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族化”问题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7-03-12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大学生

李 俭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商丘 476100)

高校毕业生“族化”问题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李 俭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商丘 476100)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挑战,催生了以“蚁族”、“校漂族”为典型代表的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让在校大学生提前了解面临的就业压力和生存状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种现象产生的成因和破解路径,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面对困难、挫折和压力,客观理性地认识世界,帮助他们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毕业生; 族化; 分析; 对策; 研究

“就业难”是当前大学生普遍面临的实际问题。有评估机构预测以后几年,大学毕业生约占每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还多。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因就业压力催生的“蚁族”等“族化”生存现象及其所引发的问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社会上描绘了大学毕业生的几种典型处境。一是群体性蜗居的“蚁族”。这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二是留恋校园伺机等待的“校漂族”。这是生活在高校中维持着似学生非学生,似社会人又非社会人的边缘化生存状态的从属于弱势群体的一个特殊群体。三是在城市之间摇摆不定的“候鸟族”。他们在逃离一个城市与前往一个城市之间摇摆不定,冲突和焦虑是他们真实写照。四是靠父母养活的“啃老族”。他们本身具备生存和劳动能力却长时间不主动求职或由于怕苦怕累经常辞职,赋闲在家,衣食住行全靠父母并且花费不菲的一类人群。这些“族化”群体多来自中低收入家庭,他们虽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仍面临生存压力,身心不健康。如果这种“族化”问题得不到解决,对社会和谐稳定将会构成挑战,同时也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给“族化”群体上升流动的渠道,让他们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当今解决就业问题的重点之一。找到破解“族化”问题之道,必须深究其原因。

一、大学毕业生“族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大学毕业生“族化”问题产生的政府原因

(1)计划经济时代原有制度的惯性作用

计划经济时代原有的制度,如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等,虽在当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且现已过时,但其惯性依然存在。因为受我国户籍制度的影响,他们的户口大多还在原籍所在地,导致他们无法享受与有户口的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2)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使得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区域间、城市间、城乡间、阶层间的发展不均衡现象。大量的大学毕业生集聚在大都市,因为他们认为大城市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程度都比小城市高,有助于大学生发展,于是大学毕业生纷纷涌向相对发达的省会和一线城市等,以寻求最佳工作机会和社会资源,这催生了“候鸟族”的出现。

(3)就业机制体制不完善

劳动力市场运行总体不规范,支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体制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起覆盖所有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促进就业的政策落实也不到位。从供求关系上看,就业信息不对称,使大学生缺乏有效的就业信息,常常是用人单位聘不到理想人才,而毕业生又不知哪些单位要什么类型人才。供需见面会像赶庙会一样,成功者不多。从用人单位招聘机制看,人才高消费现象普遍。

(4)社会保障缺失或差别大

对于未就业的大学生来说,因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如果错过就业,工作难找不说,连自身基本生存也不能保证。又由于不同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差别大,大学生如到农村就业,就意味着放弃城市人口享有的社会保障。所以,有些大学生宁在城市待业,也不肯到农村或偏远落后地区就业。

2.大学毕业生“族化”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1)劳动力市场双重分割

一级市场具有规范的管理、优美的环境、优厚的待遇、较为稳定的工作、升迁机会较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但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十分有限。二级市场与之相反,但其吸纳就业的能力强。由于两个劳动力市场存在较大差别,大学生们宁愿在一级市场失业,也不愿意到二级市场就业,“宁要一张床,不要一座房”是他们的心声。

(2)用人单位选才目标不明

很多用人单位招聘员工时过度关注文凭学历,坚持极端的用人观念,制订不切实际的选人标准。有些单位,看重工作经验,将岗位经验作为招聘条件,将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

(3)社会资源占有不同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处在不同的位置,而不同的位置所包含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各不相同。家庭出身、门第、身份、来源都是先赋性的社会资源。一些人就业成功,主要取决于其家庭所处的阶层地位。

3.大学毕业生“族化”问题产生的学校原因

(1)高校就业指导服务实效差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机制不完善 , 不能科学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不能指导大学生在就业中正确认识自己。就业指导工作覆盖面窄,形式单一,实践性差,效果不佳,难以满足全方位的就业服务需求。

(2)高校办学定位不准,贪大求全

一是脱离实际,培养的人与社会实际需要格格不入。二是追求综合。各类高校一味追求招生规模、学科全,引发不合理竞争,没有以实际需要为本,导致一些冷门专业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4.大学毕业生“族化”问题产生的自身原因

(1)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求职紧盯国企、央企、公务员,非大城市和大单位不去。一味追求“一步到位”,好高骛远。一部分大学生过分依赖考研,还有些愿作“啃老族”,选择躲在父母的保护伞下生活,给家庭增加负担,让父母忧心。

(2)没有真正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一些大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学习主要是应付考试,把时间都消耗在游戏、聊天、恋爱上,到走向社会时,才发现就业能力不足,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感到畏惧。有的大学生虽然制订了职业生涯规划,但目标过高,与现实相差甚远,根本无法实现。

(3)心理素质不稳定

有些大学生心理素质不稳定,承受挫折的能力弱。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不知所措,不能正确地面对,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外部社会环境,不能自我反省。没有自信心,一些大学生遇到逆境就放弃,自卑感较强。

(4)个人认知存在偏差

有些毕业生不能准确评价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就业不畅,不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归结为社会提供的工作机会少。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不求上进,毕业就失业。

(5)个人诚信缺失

一些大学毕业生为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不择手段,做出有悖诚信的行为。他们伪造简历、修改成绩、伪造获奖证书等。

二、破解大学毕业生“族化”问题的路径及对策

改善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学生重点突破、系统把握、综合治理。为此,国家不断出台相关的优惠激励政策措施。各地各高校也想尽办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大学生提前备战毕业季,发挥自身能动性,提高就业成功率。

1.政府:保证竞争公平有序,推进多项制度改革

(1)建立公平竞争秩序

政府的工作重点是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机制,尽可能破除各种就业壁垒,录取真正优秀的人才。

(2)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在众多亟待改革的制度中,要加紧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点任务。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重申“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使就业政策及时落实到位。

2.社会:坚持合理用人标准,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

(1)坚持理性用人标准,平等对待应聘大学毕业生

改变唯经验论、唯学历论等传统错误观念,避免片面追求高学历、聘用博士或硕士来装点门面的风气。不能人为地给职业贴上高低贵贱的标签,立足岗位实际需要,以能力为录用标准。

(2)加强正确舆论导向,传播汇聚正能量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新闻媒体要及时做出解释,传播正能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对于积极自主创业、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大学毕业生典型案例,如白手起家的“蛋糕大王”陶立群、承包菜地赚得第一桶金的陈生、“三国杀”成创意产业典范的黄凯,应当予以弘扬,让他们成为大学生心中的榜样。

3.高校: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1)创新高校行政管理体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已提出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高校自主招生首次延至高考后,雅思、托福成参考,偏才、怪才受青睐,考核内容和方式大调整,探索适应中国特色的学校管理体制和办学模式,避免千篇一律。减少对高校的行政审批,高校应按照法律和政策自主开展各项活动。

(2)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努力适应社会需求

高等教育不能贪大求全,要注重发展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完善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构建合理的组织制度。二是建立真正为大学生就业着想的教师就业辅导队伍。三是建设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适合学生的就业课程体系。四是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跟踪网络。五是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

4.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规划职业生涯

(1)正确认识自己

一些大学生自以为是,定位不准,对就业创业政策了解甚少,或根本就不知道。大学毕业生不能过分强调个人能力,就业期望值不能太高。

(2)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改变对安逸舒适、高收入、大城市工作的片面追求,勇于到需要人才的艰苦地方工作,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把自己发展和国家、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3)制订好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正确认识自己,了解社会。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确立奋斗目标,规划自己未来。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职业需要的工作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职业训练,以增强适应工作的能力。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抗挫折能力。

[1] 赵宇新.大学毕业生生存现状及破解之道[J].大学(研究版),2014(8):17-26.

[2] 龚维斌,赵宇新,崔玉丽.透视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J].时事报告,2014(2):8.

[3] 林畅.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实证研究[D].2011.

[4] 叶义勇,赵树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破解之道[J].河南科技,2014(5):5.

[5] 关朋.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其对策探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64.

[6] 最难就业季,究竟难在何处[N].中国教育报,2013-07-12.

[责任编辑 宋占业]

2017-01-23

商丘市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2015年调研课题《大学毕业生“族化”生存现象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编号SKL-2015-2235)

李俭(1991-),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0.3969/j.issn.1671-7864.2017.04.030

G645

A

1671-7864(2017)04-0094-03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