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纳兰性德友情词看清初满汉文化之关系

2017-04-10刘敏

北方文学·中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交融冲突

刘敏

摘要:纳兰性德,为清初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本文从他的友情诗词入手,通过研究他的身世、地位和与众汉族文人的交往情况,看出在清初满汉文化由冲突走向交融的过程中,纳兰的行为是符合此文化背景的。同时,他也为满汉团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纳兰性德;友情词;满汉文化;冲突;交融

纳兰性德,字容若,为清初康熙内阁大学时明珠之子,为清朝历史上少有的文化名人。他既擅长本民族的国语骑射,更精通汉族的传统文化,被称为“集满汉文化之大成者。”他一生作品丰富,著有《通志堂经解》、《通志堂集》,并著有词集《侧帽集》(后更名为《饮水集》)传世。他的诗歌内容涉及范围甚广,包括缠绵的爱情、真挚的友情、苍凉的边塞风景等,其中,他的友情诗词分外引人注目,我们从中可以了解纳兰,并窥见清初满汉文化之关系。

纳兰的友情诗词数量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金缕曲]:

“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唯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共君此夜须沉醉。且由他、娥眉谣诼,古今同忌。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寻思起、从头翻悔。一日心期千劫在, 后身缘、恐结他生里。然诺重,君须记。”

这是纳兰于康熙十九年与顾贞观初识时所写的作品。词中表现了他与顾贞观之间相互信任、心灵相通的深情。第一句“德也狂生耳”,便道出了自己内心所想,向顾贞观敞开了胸怀。自己虽出生于乌衣门第,却将其冷笑置之,不流于世俗。他希望能够结交贤士,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真挚友情。遇见了顾贞观,他才感觉自己真正遇到了知己,他希望这份友情能够永远不变。他不管周围的人对他的误解,只要求能够与知己共同沉醉。顾贞观的出现,让纳兰性德感觉得到了理解和信任。这种纯洁的感情和纳兰的才华,让人不得不惊叹!那么,是什么让纳兰写出如此优秀的词句?

纳兰出身贵族世家,父亲明珠为清初重臣,权倾朝野。明珠是一个兼通满汉语言,重视子弟教育,具有远见的满洲贵族,他受汉文化的影响很深。他虽为满人,但深深仰慕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因此,他对子女的教育不仅涉及骑射技藝、满语、满文等,还涉及大量的汉族传统文化知识,包括《百家姓》、《千字文》、《童蒙须知》、《四书》、《五经》等。这些都为纳兰日后在文学上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纳兰十七岁就读于太学期间,结识了著名的汉族文人徐乾学,并建立了师生关系。徐乾学对这位贵族子弟极为看重,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其讲授经史,使纳兰具有了极其深厚的汉学基础。

除了徐乾学,朱彝尊也是纳兰交往较为密切的汉族文人。他为清代著名汉学大儒,又深受皇帝宠爱,与纳兰有长达十二年的交往。他的文学创作理论提倡用真性情的表现,这极大的影响了纳兰。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中说:“诗乃心声,性情中事也。”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纳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的作品中感情真切自然,文风清新流利,让人动容,这当然离不开朱彝尊的影响。

纳兰成年之后,与汉族文人的交往愈发密切。他不仅与徐乾学、朱彝尊频繁交往,同时顾贞观、严绳孙、翁叔元、秦松龄等也是他的座上宾。他们常在京郊渌水亭相聚,交游唱和、纵酒赋诗。康熙十八年夏天,纳兰就为一次宴会写过一篇诗序:“清川华薄,恒寄兴于名流;彩笔摇笺,每留情于胜赏”,此时此刻,主人的热情感染了众友人,他们纷纷提笔抒发内心感怀,“宁拘五字七言,不论长篇短制,无取铺张学海,所期抒写性灵云尔。”由此可见当时宴会中,纳兰与众汉族文人交流的融洽气氛。他们之间早已没有了满族与汉族之分,也没有了江南布衣与贵族公子之分,只剩下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其中,纳兰与顾贞观之间的情谊最为深厚,本文篇首的《金缕曲》便是纳兰为顾贞观所写。顾贞观读了此词之后,也写下了一篇《酬容若见赠次元韵》:

“且住为佳耳!任相猜,驰笺紫阁,曳裾朱第。不是世人皆欲杀,争显怜才真意?容易得,一人知己。惭愧王孙图报薄,只千金,当洒平生泪。曾不值,一杯水。歌残击筑心逾醉,忆当年,侯生垂老,始逢无忌。亲在许身犹未得,侠烈今生已已。但结托、来生休海。俄倾重投胶在漆,似旧曾、相识屠沽里。名预籍,石函记。”

顾贞观真诚的回应了纳兰性德,他将自己比作侯赢,愿意与纳兰生死相托,来生仍为知己,绝不后悔!从中可以看出顾贞观与纳兰的默契。

顾贞观本是江苏无锡人,字平远。由于家道不昌,便离家远游、来到北京。初来时只做一些缮写文书的工作,官职也只是七品。四十岁时与纳兰结识,二人一见如故,从此便结为好友。他们志趣相投、互相欣赏,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共同拯救过因科场案被流放的吴汉搓,这样的经历使纳兰与顾贞观的关系愈加密切。史载:“成容若风雅好友,座客常满,与无锡顾梁汾舍人贞观尤契,旬日不见则不欢。梁汾诣容若,恒凳楼去梯,不令去,一谈则数日夕。”

顾贞观母亲去世,纳兰与他一样悲痛,并写下了五言诗《送梁汾》。随后又写了木兰花慢·立秋雨夜,送梁汾南行》、《于中好·送梁汾南还,为题小影》两首词,抒发了朋友之间的真挚的友谊和离别之后的思念。顾贞观回家奔丧的这段时间里,纳兰又写下了《清平乐·忆梁汾》:

“才听夜雨,便觉秋如许。绕砌货蛩螿人不语,有梦转愁无据。乱山千叠横江,忆君游倦何方?知否小窗红烛,照人此夜凄凉”

又在《金缕曲·再赠梁汾,用秋水轩旧韵》一词写道:

“酒涴青衫卷。尽从前,风流京兆,闲情未遣。江左知名今廿载,枯树泪痕休泫。摇落尽,玉峨金茧。多少殷勤红叶句,御沟深、不似天河浅。空省识,画图展。高才自古难通显,枉教他、堵墙落笔,凌云书扁。入洛游梁重到处,骇看村庄吠犬。独憔悴、斯人不免。襄襄门前题凤客,竟居然、润色朝家典。凭触忌,舌难翦。”

这些诗歌都表现了纳兰这位真性情的贵族公子对待朋友肝胆相照的态度,他与汉族知识分子的交往不仅是他个人意志的体现,也是建立在当时清朝文化政策的基础之上的。

其实,清朝建立之初满洲贵族们所采取的粗暴做法已经引起了中原汉族的极大反感。使满汉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同时还带来了北方汉官与南方汉官之间的激烈矛盾。这些矛盾到了康熙时期,表现的更为激烈。特别是当吴三桂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对抗清廷的时候,怎样稳定江南文士集团成为亟待解决的政治问题!因为,他与江南文士集团渊源颇深。要很好的保住得来不易的江山,这对于清政府而言,无疑是一个极为巨大的考验。因此,他果断地采取了清承明制的方略,将儒家思想融于统治之中,并且作为治国的纲领:

一、调整民族政策,改善与江南汉族知识分子的关系,实行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加强民族团结。

二、推行满汉团结政策,设鸿学博词科,选拔大量有才华的汉族知识分子为其服务,这对当时处于不利地位的汉族知识分子来说无疑是个不错的选择,他们逐渐接受了这个事实。

康熙的这两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满汉文化的融合,也缓解了社会矛盾,加强了清政府的统治。在这种满汉文化大融合的趋势中,纳兰的种种做法无疑是符合当时清政府的需要的。首先,他热衷于学习汉族文化,为学习不辞辛劳,废寝忘食。“容若数岁即善骑射,自在环卫益便习发,无不中,其扈跸时,雕弓书卷,错杂左右,日则校猎,夜必读书,书声与他人鼾声相和。”为在学业上有所建树,即使生病也丝毫不放松自己,“癸丑病起,披读经史,偶有管见,……传述异闻,客去辄录而藏焉。逾三、四年,遂成卷。”其次,積极参加科举,他18岁中举,22岁高中进士二甲第七名。被康熙授予了“殿前三等侍卫”,后攫为二等,再晋为一等。再次,团结知名汉族知识分子,创造了满汉团结的佳话。最后,用汉语进行文学创作,他还留下了众多优秀的汉语文学作品,并且与汉族文人合作,其中《通志堂经解》凡一千七百八十卷,是他与徐乾学合辑成书的。

纳兰作为一位满人,他的血液里面流淌着满族性格中的优秀成分。众所周知,满族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性格的民族,他们发源于白山黑水之间,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崛起,艰苦的生活让他们养成了坚强、果敢、勇于奋进的性格;长期的渔猎、骑射又让他们骁勇善战。他们对待生活勤勤恳恳,对待朋友肝胆相照。纳兰拥有这种优良的性格。而汉族在儒家文化的长期笼罩下,也讲究对待朋友诚信。孟子曾提出过“五伦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其中认为“信”为友人之间交往的基本道德准则。众汉族知识分子恪守儒家传统,在对待纳兰的态度上,保持着朋友之间真正的“信”。因此,我们可以说纳兰与众汉族文人的交往,正是满汉民族文化中共同的优秀成分之体现。

纳兰性德的友情诗词无疑是他作品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从中可以了解纳兰作为一个满族贵族是怎样团结汉人,为清朝的团结稳定作出贡献,也从中可以窥见清初文化政策的转变,即由残酷压迫转变为积极融合。纳兰热心学习汉文化,与汉族文人结下深厚的友谊,无疑是为满汉两民族的团结和文化融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值得我们纪念的。

注释:

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通志堂集·卷十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王国维.人间词话·五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纳兰性德.渌水亭宴集诗序.通志堂集.卷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纳兰性德.渌水亭宴集诗序.通志堂集.卷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刘德鸿.满汉友谊之绝唱——纳兰性德与顾贞观的交游及酬唱.满族研究[J]. 1993(4): 34.

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纳兰性德.通志堂集·卷十九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通志堂集·卷十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杨伯竣.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25.

参考文献:

[1]纳兰性德.通志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马遒骝,寇宗基编注,纳兰成德撰.纳兰成德诗集、诗论笺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3]刘德鸿.满汉友谊之绝唱——纳兰性德与顾贞观的交游及酬唱[J].满族研究,1993(4).

[4]陈登亿.纳兰性德与康熙皇帝所实行的文化统一战线政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86(4).

[5]黄天冀.纳兰性德和他的词[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

[6]杨伯竣.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猜你喜欢

交融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一种新的冲突衡量方式
穿越时空的文化交融——浅析小说《春香》的主仆关系
真美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集聚思想碰撞推进文化交融与发展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也谈医患冲突
交融的独特优雅
一次冲突引发的思考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