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循环经济理论对嫩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2017-03-15霍跃齐晓安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2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

霍跃+齐晓安

摘要:产业结构调整是在新经济形势下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有效策略,嫩江流域的产业调整应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和无害利用,达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目的。文章从循环经济的视角出发,在对嫩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谈嫩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方向。

关键词:循环经济;嫩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

过去百年中,世界以环境为代价赢得了工业产业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短期内暴涨,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使世界各国都陷入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危机之中。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惨痛教训,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作为东北亚经济圈内一支潜在经济力量的嫩江流域,其产业结构的调整也迫在眉睫。本文在立足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对嫩江流域的环境、生态与经济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探索资源开发、循环及无害利用的有效途径,形成一条新的流域经济发展之路。

一、循环经济探讨

“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发展的经济。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简言之是指资源投入的循环利用,即资源投入——产品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转化成资源——资源再投入,形成物质流动的闭合环,不产生有害排放、环境污染的负作用。

当前,循环经济正处于研究和实践的初级阶段,其研究核心是以物资的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为基础,实现物资自然生态循环,以推动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其实现路径大致分为三类:

第一类,资源的高效利用。以矿产资源为例,在传统产业结构中,我国矿产资源的开发附加值极低,产品生产主要是矿藏的开采和初加工,生产成本高、对环境的影响大,而获得的利润少,且随着世界经济局势的变化,一些国家“关税壁垒”政策的实施,我国矿产资源的投入和生产效益更是面临严峻的危机。因此,只有寻找新的途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才能在市场经济中赢得一席之地,才能使资源投入和产品效益成正比。

第二类,资源的循环利用。这是循环经济实现的重要途径,通过现代科技实现废弃物的再利用,对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都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城市垃圾的回收利用,改革传统的填埋式、焚烧式垃圾处理方法,变废为宝,利用垃圾进行发电,实现资源的创新开发,这一类型的资源利用必须以强大的科技作为支持。

第三类,无害排放。人类在现代化工业带来严重环境污染后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此类认识。我国的工业化发展较晚,更要重視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以求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由此可见,循环经济就是在人与自然、环境、科技共存的大环境中实现物质协调、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流动型经济。

二、嫩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和现状分析

过去几十年里,全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回环、艰难的发展之路,虽环境污染受到一定关注,但破坏及污染环境的产业发展模式还是大范围存在。嫩江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资源型地区,水力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文化旅游资源在我国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地位,为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从各类资源分布概况、资源开发的产业构成情况来看,在合理开发多类资源的基础上,利用资源分布的具体情况对该地区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不仅有利于扩大该地区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对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嫩江流域农业产业仍沿用传统生产模式,生产方式落后、产量低,大量的农药、化肥的应用对当地水土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工业方面,“工业学大庆”的口号至今还很响亮,一方面说明嫩江流域工业发展在全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使人看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大局势下,大庆等工业老区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大油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地区面临的严峻发展形势,给传统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使我们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需要重视环境保护、需要开发资源利用的更大潜力。

根据《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科学发展、主动作为,大力实施‘五大规划发展战略,着力构建‘龙江丝路带,扎实推进十大重点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要求,发挥嫩江流域独特的资源区位优势,带动整个东北经济区发展,这无疑是使东北地区经济彰显生机与活力的最优举措之一。

当前,嫩江流域产业结构存在的普遍问题大致如下:第一,产业较为分散,难以实现统一管理,综合运营效率低,大市场中综合竞争能力低、抗风险能力不强。例如嫩江县的大豆产业,其发展虽然有了不小的成绩,但产业的综合发展规划滞后,产业品牌意识落后,在全国市场竞争中还没有取得绝对的优势,在世界市场环境中更是显示出其发展的不足和巨大的进步空间。第二,产业链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产品的附加值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三,传统的行政区划对产业综合发展影响较大,不同省区产业发展的基础建设重复,发展模式缺少创新,产业发展中缺少合作、共赢。第四,产业发展的文化支撑不够,很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意识滞后,区域内特有的文化元素难以融入产业发展当中。

三、循环经济理论对嫩江流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与启示

循环经济理论使世界认识到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密切关系,在这一理论的启发下,结合嫩江流域所在的三省(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本文构建其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思路如下:

第一,认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在循环经济理论支持下对嫩江流域的产业进行科学整合,实现产业集中发展。如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对产业基础建设的限制,不同地区可相互合作、扶持寻找共同发展之路,避免产业链初级设施的重复建设,将产业链发展到更高形态,不断地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重复利用性。

第二,积极地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加大对生态园区的投资和建设。例如,嫩江流域有耕地面积近七十万公顷,2007年底统计嫩江流域农林牧渔总产值为89.24亿元,而2015年,嫩江流域的耕地面积并无太大变化,但农林牧渔的总產值却翻了一番。可见,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科技对于资源开发的程度有很大影响。因此,嫩江区域产业机构调整要看清形势、抓住机遇,延长产业链,发挥当地优势,使当地产业得到稳定、持续发展。

第三,在嫩江流域经济发展中扶植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内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产业结构要有特色,能够体现地方文化和地方特色,如农产品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将地域文化融入产品品牌和包装中,既是宣传产品,也是弘扬地域文化,使产业发展依托文化元素走得更远。另一方面,注重产业品牌建设和宣传,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拓展产品市场,使企业发展走出地区、面向世界。正确定位嫩江区域产业发展方法,优化产品的营销策略,使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企业产品能够在大市场站稳脚跟。

第四,地方政府政策需加强协作与整合。嫩江流域是一个以经济联系、社会文化联系以及生态联系为核心的一体化区域,由于它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行政地域单元,因此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还需进行跨地区、跨地方的政府政策的协调与合作,对已经被行政体系“碎片化”了的市场关系进行重新梳理,对相互冲突、相互内耗的政策体系、分散制度进行重新协调与整合,提高制度安排的一体化水平和效率,促进嫩江流域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发展与升级。

嫩江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无害使用为指导,结合循环经济理论实现该地域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上升。同时注重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类型、人文特色等,建立综合开发、发展观念,树立民族产业品牌意识,使当地的经济走向持续、稳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伍国勇,段豫川.论超循环经济——兼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异同[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01):5-10

[2]王圣禎,高旭.齐齐哈尔市生态文明建设资源分享[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5):1-2.

[3]强建华.老工业区的优势布局结构与构建嫩江污染防治新常态思考[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5(01):4-6.

[4]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 黑龙江日报,2016-02-15(1).

编辑/赵卓然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