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对财经类本科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7-04-08刘丽罗宛婷柯新叶黄明张铭凯

财税月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影响分析互联网+互联网

刘丽 罗宛婷 柯新叶 黄明 张铭凯

摘 要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思维的成熟,使得人们对互联网产生了更深的理解,“互联网+”就是人们对互联网思考与实践的结果。“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关键词 互联网+;大学生择业;影响分析

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互联网+”的思维及其成果不断地影响大学生,对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以及未来职业选择都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深入地了解这一现象,我们以江西财经大学——财经类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以此为基础设计问卷,来研究“互联网+”对财经类本科生职业选择的影响。

一、国内外关于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研究起源于美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选择研究的不断深入,产生了许多理论流派,例如:二战以后罗欧(Roe A)的需要理论,鲍丁(Bordin E.S)的心理动力理论,还有萨柏(Super,1951)和金斯伯格(Ginsberg,1953)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霍兰德(Holland,1959)的类型论等等。随后,国外又产生了社会认知职业理论(SCCT,1986),受到了大量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总体来说,国外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研究比较全面,既重视个体的因素,也重视社会因素对个人职业选择的影响,但关于“互联网+”对大学生择业影响的研究比较少,特别是针对财经院校大学生择业问题更是少之又少。

我國对大学生择业问题的相关研究起源于1916年清华大学建立了与择业相关的机构,之后全国各大高校纷纷效仿建立了一批择业机构。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对财经院校大学生择业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三方面:

(一)大学生择业的现状分析。张秋山、张朋钊(2006,对部分大学生求职择业意向的调研分析)调查与分析了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价值取向,同时也指出大学生求职择业中存在的认识上的偏差、行动上的错位。黄丽英(2011,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SWOT分析)对财经类高校大学生就业选择进行SWOT分析,探讨地方财经类院校的发展状况与毕业生就业选择的内在联系。

(二)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各类因素。张竹茹(2008,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以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归因以及职业生涯理论为基础,对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田仲林(2007,影响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的实证分析)则通过建立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出结论:经管类毕业生找到工作的概率,与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每天学习时间等多个因素有显著关系。此外刘家树(2008,基于Logit模型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分析)通过Logit模型估计和检验,从定量和定性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发现大学生的性别特征、英语水平、社会实践和兼职经验等因素对就业机会比率的影响作用大。

二、“互联网+”对财经类本科生职业选择影响的综合分析

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共调查201位江西财经大学学生。结果显示:96.0%的被采访者接触过“互联网+”这一概念,其中有36.8%的被采访者每天都会通过网络、课堂、电视等渠道接触“互联网+”这一概念的信息,但具体到对“互联网+”这一概念的了解程度,仅仅只有5.0%的被采访者非常了解,能够为以后的职业选择做出很合理的判断。

财经类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影响有较深体会,认为“互联网+”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在201位被调查者心中,“互联网”行业最主要的优点在于方便快捷,其次是发展速度较快,未来职业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接着是成本较低,不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从事这一行业,其次是覆盖范围广阔,最后才是效率高。

针对财经类的本科生,经济管理专业的大学生83.97%的131名被采访者认为“互联网+”将会对他们未来的就业选择产生影响,仅仅只有7.69%的12名学生认为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综上所述,有很大把握认为互联网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会对大部分财经院校本科生的职业选择产生影响,且他们从事的职业也基本会和互联网相关。

从“互联网+”可能产生的各个影响来看,“择业信息与渠道”、“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得分相对较高,即大部分被访者认为在职业选择时“互联网+”会对这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对其他方面,例如“工作对象”和“工作地点”同样也会有影响,但相对而言影响更小。

三、建议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知识社会对传统行业造成巨大冲击,通过探究“互联网+”对财经类本科生的影响分析,旨在促进高等学校创造条件引导大学生树立适应“互联网+”背景的择业观,帮助财经类本科生提升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能力,理性正确择业。本课题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力求为学校建设财经类本科生的择业引导及就业培养机制提出合理化方案。

构建“互联网 +”教学平台,以互联网的视角审视课程设置,增加互联网知识和信息化技术的课程,将互联网因素融入到各科课程中去,培养学生互联网理念;鼓励教师编写新的教材,将原有专业内容与互联网有机融合,采用网络课程公共平台上的优质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政府积极引导企业与财经类高校合作,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的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合作录制微课,增加针对企业的特色课程,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开展教学,让学生熟悉就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过程。

参考文献:

[1] Bordin E S. A theory of vocational interests as dynamic phenomena.[J]. 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943(1): 49-66.

[2]张秋山.对部分大学生求职择业意向的调研分析[N].中国教育报,2006-06-09(003).

[3]黄丽英.地方财经类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SWOT分析[J].现代商业,2011,(24):287-288.

[4]张竹茹.大学生择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影响分析互联网+互联网
全面营改增对路局运输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乌兰察布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机械加工工艺对零部件表面完整性的影响分析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