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医诊断学的发展

2017-04-02麻菁华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7年29期
关键词:诊断学证候病情

麻菁华

(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平行于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的学习为中医内外妇儿等学科的疾病诊断奠定了基础,长期以来通过多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研究,中医诊断的发展取得了优越的成就,本文将对中医诊断学进行深入探讨,系统分析中医诊断学的发展与创新。

1 诊法

诊法是获得患者病情的重要方法,传统的中医诊断学将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等方法,通过患者的客观描述和医生的主观感受加以诊断,所以病情资料的来源容易受病人和医生双方自身因素的干扰,导致重复性差,模糊而欠准确[1]。

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虽中医诊法的内容有了一些提高,范围也矿大。但然停留在望闻问切四诊,必定眼睛只能看到外在变化,内脏的改变看不到;耳朵听不到心脏收缩舒张的节律;鼻子的嗅觉也不是异常灵敏;脉诊的准确性也不高。因此中医的诊法收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仅靠中医四诊,不能完全掌握疾病的整体情况,不能反映内脏情况的变化,不仅不能够正确诊断,有时还会误诊。所以中医诊法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势在必行。将中医诊法与其他诊法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得到病情资料,为能够准确的诊断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随着时代发展和循证医学的兴起,现代中医临证实践对诊法给予更高的期待。基于在望闻问切四诊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创新新的中医特色诊法,如腹诊、鼻诊、甲诊等,最大限度获得病情资料,以助更准确的诊断疾病。如运用显微镜观察和舌乳头的微循环的细微变化、利用脉诊仪、红外热像仪等手段。运用气相液相色谱技术分析口腔呼出气体成分与构成比[1-2]。

2 证

证,即证候,是对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总概括。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和现代认定等问题,导致人们的认识不一致,概念不规范,不仅造成人们思维意识的模糊,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疾病的诊断产生了影响。

中医学对证的认识,从“内经”时代即开始,伴随是假的迁移,对证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上世纪50年代,理解为对一切疾病病机的总概括。对其病因、症状、发病原理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的概括,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沈自尹院士等认为“证”是一种综合型的功能体,有具体的功能网络和调控中心[3]。

从中医理论体系来看和对疾病诊断技术的基本要求,证是医生医生依赖病性作出的判断,处方用药的依据,是通过对疾病病因、病理、病性、症状等反复思考后作出的判断,因此根据中医理论学和思维方式,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和方法,有助于从源头探讨证的实质并指明方向,为临床奠定理论基础。

3 证候的实质

长期以来,人们对证候的认识从“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辩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进行大量研究 ,从器官水平到细胞水平,再到分子基因水平,对解决“外无可司,无证可辨”的难题提供了帮助,为中医诊断开阔了视野。

对中医证候本质的研究,应当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学的研究成果,将中医证候的研究思路拓展到一个新领域,冲破原有的学科界限与局限性,保持中医独立性的同时,运用西医先进的诊疗技术,阐明中医证候复杂而深刻的科学内涵[4]。

4 小 结

中医诊断学是祖国医学长期发展以来的产物,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是古人对祖国医学的奉献,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是理所应当。但是随着现代医学事业的发展,在保持中医独立性的同时,我们应该接受西医诊断学知识,尽可能的将二者融合、联系,在望闻问切基础上,结合检查依据共同对病情作出判断。不拘泥于中医,也不屈服于西医,将二者有效的结合,才是医学事业者的责任。本文只是浅表的探讨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有不足的希望大家再研究。

[1] 朱文锋,周 萍,中医诊断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医诊断学杂志,1997,3(1):1.

[2] 邓铁涛.实用中医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00.

[3] 沈自尹.再从证的研究探讨中西医的互补性[J].中国中西医集合杂志,1993.19(3):180.

[4] 夏家辉.生命科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00.

猜你喜欢

诊断学证候病情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全身 CT 血管成像诊断学》出版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基底节区出血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不寐的病情观察和护理
基于现代网络通讯工具的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与探索
诊断学教学中融入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