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说书衬词研究

2017-03-11张统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17期
关键词:刮风衬词程式

张统宣

(渭南师范学院,陕西渭南 714099)

陕北说书属于典型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而民间艺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劳作生活中的领悟感受,不断经过摸索、总结和发展形成的民间艺术总称[1],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陕北说书雏形是由古代穷苦盲人三黄利用三弦、甩板等乐器哼唱陕北民腔小调,融入地方衬词,后来又吸入了眉户、秦腔、道情及信天游的曲调,后面被定义为陕北说书。作为一种民间艺术,表达了陕北人民的生活情感,反映了追求理想,韵律符合艺术规律,凝聚了当地老百姓的艺术情感和劳动智慧。陕北说书起始于秦汉时期,在唐宋时期得到认同,在清朝盛行,得到极大的宣传。康熙年间出现了陕北说书史书记载:“刘第说传奇,颇靡可听,闻江南有柳敬亭者,以此技邀游王公间。刘第即不能及其万一,而韶音飞畅,殊有风情”[2],此记载充分说明了对当时陕北说书人刘第的认可和赞赏,反映出说书在当时社会已普遍盛行,家喻户晓。在革命时期,一些新文艺运动发起人将陕北说书发展为多种说唱风格,使说书得到空前的发展。代表性的有韩起祥、王学师等民间艺术派艺人,强调唱情,声调沉实,经过几代人不懈的努力,2008年,陕北民说成功申请到国家非特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将我国民间艺术永远传承下去。

1 独具特色的程式性文本

陕北说书中的程式为 “用相同的韵律来表达当地特定的观念经常用到的组词”。是传统陕北说书说唱衬词表达的基本构成,用于描述或表达特定意义的手法。陕北说书中对不同的姓名称呼或人物及事物、动作表情、时间地点等内容都使用衬词及独特的程式性文本描述。

姓名称呼程式。在故事人物姓名程式上体现,如说书中的爱情故事和人们生活习惯中,故事中的男主公名姓名通常唤作“X保或宝童”,如《金镯玉环记》雷保童,《白马记》中的张保童,故事中的女主人公称呼比较多元化丰富,常唤称呼有 “X凤英”、“X秀珍”、“X美云”等,如《刘巧儿团圆》中的“刘凤英”、《王贵和李香香》等里面都有男女主人公的称呼。

动作表情程式。说书里用到的动作表情词语,带有当地方言性质并具有押韵词组,增加趣味性,说唱起来流畅而灰谐。 如“拐弯弯”、“不消停”、“唠嗑嗑”、“打骨隆”、“家里盛”、“急慌慌”等。时间地点程式。陕北说书在时间表现上,结合动植物特有的生理结构,如早上“架上金鸡报天明”、“东方闪上太阳星”,中午“太阳那个当头照哟”,傍晚“数群鸭子往回归”、“西海日落小桃红,东海闪上月光明”。表示地点的说唱有“正堂厅”、“XX 村、XX 城”、“十里亭”。

2 说书中的特定格式性书套

传统陕北说书中的书套通常表现为一段完整的唱段,是说书中特有的书写格式,俗称“家数”或“书帽”,在人物出场时,使用衬词,营造氛围,对人物内心活动、神态描述通过说唱表达出来,如“点兵段”、“升堂段”、“刮风段”、“梳妆段”等。书套就是表现人物神情及内心活动的特定意义唱段。

点岳段书套。表达威武的统帅将领点兵过程,说书中有一段“啊哈催队鼓打得叮当响亮,迎风的红 旗那就来日飘扬,只见大人点将台,炮响那么三声把那大兵点过来,西营、南营点罢点北营,呀么五营四响,霎时点起十万兵”。

升堂段书套。描述朝延命官升堂内容。“金牌调银牌宣春风满面,万风爷降圣旨昼夜兼程,十万火急宣召我一介穷生,两袖清风小小的七品官,昨夜里坐县衙审理民案,今日里坐西台锦袍加冠”。

刮风段书套。在形容天气时的书套有,刮大风“春天刮风暖融融,夏天刮风热烘烘,秋天刮风凉飕飕,冬天刮风冷个森森”,“铺天盖地黑风刮,刮的儿马风赛驴风,圪里圪崂刮的山鸡风,黑里黑廊刮的母猪风,哞哞哞刮的跑牛风”。

梳妆段书套。形容古时年轻子梳洗打扮时,说书书套有“小姐一听莫怠慢啊,使唤丫头赶打扮,梳箱抬到面前迎,象牙梳子手中拿,柳叶眉,细又弯,杏子眼,水灵灵,鸡蛋面皮粉灌灌”[4]。

3 陕北说书中的衬词结构意义

陕北说书中带有说唱形式,唱腔为当地的民俗特色,说唱中衬词腔较为常见,由一些叹词、助词,还包括地方方言的昵称。由固定衬词、衬句组成具有感情色彩的称谓词和象声词[3]。衬词可以加插在正词的中间,没有特定的加腔,在正词歌里插入,与正词一起唱,起着垫衬作用。有的衬词出现在正词句中名句尾,增多小节,句幅延伸,有较强的结构意义。如《走荆州》,在句中和句尾加入衬词“软溜软溜”、“杨柳青花儿红,吱咯吱咯吱啦啦啦嘣”等[4],充满曲调的四度跳动和乐句,衬词的使用非常生动的表达了当地人们乐观生活的态度。

4 陕北说书衬词的情感意义

陕北说唱中的衬词唱腔不仅作为音乐符号,更是体现当地人民丰富的感情符号,不同的衬词所表达不一样的思想感情。陕北说书艺人在演唱中,常常会根据演唱需要,尽可能地把所有的虚词和衬词都用上,加入大量方言词汇和衬词,以增加句子的鲜活性,使陕北说书的艺术语言更接近方言口语,是用“活的语言”表达“活的情感”,表达了陕北地域和民族的独特风土人情和精神面貌。如《赶牲灵》中第一句“走头头的(那个)骡子(哟)”中的上长音“哟”要唱出豪放感,表现焦急中带有盼望,豪放中蕴含深情。如果没有这个“哟”衬词,就无法体会出歌者期盼、真切的情感,歌者是要表达热恋中的姑娘盼望情郎归来的纯真质朴感情。又如《泪蛋蛋抛在沙蒿林》里的“羊(啦)肚子手巾(哟)”中的上长音,“哟”要唱出苍凉、希望感,表达了歌者心急切又无可奈何的悲情。

5 说唱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陕北说书中故事情节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故事类型无论是远古神话、传奇人物、生活故事,都具有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爱恨分明色彩,在故事说唱中运用衬词,这也是陕北说书与其他艺术形式表现不同的地方,具有积极、明显、个性突出的艺术特色[5]。

6 结语

陕北说书起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见证当地百姓最好的风土人情,是区域地理和文化共同结合的结晶,体现了中国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悠久历史。陕北说书中的除暴安良、仁义孝道不管在任何时代都起到了正能量的传递和鼓舞,加强民众的团结凝聚力,维护了社会和平稳定。陕北说书中的故事取材来自于当地人民朴实的生活人物模型,是世代祖辈生活总结出来的人生哲理,涉及面广,最终归于忠、孝、礼、义等为人处世之道,起到了教化作用。最为经典的《劝世良方》、《五子葬父》、《割肝孝母》,教导世人尊敬孝敬老人,尽孝报恩。陕北说书是我国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民间艺术精化,融合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世俗文化,各具特色。陕北说书表达了当地百姓丰富的思想情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掘陕北历史文化特征,传承民间文化艺术的责任。

[1]吕青,宋亚萍.陕北说书艺术的文化变迁探析[J].人民论坛,2012(26):176-177.

[2]孙娟娟,王会刚.陕北说书语言的顺应性阐释[J].陕西教育(高教),2014(10):7-9.

[3]马向东.探析“陕北说书”中的陕北民间苦难意识[J].山西青年,2016(6):37-38.

[4]陕北说书[J].曲艺,2012(9):55.

[5]王小莉.论陕北说书表演中的“说”与“唱”[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0(4):94-95,98.

猜你喜欢

刮风衬词程式
增程式电动汽车续驶里程的延长优化
英语程式语可学性的语言模因论解读
自制乐器
藏族古乐谱《目意耳之喜宴》中的衬词研究
基于Motor-CAD的增程式电动车发电机设计
扬州民歌中衬词的语音特点及其来源
刮风的夜
中国民歌衬词的音乐性
刮风的一天
增程式电动环卫车APU启停控制策略的设计