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历史有血有肉

2017-03-14朱观艺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意义人类

朱观艺

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轨迹的记载,揭示社会发展奥秘、预示社会前进方向,是人类进步发展的精神动力与资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善于借鉴历史经验,充分发掘历史智慧,对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历史学科被边缘化现象明显,历史的教育意义被忽视。

一、被弱化了的历史學科

在现有的教育方针与考试导向作用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也只好偏离原有的本质,配合应试教育的需要,为重点考试科目让路,脱离历史教育应有的价值与意义。这一切严重地束缚历史教育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二、被淡化的历史教育意义

古代中国史学家有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一方面为后人提供不断反省、检讨的资料,加强思辨能力,掌握时代发展的趋势,提供矫正失误的方法。另一方面它可以丰富个人的知识,提高对社会、国家、民族,以至整个人类的欣赏能力。这就是历史职责所在,也是历史教育意义所在。

三、被机械化的中学历史课堂

从目前的中学历史教科书来看,过于看重“规律”“理论”“意义”,人为地将历史进行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传授被人为地割成“两层皮”:一是单纯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趋向理论化,忽视人文精神的传授;二是思想落后,观念陈旧,方式单一。历史教材不能引起学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愿望不强。

传统的历史教学活动是枯燥乏味、毫无生机的教学活动,以教师的讲为主,或交代事件、人物、过程,或交代历史发展的演变,有时则布置一些枯燥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回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以旁观者的心态了解历史,最终导致教育教学的僵化、机械化。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在落后的课堂教学中变成了“死记”的内容,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为“考”而教,学生在课堂上为“考”而学,导致历史教学变成索然无味的“知识”灌输。

四、具体做法

1.寻找历史的灵魂,重建精神家园。

梁启超所言:“中国古代,史外无学,举凡人类知识之记录,无不丛纳之于史。”龚自珍曾说:“灭人之国先去其史。”历史是人类社会活动轨迹的记载,是人类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资源。善于借鉴历史经验,充分发掘历史智慧,对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学习历史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爱国主义情感。“不要拒绝历史,因为历史给我们以智慧;不要忘记历史,因为忘记历史意味着对事业的背叛;不要漠视历史,否则将受到历史的惩罚;不要割断历史,因为否定昨天也就将失去明天。”

2.更新教育观念,加强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全面、终身发展。

我国教育正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过程是理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人文精神不断塑造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历史课堂应该大力培养人文精神,把人文素质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要求,这既符合课标要求,又能体现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进步。

3.跳出传统历史课堂教学,让历史有血有肉。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只要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采取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是允许、必要的。

总之,真正的历史课堂,教师不仅要转变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理念,而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创造和谐、宽松和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使历史教学方法多样化,让历史课堂不再是枯燥的说教,不再是历史教材的朗读和简单重复,不再是一项死记硬背的单调工作。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意义人类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