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陪宝宝开启“拼图式”读书

2017-04-12袁坚文学博士编辑春苗设计侯宇

妈妈宝宝 2017年8期
关键词:插画卡片事物

文/袁坚 文学博士 编辑/春苗 设计/侯宇

身为“高知”妈妈,在陪宝宝做阅读时,我发现自己经常会犯“一步登天”的错误,很多东西都是一口气讲完了,看宝宝的反应:没理解,记不住。然后再重新讲一遍,再讲一遍……可他还是没理解、记不住!

后来我才意识到,哪怕这样讲上再多遍,都不是真正的“耐心”,把一个东西像拼图那样,拆解成很多细小的碎片,一块一块地交给宝宝,然后再陪着他一起拼出全图,才是。

宝宝太小,世界太大

我在宝宝2岁半时,为他购买了一套绘本,透过对花园、田野、森林、湖泊的观察,描绘出一年四季、各种动物植物的变化。书很漂亮,插画精美,所以宝宝拿到手后非常喜欢,缠着我给他讲。书的文字部分内容很丰富,但复杂程度差不多需要到小学阶段才能够理解和把握,所以我决定撇开这些,就针对插画中的内容,为宝宝做些“现场直播”式的讲解。

虽然我是文学专业的博士,但对于简单的自然知识,相信还是能够信手拈来,讲述得生动明快。就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我抱着宝宝,对着书中的插画指指点点,说个不停。大概一本书讲了有20分钟吧,或许更多。在这段时间里,宝宝一直很安静,像是在专注地聆听。间或我也会问几个简单的问题,比如:“你能在这一页上找到小蝴蝶吗?”“翻过一页,有什么新的小动物出现了?”他都能很快做出反应,让我知道他的注意力有放在这本书上。

我为宝宝耐心地讲了1周,一切看起来都很完美……直到第2天,他又抱着这套书来找我,要我给他讲。我翻开其中一页,问他:“还记得昨天我们说到过的小蝴蝶吗?”他的神情看起来好茫然!支吾着,摇摇头,说他不记得。我再问他:“那记得小蜻蜓吗?还有萤火虫呢?在夏天的晚上,尾巴后面会发出一闪一闪的光亮,好像小星星的那个……”他全都不记得。

他仍然只是觉得这本书里的图画很漂亮,他喜欢,所以想拿出来翻看;或许还贪恋妈妈把他抱在怀里,对着书本说啊说啊,那种舒服的感觉。当然这样也很好,但我的初衷却是想要透过这套书,让他能认识更丰富的世界、更多样的生命,认识四时的变迁、时间的流转、生命的传承……哦!这还真是些太复杂、太深奥的目标!

于是我又抱着他,把语速再放慢一点,把细节再说得详细、生动一些,将整本书重读了一遍。可到了第3天,没错,他又忘记了……为了加深记忆,于是我们重复了又一遍,又一遍。每次他都听得像是津津有味的样子,可是听完以后,却大部分都会忘记,隔一天再问他:“昨天我们都读了些什么呀?”他多半摇摇头,露出一个不好意思的微笑,不记得了。

宝宝也有“信息休克”

差不多1周之后我才意识到:我陪他读书的方式,怕是有点问题。我以为将内容简化到差不多两三岁孩子能够理解的程度就好了,却忽略了整本书所包含的陌生信息量,即便以很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对宝宝来说都是太过庞大。

我太急于想要把一整个丰富的、多元的世界都展现给他,却忽略了对他而言,要把握如此宏大的叙事结构,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像成年人都会有“信息休克”,宝宝也是相似的吧,结果就变成什么都不去把握,什么都没记住。

碎片式地循序渐进

一下给孩子太多,效果反而不好

在做学术研究及在工作中,我都习惯于努力去搜索和把握海量信息,将目标推到尽可能的深度和广度,尽量“系统”地整理信息、寻找内在逻辑……所以,当我开始想要“教”宝宝提高认知能力的时候,下意识地就用上了同一套思路:将主题定得很大,范围拉得很广,恨不得将相关的东西一网打尽。

这是不是很多“高知”父母,在育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或至少说是偏差呢?

事实上当我回想早年——其实也就是不到1年以前,和宝宝一起看识图卡片时,整个过程是随意的,并且带有游戏性趣味。我会让宝宝自己翻开卡片书,看看出现在那一页上的是什么?一般都只介绍那个事物的名字:“这是……”除非他问,才会多说几句,简单说明特点、用途等与事物及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信息。那样做了没多久,厚厚一本识图卡片,所有在实际生活中见过的、没见过的事物,他就全都记住了。那时我还惊叹,宝宝的记忆力、对知识的吸收速度,真是惊人。

碎片式地学习

现在想来,这不就是我想要给他的“世界丰富、多元”概念?就是通过非常具体的,又是很简单的,对各种不同事物的指认,以及通过非常轻松的,可以说是几乎由他自己掌握节奏的阅读方式,来实现。直到现在,那几本卡片书我们都还在用着。

虽然一点都不系统,甚至可以说是毫无章法,可就在这种碎片式的学习中,宝宝很轻松地在不知不觉间,就掌握了许多有时说出来令我们都大吃一惊的知识。

将目标切分开

所以,我开始重新审视和宝宝一起做知识类书籍阅读的方法,发现所谓的“循序渐进”,首先要从目标设定开始,将宏大的、深远的目标,切分成微小的、具体可实现的步骤。比如先认识事物,将形象与名称一一对应,完成了这一步,宝宝心中就已经有“原来世界上存在着那么多有趣的、各不相同的东西呀!”这样的印象。然后再就已熟悉的事物,去探索、认识它的多个侧面,挖掘多种不同的可能性。

就像读识图卡片一样,或者就像拼图一样,先拼出最容易确认的那些部分,然后再去看,“哦,这里还没被探究过,那我们现在来看一看……”到这时我才真正地、切实地体会到,将一个目标,切分成许多小的、宝宝通过简单努力就能达到的步骤,有多重要和必要。将整张大图放在他面前,他没可能看全,所以就需要切割成许许多多他可以拿在手里轻松地、反复地把玩的碎片。

两种方法:信息分层和问题引导

在知识类书籍的阅读中,我的主要工作其实是在这里:如何通过切割,和宝宝一起创作一张属于自己的“世界图景”。

目前我正在尝试两种方法——信息分层和问题引导。

1 信息分层

就像从前读识图卡片那样,徜徉在大自然的四季中,我们先一起认识各种各样的动物、植物,跟它们打声招呼:“你叫什么名字呀?”然后挑选其中我们喜爱的那些,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刚好也碰到过的那些,去了解它们更多:“你喜欢吃什么呀?住在什么地方?平时都喜欢做些什么事情呀?”

我们会拿一大张白纸,重新画张图,把这些动植物从书本中“移植”出来,根据实际的认知过程,重新勾画,并时时改变它们的位置、彼此间的关系……形成一幅属于宝宝自己的“世界图景”。

2 问题引导

对于宝宝已经熟悉的事物,沿着能想到的各种方向,去提出问题,如果要画拼图的话,大概就是以这种事物为中心,向着四面八方延伸出许多箭头,每一个都指向新的问题,可以探寻到新的信息,然后,延伸出来的这些信息,又成为另一个中心,可以再度延伸出许多箭头……

这样构成一个新的维度后,我们再遇到相关信息,它就会自然而然地“跳”出来。宝宝的世界,就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展开来。

猜你喜欢

插画卡片事物
就要紧紧粘住你
摆卡片
倒过来的卡片
美好的事物
一张卡片
治愈系插画:艺术中的幽默
奇妙事物用心看
无脸小插画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