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探究重在学生参与

2017-05-09徐弘昌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灯泡动手情境

徐弘昌

科学课堂离不开教师课堂上的精心引导和学生学习中的主动参与。教师通过互动要达到让学生主动探究的目的。师生的互动,特别是学生的在课堂上的表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科学课堂的关键。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上应起到主导作用。”这个观点已经得到了全体科学教师的认同。如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呢?这就离不开学生学习中的主动参与和教师课堂上的精心引导。我们的教学应该从学生参与的角度进行设计和思考,也就是说教师设计教学时首先要考虑到“学生什么时候需要探究,应该怎样探究”,然后在学生需要时进行引导。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提高课堂学生参与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保障主动参与

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学生学习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因此,现在的课堂设计导入部分越来越被重视起来。常见的创设情境途径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地激发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自我需要。

在学习《点亮我们的小灯泡》这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们出示了一些城市霓虹灯的效果图,接着又出示了一些卫星上拍摄的夜景图片,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欣赏后的感受:“城市的夜景好美啊!”“这些霓虹灯代表着工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灯具的照明。”这些图画和语言让学生感觉到了灯具的魅力,更让学生知道了点灯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多么巨大。

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小灯泡的探究欲望逐渐被激发了,纷纷表示想知道电灯是怎么才能亮的。

二、设计实验,让成功感激励学生自主参与

科学实验是学生探究科学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体现学生主体的必要条件,也是激励学生自主参与的有效方法。小学生喜欢做科学实验,但是实际还是有些学生不愿意动手做的,有的就是不想动手做;有的是不敢做,担心失败,被别的同学笑话;有的是没有机会做,每次实验都被动手能力强的同学抢去做了,久而久之就再也没有机会做实验了。这样下去,不动手参与做实验的这部分同学动手能力逐渐被弱化,积极性也会下降。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我首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验时间和材料,如,在研究“小灯泡的结构”时,我让每生都仔细观察并说一说、画一画,每个孩子都带着疑问、带着好奇去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找到答案。在不断发现和不断补充下,学生们对小灯泡的了解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深入。灯泡的主要结构是一根灯丝和两端连接的两个连接点。

在学生对小灯泡结构深入了解之后,再讓学生试着“连接我们的电路”,很快就有小组的灯泡亮了起来,也发现有些连接的小灯泡亮不起来……他们争着将自己的发现与老师、同学分享,实验失败的同学在师生互动的交流中也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学生们个个都像科学家,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探究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种子逐渐发芽长高。

充足的准备才能得到成功的实验,成功的实验能鼓励学生继续探究,更能带动其他小组向他们攀比学习。

三、引导评价,有效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传统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教师评价的形式,老师是评价的权威,是学生学习表现唯一评定者。由于教师是课堂评价的“主宰”,课堂上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就缺乏了生气和乐趣。在制定课堂纪律,评价表现时我经常要听取大部分学生的意见,这样的评价不仅能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更能让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同时自己引以为戒。当然评价还是尽量要多从正面入手给学生以鼓励,让大部分学生向其学习、追赶。

在学生每发现一种让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后,我都让他们小组在黑板上用贴纸的方式展示出来,并介绍电流在电路中的流动情况。然后让其他同学判断他们的正误,给他们表扬或鼓励,然后教师再加以点评,并给他们小组贴上小红花。通过集体的评价和横向的对比,学生们不仅得到了鼓励,也清楚了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找到了学习的方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对探究的参与一步步走向深入,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探究能力的目的。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学生在课堂上动手的时间多了,活动量也足了。但如果我们把精力过多地放到活动体验上,而不考虑到活动后的思考,那么这样的课堂是很热闹,可在一番热闹过后,学生的头脑里却依然一片空白,这样实验教学的效率将大打折扣。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了探究,才能让学生真正爱上探究,自主探究才能真正实现。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庙港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灯泡动手情境
我也来动手
灯泡创意秀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点亮小灯泡
点亮小灯泡
动手画一画
动手演示找错因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