自行获取认识自己的方法。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具体方法的传授,让他们根据具体的方法来学习认识自己。

2.重视群体力量的调动

“众人划桨开大船”,群体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出来之后,教师要能够调动全体的力量来帮助解决问题,这不仅仅是能够使得问题很快解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寻求别人的帮助。如《认识情绪》一课中“小小烦恼盒”的设计:在活动进行之前,让学生把最近一周内发生的一件让他们最不开心的事情写下来,回收到烦恼盒里;之后,老师从烦恼盒里随机抽取“烦恼”,让大家一起给出意见,试着解决烦恼盒里的问题。

3.重视所学知识的运用

由于团体辅导活动课的周期比较长,学生每周或者每隔一周才能上一节课,学生在课上所学知识很容易发生遗忘。因此,在解决问题具体方法讲解之后,通常会紧跟着问题情境,目的即在于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场运用,强化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同时也让他们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

4.重视学生情感的接纳

作为心理课的一种形式,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中也常常会伴随着学生的情感流露。如在《我和爸爸妈妈》一课中,有位学生在分享中无意提到了班上一位同学爸爸妈妈离异的事情,那位同学顿时泪如雨下,全班像炸开了锅一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那位同学明显受到了伤害,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立马停下来,把注意力转向受伤的同学做简单的处理。我在这里并没有运用过多的言语,而是给了那个孩子一个拥抱,拍了拍她的肩膀,告诉她:“你是一个好孩子,爸爸妈妈的决定与你无关。”在遇到诸如此类敏感的问题时,教师尤其需要重视对孩子的接纳,让他们感受到,无论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在这个群体里都是安全的,受到接纳的。保护学生是每一位心理老师的责任。

团体心理辅导被称为“神奇的圆圈”。一群人围坐在一起,经过几次密集的互动,每个团体成员都会产生一些积极的改变,更适应,更快乐,更健康,更和谐。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可以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沟通改善,增强适应,排除困扰,提升能力,增进身心健康。笔者在接触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这几年中,充分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心理辅导老师的幸福和快乐,与学生一同游戏,一同游戏,一同成长。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苏光中心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活动课团体辅导
中国队获第63届IMO团体总分第一名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团体无偿献血难成主流
美团体打广告抗议“中国制造”
和谐班子——团体活力的绝对优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