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五代时期荆浩“图真”的绘画美学思想

2017-04-10王美琪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荆浩山水画影响

摘要:荆浩是在山水画史上一位划时代的画家和理论家,他把中国的水墨山水画推向了高峰,成为时代的主流。他以自己的绘画实践和绘画思想理论影响了后代很多的画家,成为山水画的一代宗师。笔者是从他的“图真”这一美学思想出发,浅论他对山水画发展上的影响。

关键词:荆浩;图真;山水画;影响

荆浩,唐末五代人,因当时的战乱隐居于太行山,自号洪谷子,他业儒,博通经史,能善诗、书、画,在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方面影响深远,他早年未必不想入世,施展才华,但正赶上唐末战乱,不得已隐入山林,过着出世的生活,潜心研究诗画,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比较深远,但在他的思想中也有儒家思想的存在,就如在的他《笔法记》中有云:“乃知教化,圣贤之职也”。[1]因荆浩常年隱居山林,对景写生亦是常事,有人说他写生“数万本”,从他生活环境来看我觉得这也是可信的。让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个艺术家因为“美”的冲动而促使他去进行写生创作,在绘画中不断地使自己的技法得到锻炼,为了能够画出事物的“真”会进行不断的探索。在用笔、用墨上经过多次尝试赋予了他新的意义在里面,从而影响了中国的山水画,使其不断地向前发展。

荆浩的《笔法记》中的内容继承了宗炳、王微的一些绘画思想理论,在他们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自己的认识并有所发展。荆浩用“图真”来代替“传神”,用“图真”来代替“气韵”,“图真”不是我们理解的图画形要画的相似、相像,它其实强调的是“传神”的一种表达,为了能够达到这个“真”,荆浩用“物象之原”,物之“性”来进行强调:“物象之原”就是指在作画前要找到物的本质,是事物本身表现出来的特性,这与他长期生活在山林中体察自然有关;“性”是物的本性、本原,也就是关乎“神”的那部分内容,他说“子既好写云林山水,须明物之原,夫木之生,为受其性。”,[2]因而在荆浩提出山水画创作不仅要来源于自然的形似,还要讲究“图真”。

荆浩的绘画美学思想也在前人谢赫的“六法论”中进行了更详细的探索,目的也是为了达到“图真”,他认为“气韵”不能只局限在人物画中,在山水画中同样需要“气韵”。他从笔墨开始思考,“以笔取气”、“以墨取韵”,这样就可以用笔来得到山水骨骼的阳刚之美,用墨的渲染来得到山水的阴柔之美,我们从他提出的绘画思想“六要”中的“气”、“韵”中可见真谛。他说“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3]即内心的想法、精神的东西要随着笔的来回运转进行体现,只有这样才能取象不惑,体现出山水的生气,即“神”的内容来;“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4]即用墨进行皴染,看似没有痕迹的加工却能把物象之形给显现出来,并且表现出不俗的仪态来这才是韵味的展现。可见,荆浩把人物画中的“气”、“韵”运用到了山水画中,这也是追求图画“真”的一种表现方法,自此以后我们再谈的“气”、“韵”也就多指作品中笔墨的效果了。

荆浩认为图画的“真”与不真是需要进行品评的,因而他根据“真”的程度提出了“神、妙、奇、巧”四个品第,用来品评山水画作品中的“真”与不真,即有无神韵的判断。他说“神者,亡有所为,任运成象。”[5]即能够达到神者不是刻意去做的,是精神的一种自由表达的结果;“妙者,思经天地,万类性情,文理合仪,品物流笔。”[6]即妙者是通过思考天地自然事物,把性情运用于品物中,所绘事物合乎“理”的内容这也是可以达到“真”的要求的;“奇者,荡迹不测,与真景或乖异,至其理偏,得此者亦为有笔无思。”[7]即奇者的作品与真景有很大的不同,使得要传达的“神”已偏倚,即使用笔有再多的变化也不能传达出山水的“神”来,缺乏神韵的味道;“巧者,雕缀小媚,假合大经。强写文章,增邈气象,此谓实不足而华有余。”[8]即经过巧思来表现画面的,实际画面中只是增加了一些点缀装饰并无真实内心精神的反映,也没有真实的技法修养,是华而其表的作品,从荆氏的“四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真”对“神”的评判标准,确实比前人的品第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对之后的艺术作品的品评提供了有利的要求。

清代画家戴熙认为“画本无法,亦不可学,写胸中之趣而已。以目入心,以手出心,专写胸中灵和之气。”[9]这与我国古人所倡导的山水画的美学思想是相契和的,前人有宗炳的“以形媚道”,王微的“明神降之”,姚最的“心师造化”到荆氏的“忘笔墨而有真景”都是在强调山水绘画首先要以自然为师,再写胸中之气,流露自己的真实感受,用自己的精神去作画,把技巧融于精神之中。在此,我们对前人的思想不再赘述,从荆浩的绘画美学思想中可见对我国水墨山水画的贡献之大,他对笔墨的重视使得山水画摆脱了之前“赋彩”的面貌,他从而巩固了水墨山水画的地位,荆氏的这些绘画思想不仅对当时的山水画发展产生了影响,对之后的宋、元、明清乃至现代的山水画发展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他的绘画思想真可谓是影响中国画坛千余年啊。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29.

[2]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31.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32.

[4]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32.

[5]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34.

[6]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34.

[7]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35.

[8]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235.

[9]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山水(下)[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198.

作者简介:王美琪(1993-),女,汉族,山东淄博市人,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论。

猜你喜欢

荆浩山水画影响
我来打开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从《匡庐图》分析荆浩的绘画艺术
荆浩与谢赫画论观点的异同
荆浩与谢赫画论观点的异同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陆俨少山水画谱 (五)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