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洱源县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对策

2017-03-15杨学军

绿色科技 2016年23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森林资源发展策略

摘要:指出了洱源县以“旅游活县”为发展目标,在旅游规划方案编制、资源管理、基础设施完善以及强化宣传和加强产业互动等方面做出了努力,森林生态旅游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分析了洱源县地理条件以及森林资源综合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全面推进洱源县森林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洱源县;生态旅游;森林资源;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3-0143-0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洱源县紧紧依托优美的森林生态环境以及区位之优势,着力打造森林生态旅游区,通过融合发展、提质增效、推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从而实现森林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 洱源县地理环境条件及森林资源分析

洱源县地处横断山脉与云贵高原交界地带,境内山岭纵横,层恋叠嶂,湖泊棋布,河流如织,盆地、河谷错落其间。东部马鞍山、中部罗坪山、西部西罗坪山三支主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县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三支主山脉南北并列东西相间将全县划分为两大地貌类型,西部为山原地貌,东部为湖盆地貌。东北部马鞍山脉的南无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3958.4 m;西部黑潓江南出县境处的乌梢箐口为最低点,海拔1645 m。洱源县内河流湖泊随山势分为两大水系,东部是弥苴河水系,西部为黑潓江水系,均属澜沧江流域。海西海、茈碧湖、绿玉湖、东湖、西湖秀媲瑶池,散落县境内,湖泊分别经弥苴河、永安江、罗时江南注洱海。

洱源县境内有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罗平山、西罗平山、黑虎山3个州级自然保护区,境内植被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物种数量丰富,区系组成复杂,特有种类比较高,从亚热带河谷一直到雪线的植被垂直谱发育完整,物种垂直分化明显,是横断山脉地区生物丰富度值和特有度值都特别高的南部山体,属于我国植物特有属三大特有现象中心之一。

目前,洱源县境内林地面积可达189048.0 hm2,森林覆盖率为51.3%,绿化率达到了66.87%。洱源县在目前的林果产业、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格局条件下,加大了资金和科技建设投入力度,并且对现有林果以及森林进行了完善性改造,通过科学化管理,促进了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3 洱源县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策略

基于对当前洱源县地理环境条件以及森林资源现状分析,为了能够有效促进洱源县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以规划设计为导向,加大生态旅游发展宣传力度

结合洱源县城建、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旅游业发展现状,综合编制了洱源县旅游业发展规划、洱源县温泉产业旅游区总体规划以及洱源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洱源县凤羽砚台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规划。所有涉及森林生态旅游的环节,均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通过木断夯实旅游区的实景设施建设,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发展旅游项目,促进特色旅游、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从效果来看,综合接待能力大幅度提升。同时,还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紧紧围绕着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务实营销”思路,通过外宣传推介,推广洱源县森林生态旅游新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打造森林生态旅游品牌。在此过程中,洱源县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应当积极策划,利用本地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产业;乡镇地方政府可以立足本地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推介活动,比如“梨花节”、“水上火把节”以及“渔潭会”等,吸引游客到此旅游,提升生态旅游人氣。在户外宣传过程中,可利用车体广告、城市跨桥广告以及DM单等方式,对洱源县森林生态旅游进行宣传;在高速路口、汽车或者火车站客运汽车站等地,布设森林生态旅游推介点,以此来提高宣传效应。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洱源森林生态旅游”官网、微信以及微博等平台管理工作。必要时,还可以拍摄专题片,通过电视对洱源旅游进行宣传。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省内各类大中专院校也是宣传的好去处,可以采用一切可利用手段和方式,宣传洱源县森林生态旅游产业。除以上引导和宣传措施外,笔者认为还应当从长远发展考虑,建立和应用森林文化,以森林文化作为引导。基于人们对森林的崇拜、敬畏和向往,建立朴素感情基础上的人与森林和谐相处的文化氛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只有通过生态文化建设和实施,才能有效提高森林生态旅游服务水平、品味和层次,生态文化的建立与实施,有利于促进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基础建设,坚持品牌效应

在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了资金的限制,因此部分离市区相对较远或者道路崎岖的森林景观在开发过程中,配套设施(比如水、电、吃、住以及采购和交通等)不完善,以致于部分森林景区之间没有建立交通联系,而且各景点间的森林生态旅游线路不通,最终因游客难以进入景区而影响旅游收入。从洱源县森林资源、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今后的开发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确保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跟上森林生态景区建设的步伐。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服务,才能有效吸引游客以及投资者,这有利于形成良性循环。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还应当立足洱源县森林资源以及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打造洱源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以温泉、高原水乡、遍地梅园以及民俗风情为方向,努力打造洱源森林生态旅游品牌,提高生态旅游品牌效应。比如,创建各民族团结示范景区、民族特色森林生态旅游村寨,以郑家庄以及茈碧湖梨园村,马鞍山杜鹃花海为基础,率先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3.3 建立补偿机制,完善监管机制

对于森林生态旅游产业而言,其开发过程中的补偿,实际上就是对生态公益林补偿的延伸,前提条件是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在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建立谁受益、谁补偿以及全民受益和政府统筹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摒弃传统的公众受益、少数人负担或者受益对象模糊等格局,以此来确保洱源县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通过保护洱源县即有森林资源,来有效促进本地区的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和健全监管机制,确保现有制度的有效实施。在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对其过程加强管控。实践中,除了应当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规制,还应当结合洱源县实际情况,制定和推广应用森林生态旅游服务质量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地方规范。通过规范旅游市场以及森林保护从业人员的行为,对旅游单位以及人员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维护。在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以及运作时,可采用以下方法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以及周围的环境条件进行实时监管,具体方法如下:在开发森林生态旅游区时,应当先测定本地区现有的动植物生长情况、数量以及类型和保护级别,然后在定期对上述各项内容进行严格的检查。一旦出现了问题,应当对经营者、责任主体做出相应的处罚,令其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进行优化调整,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和方法,改善环境、恢复资源,以此来促进洱源县森林生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 加强污染防治,构建生态屏障

洱源县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污染治理。围绕着洱海六片区综合整治工程,合理规划和建设污水处理系统,避免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的影响。同时,还要建立洱海流域垃圾综合处理系统,减量和回收生产生活垃圾,保护好森林资源。对于洱源县而言,要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生态屏障建设以及森林保护至关重要。实践中,应当重点抓洱海遇到的面山生态工程,不断加快陡坡地区的森林生态整治,全面推进后续工作的全面开展。比如,以华山松、核桃树以及梅果等林业产业为基础,其中洱源县核桃种植面积超过了80万亩,梅果种植面积超过了12万亩;加强生物多样性工程建设,恢复绿化,比如加强罗平鸟吊山、苍山余脉以及西罗平和黑虎山等野生自然保护区建设。同时,还要不断加大洱源森林工程建设力度,积极开展绿化造林、植树活动,通过增大森林建设覆盖面积,来构建绿色屏障,这有利于洱源县森林生态旅游产业发展。

4 结语

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关键时期,污染成了制约整个云南省(包括洱源县及有关地区)快速发展的重大桎梏。值得肯定的是,洱源县为拓展生态发展空间,以生态立县为发展战略目标,主动承担起森林生态资源保护重任,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生存和发展之本。在发展森林生態旅游产业过程中,应当着眼于长远发展,不跟风而上、不盲目冒进,将传统的粗放型模式转变成现在的集约型发展模式,依赖生态优势,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妥善处理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关系。同时,还要立足本地实际情况,在既有的生态资源基础上,错位发展,积极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实践中,应当紧紧依托洱源县的森林资源优势,采取差异化发展模式,使生态旅游产业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走上环境友好、和谐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杨 杰,罗 庆.几种常用的森林资源调查方法的精度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5(14).

[2]庞丽峰,雷渊才,陆元昌,等.森林经营单位级系统群团抽样设计比较[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

[3]宗 雪.我国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林业资源管理,2016(3) .

[4]封雪韵.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4.

[5]苏勇飞,杨学军.云南省洱源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大理: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大理分院,2016.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森林资源发展策略
森林资源及其保护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如何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措施研究
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分析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