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拾起思品课堂上的思想

2017-04-22赖高明

中国德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青春生命思想

课堂教学本质上是思想的对话,然而,在传统的思品课教学实践中,知识训练主导课堂,教师说教贯穿课堂,教师控制课堂话语权等有悖于课堂教学本质的现象却屡见不鲜,严重制约了整体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这样的课堂演变成了考试训练场,学生主体积极性受到抑制,缺少思维互动和思想交锋。课堂上弄丢了思想,也就谈不上生机活力,学习不知不觉间演变成了学生厌烦的痛苦活动。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那么思品课又该如何拾起那些易被我们弄丢了的思想,从而向更加理想的境界迈进呢?其实,课堂上处处可以培育学生的思想,思想就蕴含在学生的生活话题中,隐藏在课堂问题中,只要我们放弃纯应试的功利教学观念,就能在日常课堂教学实践中体会生活之趣,发现思想之美,感悟生命之真。

一、基于生活,让思想贴近实际

真实的生活存在是思想产生的基础,课堂应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感知,让学生去回味、去联系、去感悟,引导学生将生活的点点滴滴纳入自己思维中,赋予其思想的内核,在课堂上交流,从而引发情感的共鸣。教师应设置贴近生活的话题,激起学生思想的涟漪。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感悟青春》教学中,教师设问:“你会把青春与哪些词语相连呢?你为什么会这样联系?”有学生说青春“是翱翔,是奋斗,因为青春是自由的”。有学生的答案略带几分忧思:“我会把青春和‘落日相连,因为太阳在快下山的时候最耀眼,下山后,夜幕就笼罩了世界,四处一片黑暗。我的青春也是如此,在青春期时,登上高峰,告别了青春期,我的人生便开始缓缓地走向低谷。”也有學生回答:“我会把青春和‘起伏相连,因为在青春期时,每天都会有大大小小的各种事,有的让我们快乐,有的让我们悲伤,有的让我们苦恼,有的让我们生气,正如人生一样,此起彼伏。”

略带稚嫩的话语,道出孩子们的不同思考,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时闪现,智慧的力量在课堂上不断涌动。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给予及时点拨和引导,和学生开展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让学生的思想之翼放飞。例如,对于学生“青春有如落日”的回答,教师指出:“落日是绚丽的,我们宜以奋斗的姿势让自己的青春身影更加绚丽多姿,只要保持生命激情,青春就不会散场。”可以看出,学生的思想来自对生活的观察、经历、体验,教师应当基于生活视野设计教学,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活动环节,引导学生在贴近生活的话题中思考和感悟。

二、尊重主体,让思想更有厚度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可以看到“假对话”“浅对话”“空对话”的现象,在这类对话中,教师往往简单重复学生的会话内容,或者因生怕无法完成既定教学任务,而无视学生生成的会话内容,一味地按照课前预设方案将课堂教学平移推进,造成课堂对话无法深入,课堂也就根本无从谈得上有思想和活力。要想课堂教学对话走向深入,教师应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课堂会话中蕴含的思想,察觉学生会话内容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善于抓住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这些“教育点”,通过对话引导,将这些“教育点”推向一个更高、更恰当的位置,从而品味课堂上思想的芬芳。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成的对话内容,根据需要引用相关经典话语加以引申、阐释、论证,从而让课堂教学更饱满、更深刻、更灵动,也更有思想的厚度。例如,七年级上册《让生命之花绽放》教学中,教师设问:“你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

有学生回答:“我真不懂所谓的人生意义,我就想读书、工作、挣钱,最后像我家中长辈那样老去!”教师对此点评:“其实,在你说的这个生活和生命的循环中,就隐藏着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的存在让家庭和周围人的生活变得不一样。”还有学生回答:“生命的意义在于超越自我。”教师问:“超越自我的目的又是什么?”学生说:“实现生命价值。”教师引导:“生命的核心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我想起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给学生的寄语‘同学们,能不能用我们不懈的努力,去让这世界变得更美好。”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尊重学生主体,关照每一位学生的课堂生成,当有学生在发言中流露出消极和颓废思想时,教师并未冷落忽视而是耐心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依循学生主体的思路,适时追问,逐层推进教学,引用一位名校长富有哲学思辨气息的教育演讲话语,让师者的话变得更加语重心长。在此,教师的引导会话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也让课堂对话更加具有思想的厚度和智慧的色彩。

三、创设情境,让思想回归理性

初中生想象力丰富,教师应为他们的思考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建构、去表达、去体验思考的价值,引导他们在不同思想的冲突碰撞中实现理性精神的提升。例如,七年级上册《防范侵害,保护自我》教学中,教师运用了情境故事:

小佟第一次独自出远门去姥姥家过暑假,站在这座城市陌生的十字路口,她放下旅行包,四处张望。一辆摩托车停在她身边,车上的男青年问:“怎么了,我可以帮你吗?”小佟怯生生地问:“到人民路怎么走?”“正好同路,我送你。”男青年说着拿起小佟的旅行包,给了她一个头盔。摩托车载着小佟驶向前方……

活动任务:请你续写故事结尾,并说明你设定这个结尾的理由。

有学生写:男青年载着小佟朝郊外走去,小佟突然意识到危险性,急中生智说钱包掉到路上了,先停一下……安全脱离了可能面临的险境。我的理由是小佟中途观察到男青年的神色不对,意识到他可能有不轨企图,于是想到了自我解救的办法。

教师点评:小佟开始时警惕性的确不高,但能中途想法解脱,还算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还有学生写:男青年把小佟送到目的地后,向她要了十元钱车费,原来该青年是一位载客的“摩的”师傅,小佟心想,人家挣钱生活也不易,于是就付钱并谢谢他。

教师点评:人间冷暖你应知,十元车费不算贵,看得出你很关怀弱势人群。作为这个城市的弱势群体,“摩的”师傅往往生活在贫困的边缘,养家糊口的确不易啊!

课堂因创设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境,而显得更加接近地气;课堂因设置了开放的问题空间,而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与现实社会问题得以交汇。课堂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探究和多元交流的空间,学生的思辨能力从中得到锻炼,他们的思想经过历练也渐趋理性。

四、善于启发,把思想引导到位

人的思想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初中学生也有自己对生活世界独特的价值认识和判断,他们的表达往往是直白的、真诚的,有时学生的答案还会略带几分“成人化”的思维,这也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对此,教师应考虑学生年龄、生活阅历和思维水平等,尊重孩子的话语体系特点,而不能以成人的道德视角评判孩子的思想。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生命因独特而精彩》教学中,我设问:“你认为人的生命的独特性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位学生回答:“最具智慧。”我追問:“能不能举例说明这种‘智慧?”学生答:“会进行社会交往。”我再问:“交往的目的是什么?”学生答:“建立关系、人脉。”

我的心头霎时有种莫名的忧虑,仿佛看到成人社会的影子在孩子身上折射出来。课堂对话至此我并不罢休,认为有必要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位,于是接着学生刚才的回答再将设问推进:“请问大家建立关系和人脉的目的何在?”

有学生说:“会有更多的朋友。”有学生说:“让自己不会感到孤单。”还有位学生回答:“可以利用这种关系,例如,长大后自己的孩子要读书,想上好的学校,而自己的人际圈里刚好有‘搞教育的,就可叫他帮忙!”回答之后,他满脸得意的样子,认为自己的分析很到位。

这个答案让我大吃一惊!孩子的话语中隐约散发出“人情化社会”的市侩气息,这又怎能不让以“育人”为最高使命的思品老师倍感尴尬?我在课堂上稍微顿了一下,接过学生的话,进行引导:“对于‘关系,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它,在规则范围之内的关系无可厚非,但破坏规则的‘关系学却要不得。例如,我今年九月初调到厦大附中工作时,就利用同事关系租到更称心的房子,做事效率更高了,生活中类似这种关系的使用合情合理;而像这位同学所说的利用‘人脉关系违规办理入学是违纪甚至违法行为!”

课堂上,学生真实的思想是社会万千气象的折射,初中学生的社会价值判断力不高,教师应善于倾听他们真实的思想流露,细心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引导他们向善、向上,这样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道德成长的殿堂。而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若是将学生真实质朴的表达扣上“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标签,则会戕害孩子的自由思想。思想品德课的课堂对话是一种倾听和点化的艺术,教师切勿轻易作道德评判,而应真诚引导,春风化雨,善于将社会主流价值观智慧而艺术地传导给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思想能使人走得更远,有思想的思品课才有生命力。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情境和问题,诱发学生流露出真实的思想痕迹,善于对话和引领,注重正面引导,为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注入强大的正能量。让我们细心拾起课堂上那些易于弄丢的点滴思想,努力呵护,让思想的力量伴随学生成长。

【赖高明,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师】

责任编辑︱黄蜀红

猜你喜欢

青春生命思想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