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中远期的临床效果

2017-03-16张宏波李月旺张小明

中外医学研究 2017年5期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

张宏波+李月旺+张小明

【摘要】 目的:观察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动力性髓螺钉(DHS)内固定术的中远期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0例,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实施DHS内固定术。观察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引流量、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等);分别在术后1、6、24個月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评定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恢复情况,同时观察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分别为(135.2±24.5)min、(435.5±95.2)ml、(11.3±2.4)d,对照组分别为(113.2±21.3)min、(208.3±78.2)ml、(75.5±18.2)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24个月Harris评分为(91.5±6.3)分,对照组为(86.1±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7%,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够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内固定,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动力性髓螺钉内固定术; 中远期疗效

doi:10.14033/j.cnki.cfmr.2017.5.0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5-0026-02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类骨折,其中老年人群的发病率较高[1]。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情况的加重,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发生率亦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2]。手术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能够有效降低致残率[3]。内固定术是以往临床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先选择,随着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不断发展,临床已有一些研究表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内固定术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患者的损伤较小,术后康复较快[4-5]。但是,对于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效果如何,以及该术式的中远期疗效怎样,目前临床研究尚较少。因此,笔者比较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动力性髓螺钉(DHS)内固定术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中远期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70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病例。根据手术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照组实施DHS内固定术,每组35例。研究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70~84岁,平均(75.3±5.9)岁;Evans分型:Ⅰ型7例,Ⅱ型6例,Ⅲ型14例,Ⅳ型8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70~82岁,平均(75.1±6.1)岁;Evans分型:Ⅰ型6例,Ⅱ型6例,Ⅲ型15例,Ⅳ型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Evans分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年龄≥70岁;(2)入院后经X线片检查,确诊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者;(3)自愿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或DHS内固定术者。

1.3 排除标准

(1)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2)原发性骨癌或其他系统肿瘤合并骨转移者;(3)精神异常,或不能配合临床治疗及术后随访者。

1.4 手术方法

对照组:采用DHS内固定术,手术在C型臂透视引导下进行。首先,在透视下取患肢进行外展内旋位并进行骨折牵引闭合复位,然后采取股骨近段外侧入路,于大转子外侧行一纵行切口,并显露出股骨大转子以及股骨近端。定位器定位于大转子顶点下2.0~2.5 cm左右处,通过骨钻孔放置导针,维持颈干角与前倾角将导针钻入。导针位置一般位于股骨颈中央或稍偏下部,进针深度为进入股骨头软骨下约0.5~1.0 cm左右。然后沿着导针的方向选择长度合适的拉力螺钉置入,并连接套筒钢板,最后拧入加压螺钉。

研究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手术时患者取侧卧位,并采取髋关节后外侧入路。首先暴露出患者骨折部位及关节囊,并进行股骨颈截骨,清除出股骨头及不能复位的碎骨块,同时注意清除髋臼内的软组织。手术过程中注意保留大小转子部体积较大的骨折碎骨块,同时还需要保留臀中肌在股骨转子顶部的附着点。需要注意的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不要损伤大转子与股骨上端周围相连的筋膜纤维。整复大转子及前后壁骨折块,并利用螺钉或钢丝进行环绕捆绑固定,将股骨头假体植入并进行复位,放置引流管。

1.5 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引流量、下地负重时间、住院时间等;(2)采用Harris评分系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6、24个月髋关节功能;(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数据的处理以及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下地负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而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则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1、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24个月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8.57%(3/35);对照组术后有4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2例患者出现尿路感染,1例患者内固定失败,并发症发生率为28.57%(10/35)。兩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629,P<0.05)。

3 讨论

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骨质疏松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因而导致本病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多见[6]。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愈本病最为有效的方式,通过手术能够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从而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并降低致残率。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本病的手术方案较多,并以内固定术最为常见。其中,较为常见的内固定材料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DHS及Gamma钉等[7]。无论何种手术方案,均有其优点及一定的缺点。其中,DHS内固定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较为广泛。其优点在于稳定性较高,原因在于其具有动静力双重加压及滑动加压功能[8]。但是,DHS亦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集中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创伤较大,因此术后并发症较多。另外,还有研究表明DHS的抗旋转能力一般,在手术使用中可能造成髋内翻的发生。近年来,随着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不断发展,通过该手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报道逐渐增多。与内固定术比较,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患者术后恢复较快,能够早期下地进行康复锻炼,因此能够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因此需要更长的手术时间。另外,骨水泥毒性反应、假体松动、脱位等均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进一步探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DHS内固定术的中远期临床效果,笔者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了临床分组观察。首先,比较了两组患者一般手术情况,发现研究组下地负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表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够显著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研究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该结果说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由于技术要求高,需要手术医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处理。但手术时间与一般术中出血并不会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带来明显的影响,因此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利大于弊。为观察两组患者中远期疗效,笔者对患者进行了为期24个月的随访,并在术后1、6及24个月进行了Harris评分。结果显示,研究组在术后24个月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以在术后最大程度上恢复患者髋关节的功能,特别在中远期的髋关节功能改善程度方面,是要明显优于DHS内固定术的。最后,比较了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充分表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是安全可靠的。

综上所述,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施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能够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远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内固定,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参考文献

[1]郎涛.动力髋螺钉与股骨微创内固定手术器械钢板倒置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6):1580-1581.

[2]王永胜,黄炳生,陈立安,等.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严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168-170.

[3]冯旭晖,繆海雄.反向微创内固定系统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差异[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13):2108-2113.

[4]史少华,吕书军.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小切口置入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行性评价[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9):1405-1409.

[5]汤发强,胡世平,吴宏,等.高龄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微创治疗[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4):6963-6965.

[6]于延勇.比较两种髓内钉置入修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13):2103-2107.

[7]李现军.股骨近端髓内钉与人工髋关节置换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对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5,19(13):1979-1983.

[8]周修五,李雪飞,王铁军,等.InterTan和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失血量的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4):7101-7102.

(收稿日期:2016-10-12)

猜你喜欢

股骨转子间骨折
侧卧位手法牵引复位技术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观察
DHS与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观察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临床效果分析
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抗旋转股骨近端髓内钉与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比较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PFNA内固定失败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5例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研究
空心加压螺纹钉结合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
PFNAⅡ和DHS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