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若干思考

2017-04-26朱露林

财经界·学术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预算编制绩效评价行政

朱露林

公共财政是为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为,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作为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现代预算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预算绩效管理作为预算管理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通过实施以结果应用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绩效提高为目标的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对财政资金支出效果的管控。

近年来,各地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运行机制。但长期以来,政府预算管理中还存在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效益现象,借鉴发达国家做法,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促进财政支出效率的提高,已成为新形势下深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阑释预算绩效管理基本概念与重大意义的基础上,剖析了新形势下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提出了在加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过程中应注意把握的问题。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概述和主要做法

我国政府绩效评价从1994年发展到现在,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基本形成一个较为规范的体系。如财政部出台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预[2011]285号),对绩效评价从评价对象、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方法、评价组织、评价程序、评价报告等作出了比较全面的规定。随着新《预算法》的出台,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大多重视预算资金安排,同时也探索开展绩效指标的评价体系建设,确保预算执行中阶段评价,促使预算执行效益提升。同时建立绩效运行跟踪监控制度,确保对绩效数据信息以及采集、分析,提出科学化建议,确保绩效目标顺利实现。

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绩效管理意识还不够

“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重使用、轻绩效”的惯性思维观念依然存在,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年度工作计划常常是在预算年度初,而部门预算和绩效预算是在上一年度第四季度时就对下一预算年度进行编制,这种时间上的不同步,造成预算目标管控不理想,预算绩效管理更是难以控制。

(二)预算全过程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

在编制部门预算时,由于实行总量控制,并且在对次年工作尚不明确的情况下,各部门编制预算基本都采用传统的“基数加增长”方法,预算编制带有较重的经验决策色彩,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可预见性较差。

(三)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

预算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和细化的效益目标,也没有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常局限于单个项目或某一部门,无法对单位整体预算执行进行效果科学、合理评价。

(四)绩效评价体系不科学

全国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与标准缺乏可比性,无法确保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这也造成绩效评价结果大多停留在反映情况和问题的层面,其权威性、公信力、实用性不足,加上绩效管理未与预算编制充分结合等原因,评价结果约束力不强。

(五)绩效结果应用不够

绩效评价未真正与预算资金安排相挂钩,奖惩制度还不够健全,虽然各行政事业单位在报年度部门预算时也上报了绩效计划,财政部门也组织专家评审,但对绩效结果不好的单位,并未采取切实有效的问责措施。

三、预算绩效管理改进建议

(一)强化预算绩效理念

通过多种措施开展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培训宣传,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关注绩效管理工作,及时纠正原来粗放式预算管理方式的弊端,牢固树立“用钱必问效、问效必问责、问责效为先”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将预算绩效理念贯穿到财政管理的各个环节,使之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等,共同形成科学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

(二)健全预算管理体系

逐步建立以提高政府管理效能和财政资金效益为核心、以提高资金管理效率和合理分配财政资源为着力点、以实现绩效预算为远期目标、并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预算管理体系,加强预算管理的定量考核。健全有关预算法规体系建设,依据《预算法》等有关法律法規,完善和规范部门预算管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监督机制。

(三)完善动态监控机制

应紧紧依托大数据建设平台,完善预算执行的信息管理系统,在大数据浪潮中用数据进行预算执行分析,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转换成有用的决策信息基础,实现信息共享和财政透明,对预算单位资金支付进行动态监控,实现对预算执行成效的实时反映。

(四)健全科学合理绩效评价体系

财政预算支出范围广、分类复杂、影响因素多、支出效益内涵丰富,需要构建多元化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绩效评价体系需要尽量细化、量化,具有可操作性,才能科学评价行政事业单位对财政公共资金使用效率的执行效果,如实反映财政资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

(五)完善绩效问责制度

进一步明确行政事业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政府财政部门监管、人大政协监督、社会广泛参与的“谁用款,谁负责”的绩效问责机制,逐步建立起政府支持、部门配合、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职责范围和权限责任,整合多方力量,提高绩效评价效率。同时,完善绩效评价结果与部门预算相结合,与项目执行监管相结合,与干部选拔任用相结合,与绩效薪酬相结合的全方位、多维度的绩效问责制度体系。

参考文献:

[1]徐东波.预算绩效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应用探讨[J].财经界,2014

[2]罗剑英.实施预算绩效前评价 推进绩效预算管理[J].财政监督,2015

[3]韩国英.完善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的思考[J].天津经济,2015

猜你喜欢

预算编制绩效评价行政
基于DRGs的老年医学科医疗服务绩效评价分析
对财政预算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的探讨
试论国企全面预算编制问题及改进措施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实践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探索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于问责的困境与出路
论行政和解中的行政优先权行使
论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中的问题与对策
论事业单位政府采购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
从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谈行政行为
浅析预算编制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