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发展及实现

2017-04-11邓永霞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时期目标

邓永霞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长春 130024)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发展及实现

邓永霞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长春 130024)

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引领下,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需要及时进行调整,着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进行培育和引导。实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需要坚持方向性与主体性原则是前提、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是基础、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引导相统一。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发展;实现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应积极贯彻落实“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在保持总体目标不变的前提下,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创造性地赋予教育目标新的时代内涵,并要协同有序、环环紧扣,从个人到社会、从理论到实践,落实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培养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

一、始于本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应然解读

目标是目的的具象化表征,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愿望和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未来预期结果和价值取向,具体就是期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政治观念、行为实践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理想状态。需要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外预先存在的东西,它不是一种既成结果,而是一种实践预期。“就教育过程本身而言,过程的进行就是目的,教育的进行就是教育的目的。”[2]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目的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并不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之外,而是在实践过程之内,并成为实践过程的方向和指引,也规定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精准把握和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至关重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结果可能会与这一实践预期有所偏差,这是一种合理现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在这种偏差和不断调整中向前发展的,教育对象也正是在不断趋向于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结果中而完善自我、实现素质提升的。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个多维目标体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个集合概念,是由诸多要素所构成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呈现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的样态,即思想政治教育既有根本目标也有各具体目标,也即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体系下有各子目标,子目标下有更小的下级目标,以此类推,各具体目标围绕总目标前后相继、相互关联,形成目标锁链。具体说来,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分为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短期与中期和长期目标、个体与群体和社会目标等不同维度。宏观上,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稳定性和未来指向性;微观上,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子目标具有鲜明的层次性、明晰性和可操作性。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于阶级社会的历史进程之中,随着阶级社会的演进而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影响和制约,人们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能动性特点和发展需求,社会也会出现不同的发展问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相应作出目标调整。无论是生产力的发展,还是社会和人的发展,发展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范畴,与社会和人的发展相伴随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目标也必然是一个动态的历史变化的范畴。具体来说,一定阶级或集团总会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重心和任务,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任务,并在这一总目标的指引下结合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来确定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任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依规律而为之,其目标理应在历史条件的变化发展中不断调整、动态发展。

由此可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和细节化,是凝聚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因素,遵循大学生的精神成长规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期望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所能达到的一种理想未来状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目标也应是一个整体概念,可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学段目标,也可分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和各具体目标等。不同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具有相对稳定性,各具体目标的内涵指向有所不同。

二、 纵横衔接: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然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精神实质,“人应当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自己生命存在的真正的、神圣的归宿,从而把完善自我的一切努力看作是走向归宿的路。也许这一归宿并不一定能够完全达到,但其意义恰恰在于通过人们的一步步现实努力,实现着自己的进步和逐渐趋于全面的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共产党人的根本目标时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总体价值取向应当是理解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其具体内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前提。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5]“党总是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确定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总体指向,并在这一总体指向的统领下结合这一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需要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具体内涵。”[6]新中国成立前,为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定的革命斗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革命先锋者。新中国建立后,党的根本任务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发展生产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随之调整为培养“又红又专”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7]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拨乱反正中逐步走上正轨,其总体目标逐渐明晰化,最终调整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这一总体目标的导引下,邓小平将其具体化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江泽民将“四有”新人目标发展为培养“四有”公民,同时对青年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的目标;胡锦涛承前启后,对广大青年学生提出了“四个新一代”、“三点希望”的目标要求。

十八大以来的新时期,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期,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关键期。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寄予新要求,对大学生寄予新希望。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后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可见,新时期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总目标增添了新表述新要求,那就是“立德树人”,在这一根本任务的指引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目标也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具体表现为: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习近平对广大青年提出了“五个一定要”,即“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一定要练就过硬本领,一定要勇于创新创造、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一定要锤炼高尚品格。”[8]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青年要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他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9]并要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和民族复兴发展的中国力量,习近平对广大青年的殷切希望和关怀,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增添了新的目标任务和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总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相一致,其目标的确立和发展要以党在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和奋斗目标为根本依据。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然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当前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及时进行目标调整和定位,以保证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和有效实施,保证其质的稳定性和发展的连续性。新时期新阶段,在“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和总目标的指引下,在理解领会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的殷切希望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着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方面进行培育和引导。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纵向承接、横向拓展、“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顺应时代变化发展、民族文化进步的要求,符合学生主体价值实现的需要,力争使青年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协同有序: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路径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由理想信念、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等具体目标构成的,是一个兼具整体性和层次性的和谐统一集合。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路径的探讨,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要实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要对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有机联系、综合考虑,坚持方向性与主体性原则是前提;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是基础;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引导相统一是关键。

首先,坚持方向性与主体性原则是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好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前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具体要培养有理想信念、有政治觉悟、有道德品质、有文化素养的人,这就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回答;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历史范畴,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服务。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对为谁培养人的回答。具体来说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仍要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为中心,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为方向。同时,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要适应青年学生的发展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价值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决不能仅仅着眼于把大学生培养成肯听话、会干活的经济人、工具人,而要兼顾大学生的物质与精神、知识与能力、生理与心理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只有坚持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价值追求,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终极价值,才能被学生个体所认可和接受,才能激励学生主体为此追求而主动践行。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追逐物质利益的愿望更加强烈、多元社会思潮层出不穷、大学生个性更趋张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应当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与精神追求,进而把大学生的主体价值取向建构在以弘扬主旋律为主的共同目标追求上。

其次,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是基础。从学科来看,“在一切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存在,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关系,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10]目标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之中,因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需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这里主要是指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的“适应超越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面向社会,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必须服从并适应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这是其存在的前提;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要具备超越性,必须超越当代社会客观条件,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这是其实现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新时期大学生在接受新目标教育之前,就已形成了一定的目标认识结构,达到了一定的思想品德水平,故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适应和衔接好学生已有的思想品德结构;同时新的时代环境赋予大学生综合思想素质以更高要求,且学生的主体意识日益提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要超越大学生已有的思想品德水平,以促进大学生综合思想素质的提升,这是落实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价值愿望。

教育目标适应超越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要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能够揭示学生如何接受或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要求,如何把新时期的社会目标要求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既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11]具体来说,一方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规律。这里大学生自身是主体因素,之于大学生之外并作用于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因素为客体因素。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动力源就在于人们的思想品德认识同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仍有不相适应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解决这一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就是使这一矛盾趋向于缓和甚至消失。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对大学生主体施加影响,大学生主体对教育目标内容能动反应,如此相互作用,最终使学生主体的思想品德认识和行为与新时期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相一致。另一方面要遵循大学生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规律。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要依靠大学生主体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大学生内在的知、情、意、信、行等诸多要素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过程中的变化斗争,要作出积极有效的干预,使大学生内在思想认识诸要素协调、平衡发展,完成内在认知向外在行为的转化,形成良好思想品德。

最后,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引导相统一是关键。毫无疑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教育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使命,实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发挥主渠道作用。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实际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实效性问题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其一,部分高校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口头重视实际不足、形式与实际脱节,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放在重要位置,这会大大降低思政课的功效,影响育人使命的实现。高校首先应在态度上足够重视思政课教学,充分认识到其对提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价值和意义,明确责任勇担当,“守好渠、种好田。”

其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支撑上,缺乏对学科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使思政课教学流于形式、华而不实,使部分学生对一些基本理论问题还存在模糊认识,如大学生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价值观念认识不足就会极易受到新时期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列宁说:“马克思学说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12]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以马克思主义为其基本理论支撑,就保证了其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使其真懂真信,使其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解疑释惑、摆正思想认识、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其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为更好地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我们提倡坚持“灌输论”原则,改变“一言堂”教学,提倡“对话式”教学。“灌输论”是由列宁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3]列宁在这里强调了革命理论指导革命实践的重要性。新时期“灌输论”并不过时,我们不能仅仅把它简单看作一种教育方法和手段,它实际上揭示了科学的教学理念,坚持“灌输论”原则,是在强调坚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大学生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道德品质等不可能自发产生,而是通过教育、学习、实践自觉形成的。但在教学中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灌输论”原理存在理解误区,实际表现为“一言堂”教学、“填鸭式”教学等方式,后果就是思政课实效性差,学生的思想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提倡“对话式”教学,具体就是教育者为使大学生接受新时期的目标内容而充分发扬民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师生互动交流的传输、解释和问答过程。教师要向学生传输并解释清楚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等的目标原理及要求,采取讨论式、启发式、提问式等的方式,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目标问答,目的是引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反应、接收、解读、筛选和整合,最终形成正确而稳定的思想认知态度模式。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14]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终指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指向实践。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内化形成的思想品德认识要在现实生活中检验,在社会实践中深化,最终将内在的思想品德认识外化为一定的社会意识和行为模式。大学生对教育目标的外化践行,不仅能体现出大学生对教育目标的认知程度和实践水平,还能体现出大学生接受教育目标后带来的实际效果。因而,高校应当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保驾护航,设立专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条件和场所,组织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形式,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寻求真知,了解国情、直面现实,感悟社会主义主旋律,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的辉煌与成就,真正实现由学习到生活、由理论到实践。以此使大学生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的理解,形成对自我、对社会、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创新思维和健全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立志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以此实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1][5][9]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金生鈜.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52.

[3]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0.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6]李忠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新探[J].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

[7]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318.

[8]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1).

[10]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22.

[1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87.

[1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

[13]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14]列宁专题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9.

(责任编辑:孙书平)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and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DENG Yong-xia

( School of Marxism,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4, China )

The new period since eighteen, in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goal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ity educ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arget adjustment and positioning in a timely manner, should focus on students' ideals and beliefs,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moral quality, cultural qual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cultivation and guidance to achie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 target of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period, it is not only a theoretical problem, but also a practical problem. Adhere to the direc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subjectivity is the premise; grasp the basic law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to guide the unity is the key.

New perio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 Development

2017-05-10

邓永霞(1990-),女,山东临沂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008-7605(2017)04-0057-05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时期目标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