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际合作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17-04-06黄河

现代商贸工业 2016年3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黄河

摘 要:校际合作以开放合作的机制为基础,以院校之间资源共享为前提,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据此,阐述校际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分析校际合作对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培养途径的拓展,从网络资源共享、合作办学、跨校学习及学分互换模式探究高职院校校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校际合作;人才培养;资源互补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2.039

0 引言

人才培养是教育的永恒话题,随着知识经济带来的社会体制变革,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于人才的视野、适应力、创新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按照市场导向、利益共享、合作互赢的原则,通过区域内职业院校资源共享等方式发展职业教育”。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拓展办学思路,开展校际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开始新的探索。

1 校际合作与人才培养

1.1 校际合作概述

校际合作是指院校之间在教学、师资、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功能活动上建立合作关系,合作各方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上,通过学生互派、教师互聘、学分互认、联合研究以及资源共享等方式,达到合作共赢目的,参与合作的院校仍然保持各自独立的身份和地位。

随着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逐渐暴露出了教学资源紧张与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因此,以校际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办学效益,正在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高职院校校际合作的内容主要有联合办学、合作培养、校际游学、跨校选课、师资交流、科研合作以及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的共享。

1.2 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一项十分复杂工作,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实现。

校际合作为院校之间搭建了共同培养人才的教育平台,开放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多元选择,对学生的素质养成、知识学习、技能锻炼和社会化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基于校际合作平台培养人才是对人才培养模式有重要价值的探索与创新。

2 校际合作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拓展

2.1 校际合作对人才培养理念的拓展

塞尔斯尼克的结构功能分析理论认为:“对环境的吸收是保持组织稳定、生存和进化的必要方式,相反,自我封闭则导致组织发展的停滞、落后进而窒息”。高职院校校际合作实质上是一种开放的办学方式,合作院校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院校之间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一个院校的资源总是有限的,通过合作,实现院校教育资源的交换、互补与充分利用,这对教育的效益有着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勇于解放思想,摒弃门户之见,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思路和发展空间,寻找切实可行的合作项目和合作方式,把校际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发展战略。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应审时度势,基于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开放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2 校际合作对人才培养途径的拓展

校际合作突破了校园的限界,拓展了学生培养的途径和教育教学的空间。合作院校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各自的意愿选择适当的合作方式与合作内容,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校际合作的组织章程与管理办法,组织实施学生互换、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以及教学评估等具体工作。院校之间以协议方式对学生在对方学校的课程学习、生活管理、奖惩评定等做出统一规定,保障学生顺利交流与访学,使校际合作工作规范化、常态化。

高职院校通过校际合作改变院校之间各自为政的封闭态势,将不同风格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环境连接起来,使学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学习和发展,不仅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对学生的适应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和提升。校际合作也使各个院校的资源短缺和重复建设的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补充和整合,同时也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3 校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3.1 网络资源共享模式

院校之间通过网络平台共享教学资源,主要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以及专业教学资源库,内容涉及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件、案例库、题库、教学素材等。这些资源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创新创造了便利条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江苏省教育厅将在“十三五”期间组织专本科院校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工作。鼓励学生利用省在线开放课程开展自主学习。同时在合作、共赢、协议的基础上,推进跨校修读在线开放课程的学分认定和学分互认,并逐步建立学生跨校修读课程、学校间互认学分的学习方式、教学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教育的时空制约,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高职院校之间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各自的优质教学资源呈现出来,使老师和学生能方便、及时地享用优质高职教育资源。

3.2 合作办学模式

3.2.1 中外合作项目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起步较晚,我院自2010年與加拿大亚岗昆学院合作,在我院开设了采购与物料控制专业,合作班采用“2+1”国内国外分段培养模式,由中加双方教师共同授课。中外合作办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机会和留学途径,也有利于学院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外语水平、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另外我院还与国外近20所大学开办了“海外本科直通车”项目。今年我院走出国门,与非洲几内亚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部合作建立几内亚江苏海院韦立船员学院,为当地培养高素质的海运人才。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中外合作项目是拓展办学渠道,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收益的有效途径。

3.2.2 专本科衔接项目

专本衔接是指由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实施的专科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衔接。我院先后与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程学院、江苏科技大学联合开办“3+2”高职本科分段培养项目。专本衔接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各校资源共同育人。高职院校重在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本科院校重在理论知识与创新能力的提升,合作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衔接培养目标、对接课程资源、统一教学质量标准。另外我院还与多所本科院校开展专接本、专转本项目,为学生继续深造开辟新途径。

3.3 跨校学习模式

3.3.1 现代游学项目

以班级为单位的跨校学习模式在高校校际合作中鲜有报导,2012年在江苏省教育厅、交通运输厅的统筹指导下,由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三所南京地区交通运输类高职院组建“南京交通高职教育联合体”,以物流管理专业为试点,创新实施“公铁水游学制”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江苏交通综合运输体系快速发展对“大交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三校共同研究制定物流管理专业(游学班)人才培养方案,采用学生互派、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课程互选、资源共享的方式,安排学生在不同学校之间进行整班游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公路、铁路和水运三种不同运输方式的职业环境,学习掌握三种不同运输方式下的物流管理知识和技能。

3.3.2 交换生项目

我校自2015年2月始与台湾龙华科技大学、明新科技大学、东南科技大学以及台北海洋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开展交换生项目,至今已有4批共81名学生分公费生、资助生和自费生三类赴台交流学习。台湾院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别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自主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也增进了两岸院校间的沟通与了解。

3.3.3 文化交流项目

为了开拓我院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对外交流能力、满足学生海外学习交流的需求,我院多次开展暑期大学生海外文化交流活动。如:(1)美国文化交流。学生参观访问美国高等职业教育,深入课堂听取有关美国历史、文化、经济、科技创新、职业教育及留学美国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与美国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深度体验美国大学生校园生活。(2)英国文化交流。学生参观访问英国美国高等职业教育,并与英国师生互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和实地培训。(3)新加坡文化交流。考察新加坡高等职业教育,与学生进行友好交流活动,体验不同校园文化。(4)韩国文化交流。考察韩国高等职业教育,与韩国大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与交流,了解韩国高等职业教育概况和大学生学习生活。

3.3.4 留学生项目

今年我院接受了19名来自老挝、印尼、柬埔寨的留学生,学生除了学习汉语言知识,还要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了解中华文明与东方文化。留学生项目为我院的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增添了新渠道。

3.4 学分互换模式

学分互换是指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的学分可在合作院校之间实现相互认可与换算。学分互换制度在本科院校较为普遍,而高职院校并不多见,区域内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协议或制度的约定,使本校学生通过跨校选课来获得学分。由于不同院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学科建设、校园文化等各方而存在较大的差异,拥有区别于其它院校的异质性优质资源。借助学分互换的跨校学习,利用外部资源与力量,提高办学质量,减少办学成本,是区域内高职院校校际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4 结语

基于校际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院校之间资源共享,达到优势互补和利益共赢的目的,实现开放教育环境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校际合作为学生跨校学习搭建了良好的教育平台,多样性教学资源对学生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十分有益。校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步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战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Z].教发[2014]6号.

[2]丁金昌.区域高職院校校际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1).

[3]杨立岗.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12).

[4]刘恩伶.我国高校校际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D].济南:山东大学,2010.

[5]蔡向阳.高职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基本模式及应用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2).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