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的翻译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2017-03-12刘维佳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实训互联网+环境

刘维佳

(洛阳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互联网+”环境下的翻译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刘维佳

(洛阳理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3)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人们越来越迫切地希望能够通过科学的语言交流实现进一步的沟通与来往,希望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通过翻译的手段和方式促进不同学术和科技工作的相互优化与完善,在实际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提升的同时实现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促进发展。英语翻译能力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可以满足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能够满足不同语言文体的进一步交流与沟通需要。基于此,本次研究就针对互联网+环境下的翻译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更好利用“互联网+”环境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而保证社会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与良好发展。

互联网+;翻译能力;培养模式

新时期社会对于翻译人才要求的变化,需要快速有效地对传统翻译教学模式加以改革。同时,以互联网为核心,数字化信息交流平台不断在对人类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进行着改变,所以翻译教学整改工作也需要以最新网络技术还有现代化教育技术作为基础,革新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在过去我们对国外文献资料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汉语语言习惯会从多角度对翻译工作造成干扰。不同国家历史文化与国人生活习性等也可以对翻译过程构成较大影响,而在此过程中就涉及到了翻译能力的问题。因而,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不受主观因素影响,较为客观公正地将外文翻译过来,如何基于“互联网+”环境下选择正确翻译能力的培养模式已然成为教育历史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互联网+”基本内涵

“互联网+”是2015年3月全国两会上由李克强总理率先提出的。“互联网+”属于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将依靠互联网的优势力量成果带动各行业产业发展,促进生产效率与质量整体提高,开辟互联网发展新时代。“互联网+”也在很大程度上显示了自身的发展优势,很多联合发展成果都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1]而且伴随互联网与大数据的快速普及应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融合速度也会越来越快,互联网环境下,传统产业也已经找寻到新的发展方向。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翻译行业发展也联系了应用物联网、移动传媒、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等多种技术。[2]当前我国还处于“互联网+”模式初步发展阶段,尤其是教育行业、翻译行业等各方共同努力实践与创新,成为最近一段时间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

针对“互联网+”模式下我国传统翻译行业改革发展展开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通过对比“互联网+”模式下翻译行业相对于传统运营模式所表现出的新特点、更强的生命力以及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指出传统翻译行业的互联网化不单纯是未来的蓝图,更是现在应该大力提倡和推广的更有效率、更低成本的运营模式。[3-5]当前经济环境下,传统翻译行业经营已经缺乏效率,应该在更具有效率的“互联网+”模式下进行发展。其次,通过对“互联网+”模式下我国翻译行业改革研究,针对传统翻译行业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和对策,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促进“互联网+”模式下我国翻译行业改革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6]同时,“互联网+翻译”模式是以互联网翻译服务平台作为基础把翻译产业各生产环节要素有机结合起来,随时满足翻译需求,为翻译行业创新提供坚实的保障,大大提高翻译质量与效率。对翻译工作人员来讲,“互联网+翻译”的模式不但为其发展提供了空前机遇,而且对工作人员的信息技能也提出巨大挑战。为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对传统工作理念加以转变,善于结合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翻译”平台来促进自身的持续迅速发展。

二、推广“互联网+”环境下的翻译能力培养模式的意义

(一)顺应时代发展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大大加快了社会的发展速度。在未来的“互联网+”时代下,知识经济成为了社会经济的主导,社会对各行业人才的标准和要求也明显提高,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在未来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技能,而且对相关工具与方法更要进行理解和熟练运用。这种新的发展环境直接导致了教育体制的变化,传统以单纯传授知识为主的培养模式已经过时了,新的培养模式必须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7]而“互联网+”环境下的翻译能力培养模式,也正是这种教育体制变化的具体体现。

(二)有利于推行课程改革

“互联网+”环境下的翻译能力培养模式的全面贯彻应用,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8]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也是我国根据未来社会“互联网+”环境下的创新发展形势和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形势所提出的,这对于学生利用互联网相关技术来进行翻译能力的培养、教师利用互联网有关技术来进行教学能力的提升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三)提高翻译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当前我国翻译课程教学普遍理论性比较强,这是传统翻译能力培养模式很难取得良好效果最主要的原因。而通过“互联网+”环境下翻译能力培养模式的创新应用,就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9-10]“互联网+”环境下翻译能力培养模式的全面贯彻落实,不仅会让教育人员的教学手段得到了丰富,教育人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改革上面,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通过开放式交互平台也大大增加了师生之间平等互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以此提高翻译能力培养的实效性。

三、“互联网+”环境下的翻译能力培养模式应用策略

(一)提升师生对于“互联网+”环境的认识

教学走向现代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要求师生必须从根本上转变对“互联网+”环境下翻译能力培养模式的全新认识,重视“互联网+”环境翻译能力培养向科学的方向发展。要想让学生占据主体地位、积极配合,就要把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重视提高学生生活中对“互联网+”环境下翻译能力的潜移默化培养。

对于教师而言,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的专业培训和交流,加强对互联网的了解和认知,亲临到互联网的大环境中。同时,主动与时俱进,掌握各种网络应用和软件来辅助课堂教学和翻译实践。例如学习trados类的翻译软件,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个有关“互联网+”的中文文章进行翻译,与学生共同完成,这样学生能够在学习翻译的过程中,加强对“互联网+”环境的认识。[11]教师也可以在对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比如,教师选择一篇有关“互联网+”的外文文章,让学生自己默读,并且提出默读过程中难以理解的句子,教师与学生共同解答。

(二)提供丰富培养方式与资源

教师若是长期使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就会让学生对课程产生枯燥乏味之感,对“互联网+”环境下翻译能力培养的兴趣也会逐渐消退。为此,教师可以采取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教大家一起利用互联网技术设计制作一部外文动画,给每一个小组一个主题,让学生互相帮助来完成设计,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学校也要按时对教师进行培训,因为互联网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因而这样不仅能促进外文翻译的与时俱进,还能提升教师知识储备量。学校也可以按时对教师进行考核,让教师的技术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除此以外,学校也要不断更新互联网配套设备,设立技术维修部门,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课程有序进行,从师资建设和设备更新的角度重视起来,更好地促进“互联网+”环境下翻译工作的与时俱进。教师借助相关多媒体软件,可以为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的外语素材和资料,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外语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教师凭借外语文章的快速浏览与提问,来锻炼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从外语语篇的整体性角度提高学生的外语阅读准确性。

(三)合作型培养模式

缺少师资力量是影响“互联网+”环境下翻译能力培养的关键性因素。想要解决该问题,便需要由两种方式入手。首先,对教师团队予以补充。引进大批优质兼职教师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构建师资团队的首要内容。其次,做好教师培养工作。职后培养是确保个体不断成长的有效举措。终生学习理念对于翻译培养教师而言同样适合。教师也需要通过不断后期学习与深造以让自身知识变得更为扎实,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翻译人才。

(四)实训型考核机制

实训作为提高学生“互联网+”环境下翻译能力的有力手段,也可以作为对学生翻译能力考评的有效机制。基于“互联网+翻译”模式给学生翻译实训活动提供很好的平台,比如语联网与POLLY等,教师可以在众多平台当中挑选一个使学生经个体或集体形式展开不同类型翻译实训活动。[12]这样考评结果不但可以考核学生“互联网+”环境下翻译活动中相关的技术应用能力,对翻译平台业绩成效也能有效顾及,可以说是“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在这一方面学校可以考虑构建更多实训基地及引进智慧云平台,在实训基地方面尤其应将重点放在提高教学能力、科研立项申报能力等上面,借助导师机制,带领学生参与教师实训教学与科研项目等中。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提早掌握步入社会应具备的各项能力。借助智慧云基础教学中心给师生提供安全可靠数据信息储存服务,而且其对用户端要求不高,应用起来灵活方便,可以实现同其它平台资源共享功能,使师生在掌握先进知识与技术的同时,还可以和更多教学者和学习者共享交流。针对实训方面,通过在智慧云系统当中对相应企业管理模式加以设置,可以确保学生实训过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环境下把网络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但是研究关键内容却是怎样更为有效应用网络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这同时也让翻译能力的研究工作变得更为重要。当前翻译能力培养也渐渐成为翻译界的众多学者热议的话题,但往常国内相关领域研究多从传统语言视角出发,太过重视语篇本身,擅长于篇章、长句和词汇等多语言层次展开微观静态研究,而对原文当中包含的文化内容,用跨文化交流眼光重新审视翻译的则很少。本文试图结合对翻译能力的研究衔接翻译教学与互联网平台,逐渐建立起以互联网作为依托翻译能力的培养体系与模式。此模式不仅更符合译者具体翻译的过程,还让互联网的资源平台变得更为具有实效性与针对性,以此最终提升翻译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1] 刘和平,许明.探究全球化时代的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第九届全国口译大会暨国际研讨会述评[J].中国翻译,2012(5):53-59.

[2] 盛俐.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构建[J].鸡西大学学报,2015(3):89-92.

[3] 赵晶.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2):148-150.

[4] 范敏.信息技术环境下本科翻译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115-120.

[5] 任大玲.翻译教学与翻译技术并重的项目型翻译能力培养课程模式[J].外语电化教学,2013(3):42-48.

[6] 王少爽,王华树.互联网时代的翻译模式拓展——《翻译与网络本地化》述评[J].中国翻译,2015(4):59-62.

[7] 葛秀丽,陶瑞雪.新媒体视域下以内容为依托的英语翻译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1):217-218.

[8] 鲁芮汐,饶华宏.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翻译教学模式实证研究[J].海外英语,2015(24):143-145.

[9] 李小川,阳东东.互联网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拓展——一项基于“百日试炼”的实证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2):115-118.

[10] 叶翠英.翻译式二语预制语块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5):170-173.

[11] 陆晓.“互联网+”环境下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析[J].海外英语,2016(8):72-73.

[12] 王雪群.基于“互联网+”高职商务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48-52.

[责任编辑 宋占业]

2017-03-16

刘维佳(1990-),女,河南洛阳人,洛阳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与大学英语教学。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4.032

G642

A

1671-7864(2017)04-0100-03

猜你喜欢

实训互联网+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