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澄怀观道 艺解情愁—略论龚贤等清初名家《赠幼量先生书画》册

2017-03-26苏鹏

中国书画 2017年12期
关键词:龚贤纸本书法

◇ 苏鹏

明末清初,在南京地区聚集了一批遗民书画家。他们经历了朝代更迭、国破家亡之痛,不满新王朝的统治,或隐遁山林,寄情翰墨,或以诗画会友,课徒授技,过着清贫简朴的生活。相近的艺术意趣,清高孤傲的个性,澄怀观道之心,使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并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龚贤、纪映钟等清初名家创作的《赠幼量先生书画》八开册,即体现了南都金陵遗民书画家群体的艺术追求。

[清]樊圻 赠幼量先生书画册24.7cm×15.5cm 纸本设色 武汉博物馆藏款识: 戊子秋八月画,似幼翁老社师教。樊圻。钤印:樊圻之印(白) 洽公(朱)

[清]纪映钟 赠幼量先生书画册24.7cm×15.5cm 纸本 武汉博物馆藏释文:天性懒成癖,嵁岩百岁居。每嫌嵇叔夜,多事绝交书。秋到醉难醒,麋游迹不疏。随时啮草木,若涩遂吾初。山中闲户之一,似幼量社翁政。江左弟纪映钟。钤印:补锅叟(朱) 伯紫(朱)

一、龚贤书法及绘画

24.7cm×15.5cm 纸本设色 武汉博物馆藏钤印:半千(朱)[清]龚贤 赠幼量先生书画册

此册页汇集了龚贤、纪映钟、樊圻、邹喆、胡士昆、向阳、张遗等七人、共计八开作品,现藏武汉博物馆。龚贤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画家,“金陵八家”的重要代表。他深受儒家经典熏陶,青年时代即与当时著名的诗人社团“复社”交往频繁,其艺术思想也伴随着遗民情怀而逐渐发展成熟。册页收录有龚贤书法及绘画作品两幅。其中,书法作品《行书录与杜濬五言律诗》页,系其早年作品,个人风格已略有显露。从作品的结体、笔法、章法分析,多宗董其昌书风。字形结体长方取势,疏密得当,用笔方折、圆转并用,既具有晋人韵味,又不失唐人规范。行笔缓急、顿挫,节奏有度,提按纯熟。用墨浓淡相间,虚实相生,变化丰富。整幅作品在平淡中显现出苍劲秀逸的书法韵味。作品内容录自其所作《与杜濬五言律诗》,诗文体现了龚贤的遗民情怀。国家战事繁起,作者只想远离纷争的世事,归隐山林,追求闲散自由的生活。如诗中所云:“道衰宜纵酒,世乱莫谈诗。殊有战争地,全虚归隐期。老情渐萧散,后此漫相思。”

[清]胡士昆 赠幼量先生书画册24.7cm×15.5cm 纸本墨笔 1649年 武汉博物馆藏款识: 余昨年从吴门收藏家得见云林《五株烟树》,至今犹在臆中。偶一摹之,终未得万一也,恨手腕不随心耳。已丑呈幼量先生。胡士昆。钤印:胡士昆印(白)

龚贤不仅是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家”之首,还是一位非常有特点的书法家。惜其书法和诗文一样,为其画名所掩,未能得到世人的广泛认知。关于龚贤书法作品及其书学渊源,尤其是反映其早期书法特点的文献资料屈指可数。因此,探究其书法艺术特点,较多的是依据龚贤早期绘画作品中的作者题跋来分析研究。

据《龚贤年谱》所载:“明崇祯六年,龚贤15岁,在南京与董其昌接触、受益。翌年,与董其昌、程正揆等有所接触。”由此可知,少年龚贤书画艺术曾受董其昌指导,尤其是董其昌书法中墨色变化及淡墨写法,对龚贤后来书法发展具有一定影响。杨老辛跋龚贤《自书七言绝句》中,称其“书法逸气横溢,实从倪高士(云林)得来”。近些年学界多认为龚贤书法主要取法“二王”、李邕、米芾、董其昌等人。正如龚贤绘画一样,其书法亦是博采众家之长,独特的书法风格。他一度着力于颜体的研习,在其38岁时所作《列巘攒峰图》轴题跋里体现得最为明显,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体势宽博。40岁时所书《山水图》册(上海博物馆藏)题识、40余岁时作《龚半千课徒稿》以及《名家画苑》《论画》等墨迹中,竖画、捺笔被突出夸张,并形成与横势笔画的粗细对比,依然存有颜字痕迹。其后,龚贤又上溯魏晋,转攻王羲之与钟繇小楷,在《自藏山水》轴、《山水图》册跋文上,我们看到了更多王字特征,尤其是《集王字圣教序》中右军劲健、内擪写法,对龚贤一生的书写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书法始终保持着含蓄、内敛、古雅的书法形态。

米芾对龚贤的重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龚贤曾在《云山图》中留下这样的画跋:“余弱冠时,见米氏云山图,惊魂动魄,殆是神物。几欲拟作,而伸纸吮毫竟不能下。百回以故小巫之气缩也。历经四十年,而此一片云山常悬之意表,不意从无意中得之。则知读书养气,未必非画苑家之急事也。余尝终日作画,而画理穷。或经时有作,而笔法妙。此唯学道人知。余于此不独悟米先生之画,而亦可以悟米先生之书法也。”米芾书法开张纵横之气,龚贤尽得其妙。

此外,龚贤曾研习过隶书及章草,以至于在他早期行书中留下一些令人瞩目的用笔细节,即带有隶书或章草特征的长横、长捺等笔画。位于单字中部或末笔的长横画,常作隶书式的出锋写法,横画末端顺锋扫出而不作楷体的顿驻或行书的转势。一些重笔卧捺也如此处理。

[清]龚贤 赠幼量先生书画册24.7cm×15.5cm 纸本 武汉博物馆藏释文:一见偶然事,生平旧所知。道衰宜纵酒,世乱莫谈诗。殊有战争地,全虚归隐期。老情渐萧散,后此漫相思。与杜濬书,呈幼量社兄正。东海隐士龚贤。钤印:半千父(朱)

[清]张遗 赠幼量先生书画册24.7cm×15.5cm 纸本 武汉博物馆藏释文:轻烟活火细商量,鼻观犹惭习未忘。独坐小楼翻旧史,松风递出自然香。荒草沾阶雨亦宜,独为红叶惜离披。芟除莫道非经济,怕读南山朝隮诗。为幼量老社翁,张遗。钤印:张遗(朱)

[清]向阳 赠幼量先生书画册24.7cm×15.5cm 纸本 武汉博物馆藏释文:六桥桃雨涨,此际好闻莺。未了湖山债,相期花自行。寺钟春半屐,船烛夜分筝。悲愤消除后,双峰坐晚晴。湖上别友,似幼量老社翁教。远林逋僧向阳。钤印:远林(朱)

这种隶书、章草意味在四川博物院藏《龚半千课徒稿》《画苑名家》《论画》,台北故宫博物馆院藏《论画》册及上海博物馆藏《山水图》册(1657)等墨迹、画跋中均有显现。收录在本册页中的龚贤《山水图》页虽无落款,但钤有作者印“半千”朱文长方印。整幅画作展现了一派萧瑟之景。淡墨简笔寥廖勾勒山形,中锋用笔,线条粗细均匀。山体略施淡赭色,山头苍苔几笔点缀。近景数株树木,双钩描绘其干,枝头深浅树叶,地面落叶飘零。两山之间,似云似烟,飘然出谷。远山青黛,隐约可现。画面空灵而荒寒。

此际,龚贤的绘画创作较突出地体现了空灵清润的意趣。在单纯简练的笔墨中蕴含了无尽的诗意,弥漫着属于元倪瓒特有的简约清逸之气。其绘画作品中的“复古”意识表明,此时的龚贤虽处于临摹、吸收前辈大师艺术精华阶段,但已开始对传统绘画思想进行着认真考量。

正如其在《仿董巨山水图》轴中跋文所言:“画家董巨实开南宗,既无刚很之气,复无刻画之迹。后之作者,或以才见,或以法称,唯董巨则几乎道矣。然恃才则离法,泥法则叛道,至道无可道,说者谓即敛才就法之谓道,问之董巨,而董巨不知,当乎微矣。此幅余二十年前旧作,藏之新安吴氏,吴君晋明宝此若家珍,后携至金陵,命余题识。余因与晋明论画及此,并记之,非敢曰此效法董巨而得焉者也。庚戌冬抄,半亩居人龚贤。”此轴根据落款“庚戌”及跋言内容“二十年前旧作”,故推算此幅画应创作于1650年之时,跋文表达了龚贤对传统的理解—复古但不泥古。

根据龚贤交游足迹分析,此时他初次接触弘仁、梅清、释半山等新安画派代表人物,并心怀敬意与之交往。此举,对其艺术道路的发展极为关键,空灵清润的艺术个性在此得到了提升。龚贤深得空灵之妙,懂得如何在虚实之间求得形式表现的意趣,提出“画之理,全在虚处淡处”的绘画思想。与此同时,龚贤对新安画派视为最高典范的倪云林风格也倍加珍视。

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寻求和感悟云林的萧疏清逸,认为云林萧散笔意中所透出的内在境界,即是永恒的荒寒境界。龚贤将云林艺术的文化内蕴和哲学智慧,以其静穆的画风方式加以视觉表现,呈现出文人山水画所追求的“荒寒之境”。此种境界也体现了遗民艺术所坚守的士气,对崇高志节的颂扬,对远去故国的思念,对惨遭兵燹而亡的家人的追忆。然而,作品更多地体现了浑茫中散发出的冷寂与理性,这与动荡的时局与文人情感抑制不无关系。

二、其他书画家

纪映钟在金陵遗民群体中名誉甚高。龚贤《草香堂集》中即有两首《赠戆叟》诗,可以为证。“英雄涉乱耻弹剑,公辅当时先钓鱼。草野赋诗人欲杀,高歌一曲意何如。”这位功名谢尽的遗老,胸中尚怀有未尽的政治激情。国破家亡的节士心绪,一生飘零的命运感慨,落寞的心境和高洁的品格,使诗作散发着一缕感伤情愫。著名金陵遗老冒襄也曾在纪伯紫去世后写诗感怀,“纪老诗名健,飘零气更遒。五言追栗里,八口住真州。世已歌衰凤,公偏爱海鸥。朱门蓬户似,踪迹泥羊求”,道出了纪映钟的诗名,以及其所选择的自由畅怀的人生道路。正如此作行书册页作者自己所言,“每嫌嵇叔夜,多事绝交书”。

[清]邹赠幼量先生书画册24.7cm×15.5cm 纸本墨笔 1648年 武汉博物馆藏款识: 戊子秋邹吉写。钤印:邹吉(白)

纪映钟不仅以诗闻达于世,书法亦为其擅长,尤精小楷。本册中,纪映钟《行书五言律诗》页,字体方正而略奇斜,运笔转折劲健而刚毅,又不失流畅。结体疏密得当,富于变化。章法严谨、适度,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书法功力。

樊圻在当时金陵众多画家之中,亦负盛名,被画史列为“金陵八家”之一。清初诗人、戏曲家孔尚任曾赠樊圻诗云:“叉头挑出古云烟,混入时流乞画钱。内府收藏君总在,标题半是启祯年。”樊圻成名较早,作品曾为明内府收藏。从樊圻所存作品分析,其绘画师法较广,有师法元人黄子久、王蒙一路,也有师法荆、关一路,也有师法南宋马、夏一路。但最能代表其风格的,乃是师法北宋郭、李画派为主,融合诸家而形成个人面貌。此外,樊圻穆然恬静、和平秀雅的画风亦十分出色。本幅作品即体现了此类风格。画作近景处悬崖巍峨,展入眼帘,崖边临水折带坡径,隐于崖后。中景廊桥横立,衔接左右山峦。桥下坡陀、碎石,水畔相依。数株绿树点缀山林。远处山间云腾雾涌,氤氲笼罩。

落款“戊子中秋邹吉”的《山水图》页,其上钤有“邹吉”白文长方印,为“金陵八家”之一的邹喆画作。此图用笔简率疏朗,以折带皴法绘山形轮廓,线条平折,以淡赭敷色,树木萧散。画作右下角处的山间,露出草庐两间;左边清溪从山涧直落平坡;远处淡妆素抹,山形隐约可现。此画营造出秋山迷雾之景,其荒率之情跃于纸上,体现了作者归隐山林,追求结庐深山、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

周亮工《读画录》称邹喆,“画宗其父(邹典),图松尤奇秀”。又记其父画:“笔意高秀,绝去甜俗一派,故足俯视余子。”现存邹喆画作多“绝去甜”,亦有“高秀”一格。用细笔勾写,淡色渲染,疏简方正,清雅高秀。邹喆山水画虽吸收各家之长,然终以宋初范宽一派气息较重,和当时趋尚圆柔画风的作品相左。

画家胡士昆画风属空灵秀润一类。在本幅《仿倪〈五株烟树图〉》页上,胡士昆题有:“余昨年从吴门收藏家得见,云林五株烟树,至今犹存臆中,偶一摹之,终未得万一也,恨手腕不随心耳。”正如其所题,此图力宗云林平远构图法。江渚、短坡之上,几株烟树而立,草亭傍树,散落点苔,淡墨简笔。一幅秋江荒寒之景,跃然纸上。

向阳《草书五言律诗》页,行笔流畅自然,圆转不失劲秀,结体疏密有致,章法节奏急缓,动静结合,相得宜彰,不失为一幅耐人品味的佳作。

张遗《行书七言律诗》页,笔法近于魏晋之风。字形左低右高,欹正得体。笔画圆劲秀逸,流畅宛转。章法上行距宽松、字距紧密,分布有致。此作得晋“二王”之妙,唐智永、虞世南之巧,宋东坡之形,兼元赵松雪之法,体现了作者承继传统帖学的深厚书法功底。

综上所述,1648年秋月,一批明末遗民文人以诗画会友,为“幼量社翁”或书或画,感慨释怀,用每个人手中的笔墨抒发了各自的情怀,为后人研究那段书画及文学史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录。

猜你喜欢

龚贤纸本书法
龚贤山水摭议
书法
书法欣赏
韩景燕作品集
书法
王少桓
熊明非作品选
兰华生作品
浅析龚贤《溪山无尽图》中的光影表现及其艺术价值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