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工会工作改革与实践

2017-04-13史新峰樊广义

山东工会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教职工工会工作工会

史新峰,樊广义

(西安邮电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工会工作改革与实践

史新峰,樊广义

(西安邮电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作为一种思维革命和行动指南,“互联网+”给高校工会的工作环境、运行组织模式和工作内容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工会工作应突破原有的运作逻辑,具体可以从服务目标设定、新运行组织模式构建、工作方法完善和工作形式及其活动形态创新四个方面积极改革并实践,以创建“互联网+”下的高校工会工作新格局。

互联网+;高校工会工作;分布式协同;线上线下

自觉运用改革精神谋划推进高校工会工作是我国工运事业与工会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持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客观需要。目前,作为信息技术成果的互联网对传统的工会组织形式、工作方式、活动形态产生巨大的影响。然而,从高校工会实际使用互联网平台及工具的现状来看,虽然各高校工会组织也纷纷建立工会网站、QQ群、微信群,开通官方微博、微信,但互联网仅仅被作为一种传播平台和传播渠道,高校工会工作仍然是基于传统的运作逻辑之上。工会活动的组织效率、与教职员工的沟通效率,以及为教职工提供服务等方面,都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层次。这是因为互联网只是作为在这种运作逻辑基础之上的一种按照固有惯性延伸的因素和手段。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实践的成果,其关键体现在“+”上。它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1],以更有利于优化原有的运作逻辑,实现系统整体性能的提升,持续涌现出更高层次的新形态。可以说,“互联网+”为目前高校工会工作的改革和实践提供了更为深刻的思路。因此,研究“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工会工作改革和实践,是提升高校工会组织先进性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互联网+”的提出及内涵界定

“互联网+”的提出,在国内可以追溯到2013年11月马化腾在众安保险开业仪式上的发言。特别是在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被李克强总理提及后,更是迅速成为万众瞩目的一个名词。目前,“互联网+”既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也没有明确的内涵,被较为广泛接受的主要包括技术层面和经济形态层面两个方面的认知[2]。其中,技术层面更为强调互联网作为技术工具和传输管道的基础意义,其主要以阿里研究院为代表;经济形态层面主要聚焦于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应用结合,其主要是以马化腾以及国务院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为代表。但从更广泛意义上讲,“互联网+”是一场思维革命,也是一种行动指南。其本质可以进一步表述为,遵循互联网思维①,从底层重构或改造传统的个体或组织行为与方式[3],从而促进高效率、高质量行为模式或运动过程的形成。

二、“互联网+”对高校工会工作系统的影响分析

(一)高校工会工作系统的构成及其运行

基于高校工会职能及其主要工作内容,高校工会工作系统由五类主体要素构成,具体为高校工会组织机构、高校其他党政机构及各教学单位、上级教育工会组织、教师和校外相关利益个体或组织等。在工会自身机构的设置上,高校工会自成立以来,其组织机构设置大体是相同的,一般由工会委员会(工会委员会包括主席、副主席、工会部室、女工委员会、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各院系分工会等)、教职工代表大会(大会主席团、二级教代会和教代会专委会等)两部分构成[4]。在行政上,高校工会受所在高校党委领导,并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播知识和社会服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而与统战、宣传、人事、财务、教务、后勤、二级教学学院等校内其他单位存在关联。在业务上,高校工会接受上级教育工会指导,具体在换届选举、教育培训、经费分配、工运理论研究方面存在相应联系。在服务工作上,高校工会是教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和代表者,它与广大教职工存在更为密切的关联。另外,在维护教职工权益的过程中势必与校外一些个体或组织存在关联。

高校工会工作系统的运行是以服务广大教职员工为主线,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国工会章程》等法律规章和所在高校的相关管理规定以及工会的规章制度(如教代会制度、民主协商对话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民主生活制度等),形成五类主体要素间的相互关联关系,并基于此落实好工会各项职能。高校工会工作系统运行的目标就是要更好地发挥组织、引导、服务教职工的作用,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有效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融入到高校改革发展的各项事业中去。

(二)“互联网+”对高校工会工作系统的影响

“互联网+”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环境因素不仅会影响到高校工会工作系统的运行环境,还会作用于系统的各类主体及其相互关联方式,进而会影响到系统的运行组织模式和工作内容。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工会工作系统的运行环境是一种线上和线下融合、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耦合的环境系统。在这种环境变革下,沟通效率大幅提升,许多的工会工作变得更为便捷。但与此同时,借助强大的移动互联网社交软件,在这个虚拟空间也形成了各种各样正式、非正式团体。特别是在非正式团体中,教职工更易在其中讨论和传播与高校相关的各种信息,这些信息不仅有正面信息,也包括一些负面信息,而且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大大超过从前。在这种环境下,教职工的思想意识、行为特点均有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会进一步对高校工会相关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运行组织模式方面,将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以领导者为核心的科层运行模式向去中心化、去层级化的运行模式进行变革。在“互联网+”背景下,新兴的“网状扁平化”运行组织模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模式没有统一的强制中心,每个基本单元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单元之间彼此紧密连接,影响不断扩散成网状,省去冗余环节,形成集思广益、各抒己见的管理氛围[5]。当然,旧模式的转向与新模式的搭建更多是要依赖于高校领导及工会领导干部“互联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在工作内容方面,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工会的工作重心在文体活动的组织以及给职工送温暖、送福利等方面,因此常被冠以“文体工会”“福利工会”等称谓。其在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协调学校与教职工的关系等方面实质上处于“虚位”和“缺位”。但另一方面,在“互联网+”背景下,具有较高学历层次的高校教职工,在学习、参与等关系到个人权利与发展方面的意识和诉求可能更为强烈。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应用好“互联网+”技术工具有效搭建各种教职工服务与学习平台,打造“维权型”和“人文型”工会,将是高校工会未来的核心任务和工作。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工会工作改革与实践方案

(一)突出提升教职工体验的服务目标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用户体验至上的时代。因此,“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工会工作,应以服务教职工为中心,以提升教职工对工会服务工作的体验为目标。这是消除高校工会工作“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等脱离群众现象,增强工会与广大教职工的联系,落实高校工会工作改革的首要目标。

具体来说,首先应最大限度地借助“互联网+”工具与平台,在充分明确工会的地位与作用、理顺与高校决策者及行政管理部门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对工会的各项工作进行宣传引导,增强广大教职工对工会的信任度,改变以往“传声筒”“说客”的角色印象,让广大教职工愿意通过工会这个平台来反映和解决问题。其次,注意把握时代特点和要求,尊重教职工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完成具体工会职能工作的设计、组织和实施。在这一过程中,应将工会服务或活动给教职工带来的愉悦感和价值感放在首位。如在工会网站建设、APP开发、服务内容和流程设计等方面要突出易用性,降低教职工的认知成本,并注重细节、强调参与,以传递出更多的人文关怀与情感。

(二)构建分布式协同的运行组织模式

分布式协同的运行组织模式即是一种由校工会、校工会指导的各类协会等自治组织以及相关教职工个体构成的多主体协同组织。在这种模式下,教职工将由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同时高校工会将可能借助到更广泛的个体及相关组织的知识,实现网络化协同决策与工作,这将会进一步提高高校组织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更重要的是,也能激发教职工的参与热情,并在其中体现各自的价值,以提升其对工会服务工作的体验及感受。

具体来说,在校工会与各类协会的协同运行组织中,一方面,校工会要逐步改变自身在工会工作或活动运行组织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重点负责相关计划的审核和备案工作,以及做好如财务、外联、宣传等相关支持性工作;另一方面,校工会要积极引导和组建相应的协会等教职工自治组织,并充分发挥其在相关活动中的组织核心作用。在教职工个体与校工会及相关协会的协同运行过程中,可以利用好“互联网+”工具与平台,广泛收集教职工个体的相关需求信息,并通过这样的平台让教职工参与到相关项目的决策以及具体工作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过程中。

(三)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方法

网络化办公目前已经成为工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但由于网络平台和工具的不完善以及使用的不熟练,期待的工会工作效率提升并没有完全显现,反而是多对多的网络化沟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工会工作人员之间以及与教职工之间的沟通效果。因为网络使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使得实际沟通行为趋向单一,同时彼此之间的信任感也可能降低。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工会工作的方法应该是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以同时兼顾效率和效果。

具体来说,一是线上在完善现有的工会网站功能的基础上,借助移动互联网工具及社交软件搭建适时沟通平台,并指定专人在线提供业务与技术指导、答疑,强调“点对点”的即时指导。二是线下应走出办公室,密切联系教职工,通过上门走访、集中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收集、解答或辅导,突出主动服务,实行针对性指导。

(四)创新工会工作形式及其活动形态

相比传统媒介,互联网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及时性、交互式和极富感染力传递信息的独特优势。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将工会工作融入互联网中,创新工会工作形式及其活动形态,将会使工会工作形象生动,更具感染力和感召力。

众筹和众包可以作为高校工会实现分布式协同组织运行的新工作形式。其中,众包是指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对于高校工会工作而言,众包可以充分调动校内教职工参与的积极性(适当的时候可以将校外的主体包括进来),提升价值感,同时非工会工作人员的参与可能会给工作内容及活动形态的创新提供巨大的潜力。众筹是通过互联网方式发布筹款项目并募集资金的一种互联网金融模式,它可以被用来支持高校工会的相关工作活动。如支持校内外特殊群体的帮扶工作、支持教职工的艺术创作、设计发明、科学研究等工作。另外,在优秀教师、工会积极分子等评优、评先活动中,改变传统的评选机制模式,尝试探索“部分海推+全部海选+综合评定”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互联网思维贯穿在海推候选人、互联网动员、投票海选、网络监督和公示等各个工作环节,能有效地扩大工会工作的有效覆盖面,实现广泛的民主参与,提高工会组织的公信力。

四、结语

“互联网+”带来了新一轮产业和社会变革,已经深刻影响到高校教职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生活方式,同时也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这些新情况,高校工会工作必须进行适应性的改革,否则将无法完成上级工会布置的新任务,难以有效实现为教职工服务的目标,更不用说发挥工会在高校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

“互联网+”给高校工会带来的不仅仅是传播媒介和渠道的变革,更为重要的是给工作环境、运行模式和工作内容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高校工会工作改革突破旧有的运作逻辑,探索“互联网+”下的新的运作逻辑。具体来说,可以从突出提升教职工体验的服务目标、构建分布式协同的运行组织模式、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以及创新工会工作形式及其活动形态等方面开展工作。

注释:

①互联网思维是相对于工业化思维而言的,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思维不局限在互联网产品、互联网企业,其最突出的特性是颠覆与重构。一些学者进一步将互联网思维概括为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九大思维。

[1]刘金婷.“互联网+”内涵浅议[J].中国科技术语,2015,(3):61-64.

[2]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3]李碧武.“互联网+教育”的冷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7):96-99.

[4]黄娟.转型期我国高校工会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闫新新.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6,(31):36-37.

(责任编辑:张慧琳)

D412.6

A

2095-7416(2017)03-0031-04

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6BGL0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7-04-26

史新峰(1981-),男,陕西户县人,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2011级系统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樊广义(1963-),男,陕西蓝田人,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工会主席,副教授。

猜你喜欢

教职工工会工作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数读·工会
集大教职工抗疫优秀作品选登
从教职工福利谈高校工会工作的创新
工会
工会工作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党对工会工作领导的思考
新形势下做好工会工作的创新实践
关于国企工会工作创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