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素材”到“教材”:教材使用现状调查

2017-05-09杨友明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素材周长例题

杨友明

学校每周一次教研组活动,五年级小周老师执教《圆的周长》。上课铃响后,老师出示圆形茶杯盖。

师:“这个圆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上来指一指?”(一生上台指)

师:“如何知道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生1:“用棉线绕茶杯盖一圈,拉直棉线在直尺上量一下就知道了。”

师:“很聪明的办法。其他人还有不同办法吗?”

生2:“把茶杯盖直接放在直尺上滚一周,就能滚出周长。”

师:“也是一个智慧的办法。”

生3:“老师,他们的办法书上都有,不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

学生突如其来的“告状”,让老师有点尴尬,他略带责备地说:“说明他们课前认真预习了,要向他们学习才对。”

接着,老师让大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先量出每个圆的直径,再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量出每个圆的周长,用周长除以直径,看看有什么发现。大家都在忙,一个学生端坐不动。集中交流时,他的手举得最高,老师示意他回答。

生4:“我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生5(生4同桌):“老师,他没有量,更没有算,他是照着书上说的。”

老师又一次陷入尴尬……

到了评课研课环节,老师们不约而同聚焦到课上两个尴尬场景,都说在自己的课堂上也经历过类似的“尴尬”。有的老师说从来都不要学生预习,以保留新课的神秘感。有的老师说学生自己有课本,他们自己会提前看书的,谈什么神秘?最后大家聚焦到学生手里都有的课本上,有的老师说书上明明写着:“观察上面算式,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下面紧接着就是结论。有的老师说自己挖空心思设计了精美的课件,后来还是让教材上现成的结论打垮了。预习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提倡,但课本上有现成的数学结论,学生无须动脑,无须思考,就能照本宣科“发现”结论,这实际上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只不过变“人填”为“书填”,学生发现的仅仅是书本上现成的数学,缺失了真探究,没有了真思考,哪来的数学真发现?最后大家一致期盼——要是教材有问题,有例题,不呈现结论就好了,那样学生才有真探究、真思考,才能发现“自己”的数学,课堂才会呈现出更多意想不到的精彩,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激发与培养。

学生和老师手里都有的教科书,对学生而言称之为课本,对老师而言称之为教材。教科书是课程领导、学科专家、教学名师围绕国家课程标准精选素材,精心改编,精致打造的,对落实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实现通过学科教学来育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教科书的使用情况究竟如何呢?一线老师的评价和建议是什么?笔者为此进行了一次网络微调查。调查结果与笔者的预测惊人一致:80%以上的老师在教学新知时不要学生阅读课本;90%以上的老师在展示课时从头到尾不要学生打开课本;95%以上的老师认为数学教材编排科学严谨,绝大多数例题选用素材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具有启发性,但是教材在解题思路上引导过细,局限了学生开放思维,规律、法则、公式等结论赫然在目,学生无须思考,教材的探究性,结论的神秘性丧失,对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探究发现不利。主要表现有:

一、“方法越位”,数学探究变得虚空

新颖的学习材料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知识经验,对问题做出反应与加工,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然而现行教材,往往在呈现问题后,有很多越位的铺垫、方法的提示、解法的引导,学生无须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就可以按照教科书上提示的步骤进行所谓的“探究”。如学习《圆的认识》,教材上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个圆。但是课本紧接着出示的三幅图,把常用的三种画法一一呈现出来(见下图)。第一種,沿着圆形物体周边描一圈;第二种,用图钉、细线和铅笔,固定图钉,拉直细线,笔尖绕一圈,可以画出一个圆;第三种,用圆规画圆。学生不需要动脑筋、想办法,照着书上的提示去做就可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成为一纸空文。

二、“结论外显”,数学发现流于形式

教材上现成的结论,让学生的数学发现流于形式。学生对新知的学习是一种“复制”型的感知过程,就是理解与不理解,懂与不懂的区别,习得的是间接经验,是书本在“灌输”。如《圆的认识》一课:“圆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本来这个问题是非常具有探索性和挑战性的,目的是让学生把现在学习的圆与之前已学的五种平面图形进行对比。但是教材在问题下面赫然在目的是三个结论:“圆和多变形都是平面图形。”“多边形由线段围成,有顶点。”“圆由曲线围成,没有顶点。”(见下图)

面对课本给定的现成的数学结论,学生无须独立思考,严重压缩了学生创新思维空间,数学思维的独特性、求异性和批判性如何得到积极培养?

三、“脱离生活”,数学学习变得茫然

数学抽象的规律、定理、法则等知识需要借助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的“现实”外壳,才能落地生根,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数学。学生也正是在对具体形象的数学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中实现对数学的再认识和再建构。如《圆的面积》解决问题,书上呈现的例题:一个自动旋转喷水器的最远喷水距离大约是5米,它旋转一周喷灌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自动旋转喷水器是什么样子?喷出的水是线状还是点状?不要说学生感觉陌生,很多老师也不太清楚。这样远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就不是一个好素材。毋庸置疑,现行教材在数学材料现实化、生活化、趣味化等方面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成功改革,但很多背离现实的数学材料依然大量充斥数学教材,我们教学时需要根据地域特点和学生生活实际创造符合学生认知的学材,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的认知情感。

【作者单位:灌云县同兴中心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素材周长例题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由一道简单例题所引发的思考
巧算周长
向量中一道例题的推广及应用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周长小诊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