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北宋亲佛政策对释子文学的影响

2017-03-14赵思方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真宗佛教

赵思方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生兵变,建立了北宋王朝。面对少数民族的入侵和内部尖锐的阶级矛盾斗争,为了维护王朝的统治,宋太祖除了不断强化国家机器外,还利用了思想统治工具。他不但废除了周世宗显德间(公元954—959年)的废佛令,经常亲自参拜佛寺,还派遣僧人游历西域,把佛教作为一种外交的手段对外沟通。同时培养了一批专业的佛经翻译人员,使中断了近二百年的译经事业在宋代得以重新开展,并于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敕令益州开雕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汉文木板印刷《大藏经》。在宋太祖尊佛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北宋诸帝对佛教大都持扶植、利用的态度。由此佛教逐渐走出了后周灭佛的阴影,逐渐繁盛起来。在经历了宋初三朝良性的佛教政策,真宗天禧年间,僧尼数量高达45万之众。

佛教自汉传入中国,便开始了逐渐中国化的历程,同时也在一步步与中国正统文学相融合,诗僧的出现便是二者融合的结果之一。孙昌武先生在《佛教与中国文学》中说:“到了宋代,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下坡路;中国佛教的发展也进入了蜕变期。”“佛教又在向世俗靠拢。一方面,这一时期作为一代宗师的佛学大师们,大都精于外学。他们沟通儒释,经常表见于言论著述。”可见宋代释子沟通儒释的现象也比较常见。“汉僧译,晋僧讲,梁、魏至唐初,僧始禅,犹未诗也。唐晚禅大盛,诗亦大盛。”可见诗僧数量的剧增始于唐末五代,且诗僧的迅速发展与禅宗的兴盛有很大关系。吴处厚《青箱杂记》卷六云“近世释子多务吟咏”,说明了宋代诗僧兴盛。

首先,北宋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为诗僧的发展提供了政治支持。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的统治者大多崇尚佛教。宋承五代十国,宋初的四位皇帝个个崇信佛教,他们修建寺院,多次斋僧,给僧侣们提供了可资享用的实惠。宋太祖不仅下令刊刻了我国第一部官刻大藏经,还“手书《金刚经》,常自读诵”。宋太宗更是“素崇尚释教”,宣称浮屠之教,有裨政治,他建造了规模宏大的译经院,派遣僧人从事佛经翻译。并制定“试经”制度,相当于佛教界的科举考试:“诏江南、两浙、福建等处诸州,僧三百人岁度一人,尼百人岁度一人。自昔岁度僧道惟试经,且因寺之大小立额,如进士应举,虽奸猾多窜身其中,而庸蠹之甚者无所容。”这一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世人进入佛门的门槛,使得僧人的文化素养大大提升,也为诗僧队伍的不断壮大起到了推动作用。宋真宗赵恒效其父制作《圣教序》,大力支持译经事业。据说他的嗣位与一位僧人有关,《宋人轶事汇编》卷一载:“太宗三子,真宗第三,封寿王。诏一异僧遍相诸王,僧已相七王,惟寿王未起。僧奏云:‘遍觐诸王,皆不及寿王。上曰:‘卿未见,安知之?僧曰:‘适见三仆立于门皆将相材器,其仆即尔,主可知矣。三人乃张相耆、杨相崇勋、郭太尉承祐也。”这无疑将加深真宗對佛教的好感,所以其在位期间,重修佛塔、增修寺院,多次前往寺院“祈晴”“祈雨”,普度天下童子,并于京师及诸路共设戒坛七十二处。一系列的崇佛政策,使得僧尼的数量与势力在真宗统治后期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

其次,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与发展,经济趋于繁荣,为诗僧的生活提供了物质基础。《宋史》地理志载:“两浙路,盖禹贡扬州之域,当南斗、须女之分。东南际海,西控震泽,北又滨于海。有鱼盐、布帛、粳稻之产。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福建路,盖古闽越之地。其地东南际海,西北多峻岭抵江。……有银、铜、葛越之产,茶、盐、海物之饶。民安土乐业,川源浸灌,田畴膏沃,无凶年之忧。……其俗信鬼尚祀,重浮屠之教,与江南、二浙略同。”两浙、福建两地物产丰富且无凶灾之年,较为富庶的经济条件,形成了乐善好施的社会风俗,所以当地佛教较为繁盛。此外,江南、两浙、福建一带清丽的山水,吸引了大量的诗僧南游,也为诗僧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山水美景,不仅有助于诗僧们参禅悟道、修身养性,同时还激发了他们的诗兴,并形成了独特的诗歌风格。

宋代释子的诗文为后人开启了解宋代僧侣日常生活的窗户,其诗文中的许多篇章,是考证宋初寺院制度和僧侣生平的重要资料。同时,还记载一些当地民俗民风,通过这些也可增加对宋朝不同地域民风民俗的了解。所以,既具有宝贵的文学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猜你喜欢

真宗佛教
论北宋真宗时期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徐日昇的中国佛教观
一席话救百人
敦煌佛教疑僞經疑難字詞考釋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
不说谎 得升迁
“平等”在现代嬗变中的佛教诠释
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