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98 年历史上第一例高铁出轨事故

2017-04-06王春华

生命与灾害 2017年3期
关键词:双壳钢圈车厢

王春华

1998 年历史上第一例高铁出轨事故

王春华

高铁是现代社会最舒适和快捷的交通工具,德国是高铁发展最早最快的国家。德国的高铁四通八达,号称世界上最安全、最先进。然而,1998年6月3日发生的德国高铁事故,打破了德国高铁无事故的神话。事故发生后,德国交通部门成立了安全调查小组,找出了导致事故的原因。之后,德国铁路公司对于高铁运营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更加慎重,施行了高于以往10倍的检测频率,以此找寻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据统计数据显示,德国每天有超过21万人次选择乘坐高铁出行,乘坐高铁出行依然是时下德国人最信赖的交通方式。

德国高铁突发严重事故

1998年6月3日5时47分,一列编号为884号的德国ICE列车驶离慕尼黑车站,前往汉堡。这趟列车共搭载了400多名乘客,此次行程全长共计850千米,中途停靠7个站,通常5小时45分钟左右便可抵达目的地。该车配备有电脑监控系统,12节由强化铝合金打造的豪华车厢宛如飞机商务舱。

当日10时56分,884号列车已平安行驶了5个多小时,再过40分钟左右,列车便可抵达目的地汉堡。突然,一声巨响打破了车厢中的平静,第一节车厢中的乘客吃惊地看到,一截巨大的金属条从车厢地板下贯穿而出,将地板捅出了一个大洞,卡在两个座位之间的扶手上。但此时列车仍在以200多千米的时速行驶,受惊的乘客纷纷离开车厢,寻找车长并告知这一令人惊恐的情况。然而,车长却表示,根据高铁的运营管理制度,他必须先查看详情,才能核准启动紧急刹车。

10时58分,整趟列车已经开始左右摇晃。此时,列车正在向距离汉堡130千米的埃舍德镇疾驶。在这个小镇附近,有一座横跨高铁路轨的水泥双线路桥。

10时59分,车长和报告列车异常情况的乘客来到第一节车厢,正在乘客准备向车长指出受损位置时,灾难降临了——正在高速行驶的884号列车突然出轨,急速冲向埃舍德镇路桥。短短的一两分钟内,400多米长的列车就冲出了轨道,将300吨重的双线路桥撞得完全坍塌。列车的第1节车厢被高高抛向空中,又重重地摔到地上,其后的8节车厢依次相撞,横向挤压在一起。

11时05分,也就是事故发生后的6分钟,接到报警后的第一批消防车和救护车抵达现场,该地区的医疗和救援机构全部进入紧急状态。随后,紧急事故处理小组成立,大批救援人员赶到事故现场展开搜救,救援工作全面展开。

由于事故现场损害程度严重,救援人员必须防止路桥残骸进一步坍塌,以防对车厢内的幸存者造成二次伤害,因而救援工作难度很大。虽然投入了大量救援人员及大批的大型起吊设备,但整个救援工作依然持续了整整3天。据事后统计,这场严重的高铁出轨倾覆事故共造成101人遇难、88人重伤以及106人轻伤。

车轮钢圈脱落终酿惨烈悲剧

突如其来的高铁出轨倾覆事故令德国举国震惊。德国《明镜》周刊用“德国的泰坦尼克号事件”来形容此次事故。文章称,此次事故标志着德国人对“技术崇拜”的结束。虽然对“技术崇拜”有所动摇,但依然秉持着“专业精神”的德国人,开始了近乎惊人的救援和调查。时任德国交通部长的马蒂亚斯·魏斯曼在媒体前向德国公众保证:“对此次事故的调查绝不允许蒙混过关,不允许半点掩饰和含糊,一定要清查到底。”

事故发生后,德国各相关部门迅速做出响应。6月4日,也就是事发后的第二天,德国铁路公司实行了紧急列车时刻表,多辆列车被取消,多条线路被缩短,并且降低了全线高速列车的时速,同时开展了全面的行车安全检查专项行动。随后,德国铁路公司又决定停止运营全部60辆与884号列车型号相同的城际特快列车,并对其进行彻底的超声波安全检测。同时,为了查清事故原因,在德国联邦铁路局的组织下,一支独立的特别调查小组迅速成立,对事故原因展开全面调查。

调查人员首先对事故列车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列车第一节车厢有一个车轮严重受损,钢圈已经脱落。但是,如果只是一个车轮钢圈损毁脱落的话,并不足以使先进的城际特快列车造成如此重大的事故,一定还有其他因素导致机械故障,进而酿成大祸。

调查人员随即扩大了调查取证的范围。他们从轨道的损伤情形判断,884号列车是在路桥前200米处出轨的,此处正好是当地支线和主线的交会点。按照高铁工程设计要求,为了引导列车安全通过,铁路交会点处会加设护轨。但调查人员却发现,此处有一截护轨被拔离铁轨,不知去向。

随后,调查人员在事故列车的第一节车厢内找到了这截护轨,这截巨大的护轨在车厢地板和天花板上刺出深深的坑洞。经过全面勘察及技术鉴定,调查人员得出结论:由于金属疲劳,884号列车第一节车厢的一个车轮钢圈脱落,这个破损脱落的钢圈呈竖直状挂在高速行驶的列车下,一路刮磨铁轨。在经过出事地点前的交会点时将护轨铲起,铲起的护轨猛地从底部插入车厢,巨大的冲击力造成铁轨交会点发生松动,首节车厢驶过交会点后继续沿着主线行驶,但后面的车厢被导向错误的轨道,驶向当地的支线。最后方向失控的车厢迎头撞上路桥的桥柱,致使整个桥面垮塌并砸在列车上,而后部的车厢则在惯性的作用下,继续高速向前冲,最终挤压在堆积的桥面废墟上,顷刻间酿成一场悲剧。

关注高铁安全问题

德国城际特快列车运营之初,列车使用的是单壳式钢轮。但在通车后不久,高铁公司就发现当列车高速行驶时,车轮所产生的噪音和震动会传到车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性,高铁公司决定修正车轮构造,用箍着钢条的双壳式车轮取代单壳式车轮。

传统的单壳式车轮由整块厚实的钢铁铸成,更新的双壳式车轮则采用内轮外加钢圈的结构,中间夹有橡胶垫,以此减少震动及噪音,维持行车时的平稳。但是,这种双壳式车轮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因相互间的挤压和自动伸缩极易出现金属疲劳现象,最终逐步老化直至爆裂。在事故发生之前,检修人员对高铁列车进行安全检查时,忽视了金属疲劳。他们日常使用的检修工具一般只有手电筒,仅能发现最大和危险系数最高的裂缝,但无法在早期发现因金属疲劳造成的细小缺口。

事故原因查明后,德国铁路公司拆除了高铁列车上所有的双壳式车轮,重新换成了单壳式车轮。时至今日,尽管德国在橡胶轮胎制造方面拥有世界领先技术,但德国高铁仍未恢复使用双壳式车轮。此外,在事故营救过程中,由于车窗采用的是防爆玻璃,非常难以打破,给救援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此后,德国铁路公司便启用了新式逃生玻璃车窗,在紧急情况下,工作人员或乘客可以用救生锤从接缝处敲碎这种玻璃。

1999年,德国铁路公司根据对884号列车事故原因的调查研究,公布了一份新的铁路安全方案,施行更为严格的安全规范。该方案强调,要定期对列车进行超声波安全检查,而且至少要有两名工作人员共同检查。同时,方案还指出,在事故中由于列车撞上桥梁,导致伤亡惨重,因而未来新建的铁轨要避开隧道和桥梁等设施。这份安全方案从事故中吸取了教训,并融入日常规则和安全标准之中,不仅使德国民众重拾对高速列车的信心,还成为此后许多国家建设高速铁路的借鉴宝典。

事故发生半年之后,德国乘坐高铁出行的人数开始恢复,如今乘坐人数远远超过了事故前的数量。

猜你喜欢

双壳钢圈车厢
一种新型内涨式橡胶密封圈
深部软岩巷道“双壳”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
选购无钢圈内衣看3点
六号车厢
某铝合金钢圈螺栓孔的疲劳寿命特征
小胸女人的胸罩要不要带钢圈?
30万吨级超大原油船双壳优化设计研究
SSAB Hardox悍达450材料轻型自卸车厢体测试报告
6万吨级新型半敞口散货船的开发设计
QMI汽车夏季维护:雨季车厢除异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