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远郊定向)能力进阶培养的实践探索

2017-04-26纪智礼赵京红张艳

医学信息 2017年8期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

纪智礼+赵京红+张艳

摘要:为了顺应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和卫生服务体制改革的需求,围绕岗位胜任力,对在我院临床学习的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远郊定向)学生以能力进阶的培养模式进行一系列的培育,以期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加强临床实践能力。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能力进阶培养;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远郊定向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带来了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 的增加和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漲。并且民众的健康意识提高,健康需求也日益增加,这均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现象仍然严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更为凸显。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为了逐步实现医疗改革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首都医科大学招收培养了临床医学专业(远郊定向)医学生,旨在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培养知识全面、经验丰富、素质较髙的人才队伍。我院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近年来一直承担着临床医学专业(远郊定向)医学生临床阶段的教学任务。本文对我院的临床医学专业(远郊定向)能力进阶培养模式进行总结,旨在探索培养具有较高临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基层临床医生的培育方式。

1临床医学专业(远郊定向)学生临床岗位胜任力培养的重要性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以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学生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将医德教育贯穿医学教育全过程,培养医学生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1]。临床医学教育不但要求医学生掌握丰富的知识,能正确地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更是要有优良的医德医风和高度的责任感。这才是临床医学教育的根本。远郊定向的医学生毕业后要从业于基层医疗单位。因此,仅仅按照传统五年制临床本科生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基层医疗需求为导向,突出临床岗位能力培养,使其具备较强的岗位胜任力,以便更好的适应现代化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基层医疗工作岗位。

2围绕岗位胜任力,制定阶梯式的培养方案

岗位胜任力是指那些与实际工作情境相关的,能够促进个人和集体共同发展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等所有个人特质的总和。临床岗位胜任力包括临床实践操作、专业理论知识、团队协作、人际交往和心理素质[2]。我院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近年来一直承担着临床医学专业(远郊定向)医学生临床阶段的教学任务。围绕岗位胜任力,我院在临床理论学习,课间实习和临床实习三个时期采用阶梯式能力培养的模式,即初级、中级、高级。每个时期将临床能力和知识点细化为具体的操作要求,并在不同的学年各有侧重,逐步培养其不同的能力,最终达到培养拥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丰富的医学知识、基本的专业技能、终身的学习能力”的医学人才的目标[3]。第一学年(初级能力阶段)以初级医疗为主,侧重于对医学理论知识和职业道德的学习。在临床实践方面主要是临床基本技能训练以及初级实践能力的培养,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卫生机构和乡村卫生院进行预防医学调研实践活动。第二学年(中级能力阶段)在继续强化对上述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培养其在疾病处理过程中临床综合思考方面的能力以及有创性临床技能训练,同时根据岗位需求组织学生到基层医疗机构参与基层医疗服务实践,真正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第三学年(高级能力阶段)以提高医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同时在临床实践活动中大力加强以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伦理和职业态度为基本内容的职业素质教育和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

3改进教学方法,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式学习模式

在培养形式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PBL、CBL、TBL等启发、讨论式多元化教学方法[4-6]。通过开展这些灵活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可以活跃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诊疗决策能力。在部分临床课程中引入标准化患者(SP)教学模式[7],在对学生临床思维与技能培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沟通与协作意识,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流沟通能力。

4构建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是衡量教育效果的核心。科学合理、以人为本的考核体系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我院以前多采用传统的考核模式,即结业考核、出科考核等。虽然在考核形式上较多样化,包括理论试卷、模拟技能操作和模拟床边诊疗等形式。但都属于终末性考核,造成只注重最终结果,不了解学生实际能力,难以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而且无法进行实时的反馈并提出改进意见。而且由于缺乏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考核仍以知识性内容为主。在以岗位胜任力为目标的能力进阶式培养实践中,我们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考核模式,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末性考核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同时建立了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将考核贯穿于每学期每门课程的始末。在初级能力阶段的考试中注重考核案例分析和文献分析等综合应用的能力[8]。增加开放式命题比重,将实践操作考试和闭卷理论考试相结合。在中级能力阶段积极推进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9]。通过模拟临床场景来测试医学生的临床能力,包括理论知识、临床技能和临床思维能力,考生通过一系列事先设计的考站进行实践测试。OSCE 考试作为一种临床能力考察的考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与可信度,能反应考生实际掌握临床技能的水平。在高级能力阶段,即学生临床实习阶段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末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采用Mini-CEX[10]和Dops[11]评价方法对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及多方面的潜能进行评价并积极反馈,实现“实践--评价反馈--提高”的培养思路。毕业前的终末性考试内容与组织方式参照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进行,以强化学生综合知识与临床能力[12]。通过建立上述多层面多角度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了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综上所述,我院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远郊定向)学生的培养中围绕岗位胜任力,采用能力进阶式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学生的医学服务技能和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基层综合卫生服务能力。为基层医疗衛生事业的发展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优秀医学人才做出来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核心课程的设置方面还没有完成有效的整合。下一步,我们将“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打破学科课程结构,遵循疾病自身特质,结合教学规律,实施课程体系改革,进一步完善我院的能力进阶式人才培养模式。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系统工程,而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医学生,适应我国医改的要求是当今医学教育的目标与趋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高[ 2012]7 号).

[2]杨晓华.基于胜任力的医院临床医师培训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3]郑少燕.从医学教育认证探讨医学教学改革[J].医学与社会,2010,23(10):102-103.

[4]颜新跃,朱伟,仉慧卿.关于PBL概述[J].知识经济,2013(22):166-167.

[5]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2009,31(3):7-11

[6]艾文兵,胡兆华,简道林.TBL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和在中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意义[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4):88-90.

[7]戴玲丽,张军芳,奚桃芳.完善标准化患者培训体系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2):150-152.

[8]俞方,夏强,罗建红.借鉴美国医学教育培养卓越医学人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3-7.

[9]孔华俊,陈艳晓,胡汝云,等.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在临床医学实习生实习结业考试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9):58-59.

[10]胡柯,刘理静,段于峰,等.迷你临床评价量表对内科学案例式教学效果的评估[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8):2917-2918.

[11]Mcleod R,Mires G,Ker J.Direct observed procedural skills assessment in the undergraduate setting[J].Clinical Teacher,2012,9(4):228.

[12]胡畅路.军医大学临床专业八年制课程设置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

编辑/宋伟

猜你喜欢

岗位胜任力
基于跨境电商人才岗位胜任力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
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岗位胜任力的调查研究
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水质理化检验实验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