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用“短板”理论建设班级精神文化

2017-03-15余惠芬毛联周

中国德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校训木桶缝隙

余惠芬+毛联周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曾提出一个著名的“短板理论”——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若要使木桶的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行。

笔者认为,“短板理论”同样适用于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木桶的长短木板可以用来比喻学生素质的整齐度;木桶的箍可以比喻班级制度和班干部的工作能力;木桶的桶底可以比喻班主任的组织协调能力;木桶的容量就是班级的整体战斗力;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缝隙就是全体学生的凝聚力;木板与桶底之间的缝隙就是学生与班主任之间沟通配合、相互理解的程度。

一、箍紧木板与桶底,增强班级向心力

箍在木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它能配合桶底稳定木板。如果没箍紧,则会导致木板与木板、木板与桶底之间松散。在班级管理中,箍就是班级制度和班干部的工作能力。

班级制度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保障。我们在学校的要求和本班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班级制度。它比学校制定的內容更具体,更有针对性。一个有向心力的班集体必然需要相应的班纪班规来约束学生的行为。

我的具体做法是:初一新生入学后,先制定一个临时班规,做到表扬有理、处罚有据,这会让学生认识到守规矩遵制度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两个星期中,学生会陆续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班规也就需要不断完善。在实施过程中,如果效果很好就优化使其更完美;若不利于班级的发展,就召开班委进行修改,让它更好地为班级服务。

制度建立之后,关键看执行。班主任和班干部一定要率先垂范,起带头作用。比如考勤制度,我班要求是早上7点10分到,我每天都在7点前进班,风雨无阻。我想所谓言传身教,一定是身教重于言教,只有自己做到了学生才能做到。班干部也必须严格遵守班级制度,一旦他们不能以身作则,将会加倍受罚。

另外,班干部的工作能力对班级的管理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支具有良好工作能力和向心力的班干部队伍,能够凝聚学生,帮助班主任处理许多棘手的事情。如果在班级中,班干部和同学之间配合不默契,就犹如桶箍和木板大小搭配不当,产生木桶松散、不稳定的重大问题。在班级干部的任用上,我本着个人自愿、同学推选、老师把关的原则,把工作能力强、威信高的学生选出来,为同学服务。班长梁亚玲同学是一位能力非常强的同学,但有段时间却得不到班上同学的理解。为了更好地让同学们理解她为班级的付出,也让其他同学感受担任班长工作的繁琐与不易。我随机挑选了四名同学,让他们轮流担任一星期班长,然后全班投票选出新班长。结果梁亚玲票数最高,她重新得到了全班同学的信任,这也让她得以更好地开展工作。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添砖起高楼。”这句通俗易懂的俗语,说明了团结的重要意义。相信在班级制度和班干部这条箍的双重保障下,班级的向心力一定会不断地增强。

二、缩小木板差距,增强班级战斗力

“短板理论”说明班级的全体同学决定了班级的整体战斗力。在一个班级中哪些学生是“短板”呢?我想有三类,分别是学习困难生、行为问题生和特殊学生。学习困难生是指那些缺少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行为问题生是指那些自律性不强的学生;特殊学生指的是家庭贫困或者某方面缺乏比较严重的学生。

如何把这些“短板”变长,缩小与其它木板的差距呢?我采用的是“班级积分制,结对帮扶,共同进步”的工作策略。我在班上成立了八个小组,每个组有自己独特的组名,以及不一样的分工和任务。比如“励精图治”组和“奋发图强”组是学习优秀生帮助学习困难生;“同舟共济”组和“齐心协力”组是行为习惯好的学生帮助不够自觉的行为问题生;“手牵手,一起走”组和“肩并肩,往前走”组是有爱心的同学帮助那些生活中有困难的特殊学生。

自从采用这样的策略后,小组成员更团结了,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对于小组积分,我们会一星期汇总一次,并在每星期班会上让积分高的小组分享经验,而积分低的小组也会进行反思,争取在下个星期迎头赶上。每个月我们会把四个星期的积分汇总,组织各小组畅谈他们的得与失,最后积分最低的小组会在惩罚箱里抽取他们的表演,惩罚箱里有很多表演形式,比如唱英文歌曲、话剧表演、跳骑马舞等。这些表演使得所谓的惩罚变成了展示,展现了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比如我们班最后一名学生,虽然成绩不太理想但英文歌唱得很好听,她的歌声一结束,全班掌声久久不息。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长处,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推动其自身的转化,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以此增强班级的整体战斗力,促进班风学风的长足发展。

三、减少木板缝隙,增强班级凝聚力

木桶一旦有了缝隙,即使每块板都一样长,水也会流出来。这时,木桶的盛水量就取决于木板之间的缝隙。班级成员在相互认同和团结一心上出了问题,就犹如木桶的板与板之间出现了缝隙;班主任对学生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与学生的交流过少,缺乏相互信任,就如同木桶的木板与桶底之间出现了缝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集体力量,这股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激励和制约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呢?

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如充分利用每天的晨会时间由同学选择对自己有教育意义的名言故事推荐给大家,每周一个主题。例如讲校训那周,同学们由本校校训“怡情理性,疏神达思”讲到哈佛训言。特别是讲到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时,大家兴致极高。主讲人从清华校训的起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开始讲起,最后拓展到梁启超在清华任教时,用这八个字来激励清华学子的故事。大家听得如痴如醉,甚至有不少同学想拟写本校校训,以示后来的莘莘学子。

我们还利用班会时间开展课程活动。比如班会与英语课结合开展“说英语,表演情景剧”活动,班会与语文课结合开展“我的班级我做主”演讲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增进彼此的友谊,为形成班级凝聚力搭建了桥梁。同时,在每月的亲子班会课上,我还会邀请部分家长来参加,让家长们谈谈教育孩子的经验,班主任、学生、家长一起合作完成班会,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

其次,在班级管理中,秉承“班级为人人,人人为班级”的理念,使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有一定的职务,都有自己满意的角色,这样一来,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小园丁”的任务是照料班上一盆植物,“美容师”的任务是清洁讲台,“设计师”的任务是出班级黑板报。我班的每个学生都把班级当成了自己的家,家中的大事小事自己管,班上的荣辱与自己息息相关,整个班级的凝聚力自然就加强了。

“短板理论”让我们的班级精神文化建设获益颇多,我们要绷紧桶箍,拉近长短木板之间的差距,减少木板与桶底之间的缝隙,使每一处都团结紧密,从而真正促进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余惠芬,湖北省武汉市吴家山二中教师;毛联周,湖北省武汉市吴家山二中政教主任】

责任编辑 李 诗

猜你喜欢

校训木桶缝隙
带着校训走向远方
校训展示墙
我来讲故事
老屋
木桶兄弟
空中翱翔
缝隙
木桶和篮子
全国各大院校的绝版幽默校训
乐乐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